《應屆新人產品生存指南》之從學生走向職場:一個產品新人的學習方法論
作者回顧了自己兩年的學習工作歷程,對相關的經驗知識進行了梳理總結,適合產品新人及未來準備入行的產品同學。
說來慚愧,到現在也沒拿到滿意的校招offer。不過思來想去,還是寫一篇自傳式的學習方法論吧,希望能給剛剛接觸產品的同學們帶來一點啟發(fā),自己決定要不要干產品吧。
這篇文章會引導你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幫助你定下以后的發(fā)展方向,同時也會一再提醒你是否做好了學習產品的準備。
一、平平無奇的校園開局
我的學校是吉林化工學院,總體排名不高,但是我讀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yè)卻能在全國高校排到10名。
環(huán)境的變換帶來更多的信息沖擊,也會給予人更多的迷茫感。我在大一進入學校的時候其實是非常迷茫的,相信很多同學也有過這樣的感受,你不知道需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會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未來會去干什么。
所以呢?隨大流嗎?沒錯,我那時候確實是這樣做的。每天上課、下課、吃飯、回寢,和舍友打打鬧鬧就是一天。
再之后,由于學校的各種社團的納新,我也隨大流的加入了各式各樣的社團,其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就是學校里的一個IT類工作室。
當然,特殊性并不是指的這個工作室有多么的牛批,而是因為這一次隨大流的行為卻給我后來的興趣和從業(yè)方向帶來了轉折點式的改變。
二、平平無奇的工作室新手村
這是一個IT互聯網類的工作室,2002年9月在學校成立,每年都會多吸納眾多新生來補充流失人口,基本上每年的新生絕大多數都會去參與納新,所以確實是隨大流了,不過一個學期后會篩選掉三分之二,一年以后也只會保留幾十人。但是通常來說每年的大一到大三這三屆成員數總和會在600到1400人不等,如果能夠正兒八經的企業(yè)化那也是一個不小的公司了。
大一的萌新小白,什么都不會,部門也隨意選擇。那時候想著多學點東西,但是我英語不怎么好,所以就避開了研發(fā)中心,轉而選擇了網站運營部,進行網站和運營方面知識學習。
三、轉折點的到來
就這樣,我開始接觸了互聯網。那時候剛剛接觸的是前端,每天學習一些基礎的前端知識,不久之后可以用相對不先進的技術寫出自己的網頁,感覺到自己異常的開心。
但是在后來因為一些偶然的機會,我開始接觸了互聯網產品,就像是被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驟然發(fā)現寫代碼它不香了。
我發(fā)現原來我喜歡的不是寫代碼,而是喜歡隨著每次指尖跳動之后就可以有東西在我手中誕生時的成就感。
這么說來,我饞的原來不是開發(fā),而是饞我自己的創(chuàng)造欲望與成就感給我?guī)淼姆e極反饋。由于欲望的被滿足和反饋的夠強烈,不斷一次又一次的刺激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給我?guī)砹恕跋矚g”這一感覺。
所以呢?我也就發(fā)現了“創(chuàng)造”居然才是我真正的心理訴求,而且甚至還能放到馬斯洛金字塔最頂層的自我實現的需求中。
不容易啊,平時臉黑的我居然能夠發(fā)現自己自我實現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轉頭一回想,我以前表現出的無論是音樂、篆刻還是開發(fā)等等各種方面的興趣無一例外都是圍繞著“創(chuàng)造”而出發(fā),就連玩游戲都只選擇高自由度類型,不喜歡被拘束于現有的框架中,反而會去嘗試通過各種稀奇古怪的方式觸發(fā)更多的bug,包括現在都是個bug吸鐵石,連脈脈的network都被我玩出bug然后提交反饋。
四、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更好的創(chuàng)造
說到創(chuàng)造,畢竟自己不是上帝,不能捏個世界玩玩。那么如何滿足自己的創(chuàng)造欲望?既然不能確定,那就都嘗試一遍!
于是,我在接下來的半年里陸續(xù)嘗試過我本專業(yè)、前端開發(fā)、后端開發(fā)、視頻制作、平面設計、3D建模、seo優(yōu)化、新媒體運營、用戶運營等等各種各樣的方向。這些方向無一例外都可以給我?guī)聿煌潭鹊男枨鬂M足,但是也無一例外的達不到產品給我的滿足感強烈。
既然如此,在不能捏個世界玩一玩的情況下,就想想還有沒有辦法可以去改變世界的?那就去做產品吧,去用自己的產品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或許可能是目前能滿足我自我實現需求的最好途徑了。
既然決定去做產品經理,那必然需要一個全身心的投入,這是發(fā)展的最好方式。同時我也認為,全身心的投入是一個有優(yōu)秀潛質的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素質。因為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你才能夠更好的去服務于你的欲望、服務于你的思維、服務于你的成果,這樣才能夠輸出一款有靈魂的產品。
五、進一步的發(fā)展
說起來也是挺苦逼的,吉林市是一個完全沒有互聯網產品氛圍的城市,你打開招聘軟件不會找到任何一個產品經理崗位,僅有的幾個產品專員還是實體產品的。
但是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該成長還是要成長。如何做?這成了我當時最糾結的問題。別的先不說,你需要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提供你發(fā)展的環(huán)境。
恰逢當時我在我的網站運營部升到了部長,那么我完全可以順應時代發(fā)展和工作室業(yè)務擴張。所以我把我的部門申請改為了產品運營部,并且調整了我的部門架構,將我的部門拆分為了三個小部門:產品部、運營部、UX部。
在初期,產品和運營的分家情況是不太明顯的,所以我也從我的部員里挑選出了幾個有強烈傾向性的調整到產品部門來進行產品學習。
1. 知識庫
知識庫的更新是非常重要的,產品不是說就單純的思考就完事了,互聯網本身就是最不缺想法的行業(yè),所以我給我們安排了固定的更新任務量。一開始強制規(guī)定了每人每天必須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運營派、虎嗅等具有強專業(yè)性和垂直度的社區(qū)或資訊平臺進行半個小時以上的閱讀。
后來發(fā)現這種量化很難保證高效性與持續(xù)性,所以后面重新制定了量化指標,變?yōu)槊刻熘辽倏?篇首頁最新推薦長文,3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并且多看看新聞評論,然后每天聚在一起交流討論今天的收獲。雖然這樣的交流熱情在后來因為各種因素而導致頻率漸漸減少,但不能否認的是它確實在前期對我們的知識庫更新迭代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2. 思維
思維很重要,或者用大白話說就是思考問題的方式很重要,這也是我會說的很詳細的一部分。先說一下方法,再引入思維方式。每天都在說培養(yǎng)思維培養(yǎng)思維,作為一個窮學生,沒有大佬帶,沒有錢去進行思維類的集訓,如何培養(yǎng)?
或許我用的是效率比較低下的方式,但是對于那時候處境的我確實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回答問題。每天從各類問答社區(qū)收集一到兩個產品或時事相關的問題,從開始盡可能的多看下方的解答,再到后來可以提出自己的一個觀點,再到后來可以提出幾個邏輯聯系性比較弱的觀點,這都是一種思維模式的提升。
既然已經可以自己提出多種觀點了,那么就可以開始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串并聯了。我把我腦海里每一個冒出來的觀點寫在紙上,尋找它們的聯系性:哪幾個是同類型觀點,哪幾個又是父子級觀點,哪幾個又是對立的觀點。把這些觀點用筆連起來,寫上自己的注解,然后再通過空間上的劃分讓你觀點的類型、層級結構化、有序化。在這樣做了一兩次以后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才是思維導圖,并不是說在線框里填充字符就是思維導圖,而是真正的要起到整理思維的作用。
這樣多維度且有層次的整理思維有何種作用呢?
簡單來說,你需要這樣結構化的思維來保證你拿到一個任務以后不會很粗魯的直接上手開干,而是會對它進行一個粗略的分析,判斷你現在能力是不是能較好的完成它。如果是的話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哪些資源投入,人員怎么調動;如果自己能調用的資源不能獨立完成,那么需要哪些部門的配合,需要什么類型的支持;如果完全做不了,那么這個東西需要什么樣條件的人或部門才能做…這些都是需要你去結構化思考的。
如果想上面這個說法你覺得太概括太淺顯,我來舉個例子你就懂了:
有一道經典的面試題,問用校車能裝多少個高爾夫球?
拿到這道題以后按照普通的順序思維來說就去思考校車的空間和高爾夫球的體積了,但是這恰恰是最后才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應該先拆解問題進行思考:目的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替代性、可優(yōu)化性、可延展性
1)目的性:為什么要用校車裝高爾夫球?
校車裝高爾夫球是需要達到什么目的?裝著玩?顯然不是。運送高爾夫球?別說,還真是有點可能。測試校車載荷強度?也有可能,畢竟高爾夫球是實心橡膠制成的,而且還密度比水大??纯葱\嚸芊庑栽趺礃??校車密封性一般不做要求,而且用高爾夫球這種固態(tài)球體測試密封性顯然不太科學。看看校車里有沒有專門吃高爾夫球的怪物?這個可能性比較牛批??纯从袥]有蟲洞來吞噬高爾夫球?嚴格來說還真特么有這種可能性……
總結一下:目的性可能有運送高爾夫球、測量車內體積、測量載荷強度、檢測有無蟲洞存在
2)合理性:校車裝高爾夫球合理嗎?
校車能不能運送高爾夫球?
校車屬于客車,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條的規(guī)定,“公路客運車輛違反規(guī)定載貨的,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八孕\囀遣荒苡脕磉\送高爾夫球的。(但是如果強行運一波也沒辦法)
校車能不能用高爾夫球來測量體積?可以,不過僅限于客艙內部體積,而且精度不高,因為球體填充是有空隙的。
校車能不能用高爾夫球來測試載荷強度?可以,但是沒必要。高爾夫球密度大于水,而人體密度與水相接近,并且不可能如同高爾夫球這樣在空間上高密度填充。所以校車裝滿高爾夫球帶來的載荷一定遠超于校車的設計標準,所以這不合理。
檢測有無蟲洞存在?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物體表面本身就有微觀層面上的蟲洞在不斷的產生就坍塌,但卻始終無法形成宏觀上的蟲洞,而卡西米爾效應造成的負能量產生的蟲洞也就比普朗克長度大一些。為什么?還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負能量去維持它的存在。因為正負能量是均勻混合而存在的,如果想要維持蟲洞那么需要人為的干預負能量的空間密度,把足夠多的負能量壓縮到一起。而這個過程意味著正負能量的分離,等同于降低真空的熵值,這尼瑪就是第二類永動機?。∵@有沒有可能?還真有!我們只需要養(yǎng)一只普朗克長度的麥克斯韋妖讓它去抓取正反粒子中的一個就好了。但是重點是從熱力學第二定律來看麥克斯韋妖是不存在的,目前來說它存在的可能性比你彩票中頭獎的男足世界杯冠軍次方的可能性還要低。所以這個猜測的合理性被否定。
總結一下:合理性可能有違法載貨、測量客艙內部體積
3)可行性:校車裝高爾夫球可行嗎?
在三維空間中,從校車的設計結構和高爾夫球的結構來看,校車滿足了物體進入內部空間的需求,高爾夫球也滿足了進入校車內部空間的需求,所以是可行的,高爾夫球完全可以被裝到校車里。
裝滿可以做到嗎?這里需要對“裝滿”來重新定義,可以分為兩種:實意和意意。實意上的裝滿意味著不留一絲絲空隙的全部充實,這在這個題里顯然是不可能,上面已經說過球體填充會有空隙。所以這里只能是意意:大概貌似好像是差不多放不進球去了,而這是可行的。
4)可代替性:除了校車還有什么可以用來裝高爾夫球?校車還能裝其他東西嗎?
上面說了,校車載貨違法,若目的是為了運輸高爾夫球,我們是否可以尋找一個替代品?比如我去隔壁找一輛貨車,合法、安全、上下貨方便快捷,不論是構建運輸體系還是整個過程的體驗課經濟性都會比用校車好很多。
測量內部體積的話可不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比如我直接找卷鋼卷尺去校車里量一量長寬高,然后用小學二年級就學過的公式算出體積。如果要抬杠一下,比如說校車是奇形怪狀的也沒關系,我多量幾個關鍵折點,然后微積分一算也是一樣的。
如果非要裝東西來測量體積可不可以裝其他東西?完全可以!除了高爾夫球我們還可以籃球、足球、乒乓球,臺球、棒球、羽毛球…只要是任何體積比校車內部體積小的物體,在理論上都有方法放進去。
5)可優(yōu)化性:如何達到目的會更好?
通過我們上面的分析,我們暫時初步確定了兩個目的:盡可能多的拉貨、用球測量體積
盡可能多的拉貨的話我們可以直接租個小貨車以避免違法的風險,踩在紅線上跳舞不是長久穩(wěn)定的發(fā)展之道。
用球測量體積這個就相對復雜一些,但是還是不會脫離小學二年級的知識水平。玩過球的朋友都知道,球體堆疊可以分為非密集堆疊和密集堆疊。
先說非密集型堆疊:
非密集型也就是圖中這個樣子,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球體估算為一個正方體,而一個高爾夫球的直徑為43mm左右,所以一個高爾夫球的體積約為79507立方毫米即0.000079507立方米。而校車出于安全性考慮(避免團滅),按照國家標志幼兒園校車不能超過45人,中小學校車不能超過56人,那我們假設這輛校車是45人的核載。
我們假設45人核載的校車空間假設是這樣的,而內部高度假設為2m,按照國家標準的最低值來假設,每個座椅寬度應該在0.4米,座椅間距在0.55米,而過道一般不小于0.35米,所以我們暫時可以給出校車內部體積為6.6×1.95×2=25.75立方米,于是可得出可裝高爾夫球323870個,差不多15噸,買新球的話要430多萬……這出題人真有錢。
再說密集型堆疊:
相對來說密集型堆疊可以獲得更多的有效空間,在平面圖上看來,2層球的高度被從之前的2D變?yōu)榱爽F在的(1+√3/2)D。易得球體體積占比為正六方體的74.06%,所以約可裝球437308個,約20噸,583萬出頭…嘶更覺得出題人有錢。
目前來說,確實是用高爾夫球把校車裝滿了,算出了個數,達到了預期。但是我們可不可以繼續(xù)做文章呢?可以的,從數據上看,目前校車內的孔隙率高達25.94%,這么多的空間沒有被利用上!而如果后面我們的目標隨某種因素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以裝滿為目標,不再限制高爾夫球時,這25.94%的空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優(yōu)化點。我們可以在空隙里塞進玻璃球、小鋼珠、沙子、水甚至是空氣,盡可能的充滿他的體積。而在這一步后我們還是可以優(yōu)化,我們把車內現有的物體壓縮,擠壓他們的分子間隙使他們密度增大體積自然就縮小了,那么有了更多的空隙我們就依然還可以再向校車填充更多的東西。
一切的填充,都是隨著某個發(fā)生變化的因素而變化,就像你的產品需求始終要隨用戶需求的變化而變化。
6)可延展性:依照校車裝高爾夫球的核心可以延展出什么東西?
這個題其實充分的考驗了你的多種思維能力,那么你在這個思考中發(fā)現了什么?沒錯,就是盡可能多的去思考場景,分析場景,然后走走你的用戶故事,再依照故事主線展開拓展。題目給了你校車裝球的主干,你就可以踩在主干上開啟“反復橫跳”的秘籍,時不時還需要“回手掏”一下,這其實就是一個從低維度向高維度升維的過程。
六、產品和用戶思維上的差異
再說一下產品的思維模式和用戶的思維模式,雖然思維需要培養(yǎng),但是不能太過死板。從我目前的看法來說,很多產品經理之所做出的產品用戶會感到“異常奇妙”,或許是因為他們太專業(yè)了或者說想得太多,從而忽略了用戶。作為產品經理思考用戶場景和用戶故事是理所應當的一件事,但是想法再真實也會和實際有出入,這就是為什么需要去貼近用戶并且不斷的挖掘用戶真實的需求。
我們把用戶按照心智分一下類:
1)滿級大佬
這類的用戶非常牛批,同時對于你的產品彌足珍貴。從你的產品投放以后就一直陪伴著他成長,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尋找定位快速迭代時期,經歷過你產品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甚至還會經歷你產品的衰老死亡火化入土。而且滿級大佬之所以能夠成為大佬,并不僅僅因為時長,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善于發(fā)掘自己到底想在這個產品里用到什么得到什么,然后想方設法的通過后臺反饋、社群吐槽,甚至直接搞事情來吸引到你的注意,逼迫你不得不重視這一類的用戶需求。
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是你產品的干爹、叔伯、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有時候還會給你產品介紹對象,讓你去和某某某聯動。這一類的用戶一般能直接給你提供到用戶的真實需求,從而進一步決定你產品的走向。
2)熟練的玩家
這類的用戶對你的產品使用非常熟悉,他們有自己的交流社區(qū)來獲取你產品的一些變動。雖然也會吐槽,但是并不像大佬一樣可以一發(fā)入魂。但是他們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優(yōu)化操作流程、避開可能的bug從而自己提高自己的用戶體驗。
這類用戶是你產品中最多的用戶,如果說之前的滿級大佬是你產品的云策劃,這類用戶就是你產品的核心用戶群體。他們對你的產品有足夠的粘性,但是一旦你的產品不再能滿足他們或者他們發(fā)現了更能滿足他們的產品,你就會被無情的拋棄,不會給你任何改正的機會。
3)新手村的小白玩家
他們現在還不能完全搞清楚你的產品到底是個錘子還是個扳手,甚至于都沒想過你的產品會是個螺絲刀。他們憑著新鮮感在你的產品里東跑跑西串串,這里挖個坑,那里捅一刀。在新鮮感過去前,如果他們覺得你的產品用起來還不錯,可以滿足他們一點需求,那就會走出新手村成為熟練的玩家。如果覺得你這東西難度太高玩不來甚至是屁用沒有,那么就會統(tǒng)統(tǒng)退游。于是乎,這就是我們的新用戶和留存的漏斗。他們是你產品的新鮮血液,是你產品進一步成長的中堅力量。
4)沙雕玩家
這類用戶行為模式怪異,你完全想象不到他們的腦回路,甚至于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產品的一種破壞。這類用戶會沖擊你現有的產品體系,會沖擊你現有的上層用戶群體,不斷玩壞你的產品,誘導你的產品一步步走向死亡。不過這類用戶如果可以好好利用反而會成為你的產品安全策略與產品邏輯進一步完善的重大助力,因為他們的行為方式決定了他們永遠不會去主動避開你產品中可能存在的一點點問題。不要覺得我產品里沒有這類用戶,他們主要存在于自由度較高的C端產品中,在一些C端用戶體系中的占比甚至會高達2%。
這類用戶最簡單的利用方式就是“內測”,通過一定的用戶激勵制度,把他們找出來、集中起來,然后丟出新版本的內測包去鼓勵他們以玩壞為目的去肆意玩弄,玩壞多部位給多少獎勵。這樣做可以在產品投放到小白玩家和熟練玩家這兩個用戶群體之前就經歷了遠高于閾值的摧殘與修補,這兩類用戶在拿到正式的產品版本后會有一個高于期望的體驗。而且,這類用戶在對產品產生感情后能夠較容易的從沙雕一躍而成大佬,之后便開啟他的云策劃模式,對產品的成長產出更多的貢獻。說不準現在一些老產品的產品經理就是以前產品的沙雕玩家呢?
話說回來,實際上我非常討厭“產品思維”這個詞,不知道這個詞是怎么被造出來的,但是卻受到了如此熱捧,以至于現在很多剛剛接觸產品的人思維就被限制于此處。在我看來與其一味的去糾結產品思維是什么?產品思維有什么?如何獲得產品思維?還不如簡單粗暴的通過思考去打磨自己結構化的思維去形成自己獨有的腦回路,這才是最適合你的思維模式,不要太過拘束把自己限制在別人的“產品思維”的框架里。
“產品思維”也不是萬能的,實際上我看來反而是一種束縛,會讓你一點點的在填充和完善的過程中失去了最初的“靈性”。就像有人說產品思維是去接近用戶,也有人說產品思維是一種做事方式,還有人說產品思維是萬物皆產品。那要我說呢?你們說的都對,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思維模式。
我的理解其實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去接觸一切你能接觸的,去獲取一切你能獲取的,去理解一切你能理解的,去猜測一切你所懷疑的,去聯系一切你能聯系的,去整理一切你能結構的。過去沒有意義、現在沒有意義、未來也沒有意義,所以不需要過多的去糾結你究竟處于什么時期、產品處于什么時期,你只要知道你能把它做到什么高度,你想把它做到什么高度,他還能突破到什么高度就可以了。當我基于我自己的思維去做事的時候,比我按照他人提供和講解的產品思維來做事產出效率更高、收獲更多、思路更清晰。
七、業(yè)務
不會業(yè)務的產品不是真正的產品,空想是沒有用的。產品經理這個崗位被定義出來就是為了去做事情的。這就涉及到一個非常關鍵的東西——業(yè)務能力,也就是做事情的能力。我們不能只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這樣你腦海里的曠世奇作完全沒有辦法把它變現。
在我看來,產品經理是業(yè)務能力起源于執(zhí)行力,你需要再一次次不斷的執(zhí)行中熟悉業(yè)務、鍛煉邏輯。然后才可以憑借對業(yè)務的熟悉獲得更深度的理解,進而才能“行思并行”。
所以我后來就開始帶領團隊去參與各種相對來說有一定專業(yè)性的比賽,如互聯網+、計算機設計大賽、電子商務三創(chuàng)賽、創(chuàng)客中國等等。
參賽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雖然一個在學習產品的人帶的團隊肯定是比不上有資深技術或者商學帶領的團隊。但是這個準備比賽過程是一個有大賽評分細則作為結果導向,有團隊中的撕逼摩擦作為協作鍛煉,有場地路演作為產品或項目的匯報實戰(zhàn)。最最關鍵的是還有相對來說具有一定行業(yè)經驗的評委來對你的產品進行現場點評,也就是及時反饋
為什么說評委的點評是最關鍵的?因為聽完介紹后的評委相當于我上面說過的小白玩家的操作熟練度+熟練玩家的產品理解度+大佬玩家的行業(yè)理解度的混合體,評委提出的問題和點評很可能就是你這款產品如果投向市場的時候馬上會暴露出的問題。
一旦評委提出了他不清楚的產品點,甚至于是你之前沒有想到過的問題,那么馬上記下來,這就是你產品上的缺陷。你現在的產品可能因為這些缺陷勸退小白玩家、傷害熟練玩家、逼瘋大佬玩家。
有了這些反饋后你可以以此去倒推:我的產品既然有這些問題,到底是我的功能點設計有問題?還是我的用戶場景思考的有問題?我是不是沒有獲取到用戶的真實需求?還是我產品的底層邏輯存在問題?亦或者是我產品的商業(yè)模式存在問題?有沒有可能是最上層的用戶體驗上的問題?…
從這些角度出發(fā),重新思考你產品這個模塊相關的功能點都是怎么做的產品需求;重新思考你的用戶場景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場景,它是否真實存在?有沒有可能是你想差了,這個場景是不存在的,應該存在的是另外一個場景;從新思考你的用戶需求,從用戶場景出發(fā),重新構思你的用戶故事,分析出其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甚至于進一步搭建一個布景去實際的演一演你的用戶故事,然后讓自己成為用戶,去從蘑菇的角度去思考蘑菇為什么需要傘帽;從新構思你產品的底層邏輯。
一般來說一款產品的底層邏輯都可以概括為一個滿足人或者行業(yè)基礎服務需要的一個短語,如飛書=溝通即協作的基礎辦公服務,字節(jié)是大廠里復工最晚的公司,很大程度上就依賴于飛書這款“字節(jié)范”的產品,同理的還有百度=搜索、阿里=支付+購買、微信=通訊錄+短信+電話、抖音=分享、MS office=辦公,這些產品之所以能支撐互聯網的繁榮就是因為它具有滿足基礎服務的底層邏輯。
那我的產品的底層邏輯想清楚了嗎?這個底層邏輯是真的存在,還是我整個產品就是隨意拼合起來的?我的商業(yè)模式清晰嗎,是單邊型、平臺型還是增值型;我的產品在用戶體驗上是不是有了明顯的缺陷,符合操縱習慣嗎,會不會讓用戶有很多問號,畢竟用戶緩緩打出一個“?”的時候不是用戶有問題而是你有了問題。
而你在解決上面的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就能逐漸完善你的業(yè)務能力。怎么解決?干就完了,不過得帶腦子。就比如說你現在找到了上面的一個問題,你以解決這個問題為導向,現在你已經有了一個很明確的目標。但是現在你依然不可能說直接很粗魯地就上手去干,這時候你就需要先去評估一下自己的能力,然后在對這個待解決的問題進行一個總體上的評估,判斷你能不能夠比較好地做出它來。
如果可以的話,你需要多長的時間?需要哪些資源的投入?需要什么樣的一個人員的配合?如果不能的話要去尋求哪些資源的支持?這些人是你需要將之序列化輸出的東西。
但是,如果這個東西你不能確定它是不真的必須要做了,你就需要從更多的業(yè)務角度去分析。這個東西是真的要做嗎?他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做?這個東西最終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一個目的?你達到這個目的的過程中有沒有一個更捷徑的方式,或者說更優(yōu)的解來達到這個目的?達到了它的預期目的就是它最終的一個目的嗎?它可不可以擁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努努力就能達到的目的?還有沒有其他手段能夠讓這個東西去實現?
如果以上都做到了,那么我們還可以去分析他能不能有一個更好的方式去配合你之前做過的任何一個東西,或者說是聯動性這些所有的東西。然后考慮以后會還會不會有一些其他東西加起來和它需要耦合的?然后如果有的話,你還要需要留出一些可以與其他東西進行耦合或者說是進行對接的一些接口或者說連接方式。又或者有一些暫時不做但是又必須要提出來的迭代需求。這都是要需要在開始上手以前就提前先去考慮的,以盡量減少你在實際操作中因為混亂的規(guī)劃導致的反復無常。
做出來的產品終歸是需要上線的。推動上線之后,你需要去看他的數據反饋有沒有達到你的預期了?
如果達到你的預期的話,你還要去思考這個數據他是否能夠變得更好一些,如果涉及轉化的地方是不是能夠提高達到一個更高的轉化率?如果是的話。那么你的產品數據既然能順利達到你的預期,這可以說明你的預期定的比較低,他實際上的數據是可以更好的。那么你就需要返回前文中的思考模式去思考你產品上那個模塊中的那個點有缺陷。
我們先假設是哪一塊地方的用戶體驗不好了,因為它導致你的用戶轉化率不是很高。所以我就思考這里的邏輯和交互,它有沒有更高效的轉化方式。如果有的話,他的轉化方式會對其他的地方都需要的數據轉化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甚至有沒有可能實際上這個位置本身對用戶來說是一種累贅。
如果你的數據沒有達到預期。那么不是你預期定的太高的問題,是其中有一些地方出現了缺漏。那么你要去通過數據去尋找你的產品哪一塊兒出現了缺漏?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方法做成模型。比如說漏斗模型啊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轉化模型,這就涉及到運營相關的一些東西了。
雖然作為產品經理不需要精通運營,但是還是要了解一部分,畢竟你的產品和運營是需要能在產品層面上形成自恰的。你除了產品視角以外還需要能從運營的角度度看待你的產品,去分析用戶對你產品中哪個地方存在不滿,然后去滿足他,讓你的數據不斷接近你的預期。
而對于B端產品來說就更復雜了。因為B端的話是沒有個明確的量化指標的。就像我之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你如何確定你的需求就是真正滿足于企業(yè)用戶的需求?我認為這個也是作為一個B端產品經理一生都會在深究的一個問題。而且傳統(tǒng)的B端產品還有一個類似于買房交鑰匙的過程,產品做好驗收交付企業(yè)后,哪怕產品暴露出了一些小問題很多時候企業(yè)用戶也選擇忍著,一個是做產品的那批人已經交接完項目走了,另外一個是修改功能需要重新投入開發(fā)成本。而SAAS產品稍微有點區(qū)別,SAAS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個C端和B端的融合體,并不僅僅的B端的一種商業(yè)模式、部署方式、產品形態(tài)。
我來舉個例子,比如像我之前面試的一家小公司做的校園SAAS系統(tǒng),面向于中小學校園這一塊兒。從他成立到現在,他都是一直在一個在北京的一所附小里面辦公的,這么幾年來一直都這樣。是租不起辦公室嗎?按照他幾十所校園的用戶量來看明顯不是。因為你雖然在做校園SAAS產品但是你基本上不可能是你自己的產品用戶。
校園SAAS一般就是面向兩個群體。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而不是面向于公司人員。所以的話,他們就會在學校里面去不斷的跟隨老師,不斷的跟隨學生。去獲得更多的老師和學生,也就他的產品用戶群體的一個一手反饋。這一種接近用戶獲取需求的方式有個概念叫做:蘑菇法則。我前文提到過一句,就是你變成了蘑菇,融入到蘑菇林里,你才知道蘑菇在想什么。
這個法則源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的一個故事:有一個精神病患者,他每天都會打著傘蹲在墻角,不對其他人做反應。大部分精神病醫(yī)生都對他無可奈何,覺得他已經沒救了。有一天,一位醫(yī)生突發(fā)奇想也陪著他打著傘蹲著,一開始病人沒有理他,但是連續(xù)幾天之后病人突然向它挪了挪問道:你也是蘑菇嗎?
這里接近用戶是一種方式,如何與用戶溝通又是另外一種方式。這里的病人與醫(yī)生實際上完全可以角色互換,其實病人才是清醒的,醫(yī)生卻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而迷茫。那么他們怎么交流呢?只是認可對方的角色是不夠的,這就是我們需要的產品經理溝通能力。產品經理的溝通能力并非是簡單的能說會道,而是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成為你的溝通對象,盡可能用你溝通對象的方式和語言去鑄造你們的羅塞塔石碑,去搭建你們溝通的橋梁。如果溝通做的驢唇不對馬嘴,最后得到的也只能是風牛馬不相及的結果,再多的溝通熱情也只能是熱臉貼了冷屁股。
關于用戶場景,思考是為了更好的執(zhí)行。
我上面提到很多次用戶場景,為何我在這個階段里會如此重復的提及用戶場景?相信看我這篇文章的人多處于產品萌芽和產品實習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你們非常容易把產品經理的工作誤解為畫畫原型、做做交互、寫寫需求、和程序撕逼,這些實際上都是執(zhí)行的內容。
產品經理需要執(zhí)行力,但是絕不能止于執(zhí)行。產品經理應該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出發(fā),不說行業(yè)格局,最少也得從用戶場景出發(fā)去思考。只有想明白了用戶場景,你才能感受到用戶的痛點到底有多痛,你才能設身處地的去思考用戶的需求,才能明白要把這個痛點解決到什么程度,才能進一步的梳理出你的功能點和產品需求。這是一個因果關系,希望各位注意,不要本末倒置了。
八、MVP的二三事
提到MVP,相信你們腦子里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是“最小可行性”,但是繼續(xù)問你什么是最小可行就有很大的概率懵圈。由于我的很多產品是以MVP的模式來做的,所以有了相對不同的理解。
MVP出自于敏捷開發(fā),敏捷是與傳統(tǒng)瀑布式開發(fā)具有明顯區(qū)別的開發(fā)模式,既然敏捷追求迭代速度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會有“差不多行了”這個概念的出現,所以MVP也就孕育而生。
但是MVP絕不只是最小可行性,更不是只有在特定場景下才可以使用的“粗拙”產品,我覺得它應該是下面的幾種東西來共同構成的“差不多”。
1)可以產生預期效果的最小產品:可以產生預期的前提是產品本身是可行的,是可以獨立生存的有機體、滿足這個前提以后我們再去思考什么是我們的“最小”,“最小”針對那些用戶,對用戶而言“最小”又是什么。
2)可以產生預期效果的最小發(fā)布方案:我們在把一大堆的需求切分成發(fā)布方案的時候是需要做出大量假設的。哪些用戶會使用,哪些用戶會實際的去使用,使用產品的什么功能,哪些功能又是可以快速開發(fā)出來的等等……如果預期過低,實際制定的最小方案小于了最小可行性,那么發(fā)布無疑是失敗的,這真的是發(fā)布了一款粗拙的產品;如果預期過高,發(fā)布方案遠大于最小可行性,那么發(fā)布還是失敗的,投入了過多的時間和資源去開發(fā)了現階段還用不到的功能,很容易被競品甩開,自己被自己的開發(fā)周期拖死。
3)為驗證假設而存在的最小規(guī)模試驗:主要會集中在兩個點最大膽、風險最大的假設是什么,其中最不穩(wěn)定的又是什么?為了消除假設或風險,需要哪些真實的數據做支持?
所以在我看來,MVP與其說是最小可行性,不如說是一種用于實驗的發(fā)布策略或者說試驗品,用于不斷驗證產品的正確性,做到更少的開發(fā)計劃,不自欺欺人才能真正的證明你的產品是對的。
九、實習對于學生產品很重要
在校期間的實習對于你今后的就業(yè)與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個詞叫做“垂直度”,說的就是你在某個領域能做到多深入。垂直度是在你參與應屆生招聘時系統(tǒng)機器篩選和hr篩選、面試官篩選都非常喜歡看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你從事過多類實習工作,比如從銷售到開發(fā)再到運營再到產品,很可能在找工作的時候會被以“工作技能不足”的標簽給直接干死。
所以如果你決定了要做產品,那么就一直干產品實習,而且盡量一線城市的大廠,現在很莫名其妙的一件事是很多公司會把大廠實習作為一個硬性指標,不過也有的公司更看中你的個人能力。
學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我tmd就是吃了這個大虧,但是這點上其實是有辦法彌補的,拉拉關系去一次大廠實習,之后你就能進第二家大廠、第三家大廠,多來幾次大廠實習你的學歷差距就可以被彌補上一部分。不過我也沒有大廠實習……各種因素沒有機會去,而且關系不到位的話低學歷投第一份實習實際上非常的困難,我就體驗過看了384個崗位只有11個給我回應,其中只有6個發(fā)起面試,只有1家愿意讓我去嘗試一下。而這家公司實際上從領導到同事都是非常簡單的,喜歡以發(fā)展的眼光去看人,并且領導還一直提倡學會生活,沒有突發(fā)事件不會要求加班,到點走就可以了。在短期實習的這段時間,公司對我的幫助非常大,讓我更深入的了解到是什么是產品,什么是客戶,什么是協調,什么是溝通。
同樣,我在學校里一直在和我部門里說的一句話就是:“只有你做過,你才能說得出?!?/p>
十、產品方向的選擇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你必須要選好你的產品分類,對于實習來說太過糾結于產品細分其實沒有太大用,因為你很難獲得你一眼看中的實習機會。所以我們只看幾個大方向就好了。
這么多產品方向是不是有點懵逼?產品的方向是根據根據產品屬性和目標來分類的,我簡單整理了一下各個方向的異同:
1. C端
面向:終端用戶、消費者
責任:獲取流量、轉化
特點:
- 用戶是個體:產品使用者是獨立個人
- 強調交互體驗:用戶“學習”“使用”要求低成本,容易拋棄產品,需要極致的體驗
- 數據驅動設計:通過數據分析調整方案,持續(xù)優(yōu)化
- 收益易量化:日活、pv、uv等核心指標,項目收益容易量化和評判
- 運營決定存亡:產品和運營同樣重要
設備:PC、移動、其他軟硬件
產品分類:
- 工具:提供獨立功能解決某一具體需求
- 內容:為原創(chuàng)和聚合提供分享平臺,OGC、PGC、UGC
- 社交:人與人溝通
- 平臺:作為雙邊市場平臺服務方,幫助撮合交易
給企業(yè)帶來的變化:線上渠道
推廣:
- 線下:To C 類產品的市場推廣目的是拉新,提升 GMV 等,推廣手段大多是掃樓、陌拜、展臺、易拉寶、傳單、條幅、燈箱、刷墻廣告等。
- 線上:To C 類產品的內容營銷目的是增加用戶粘性,通過策劃、生產、發(fā)布與用戶相關的內容,刺激用戶購買、使用產品和服務。在內容選題上,因為用戶是普通用戶,且大部分是年輕群體,需求是生活中的某個具體需求,所以內容題材較廣泛,風格較多樣化。
- PR 宣傳方式維度:To C 類產品的 PR 稿件更多的涉及到平臺活動、聯合活動、融資信息、供應商等方面,目的是增強品牌在用戶群體中的知名度,進而提升 GMV。
2. B端
面向:企業(yè)或組織
責任:幫助協同辦公、解決某類經營管理問題,提高收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風險
特點:
- 用戶是群體:服務于團隊或組織,需要B端產品幫助完成分工
- 效能第一、體驗第二:聚焦流程,提升業(yè)務效能
- 強調抽象和邏輯:業(yè)務復雜度高、變化強,需要產品經理的強邏輯來抽象出共性
- 收益難量化:業(yè)務影響因素眾多,難以量化項目效果
部署方式:私有化部署、云部署、SAAS
架構方式:BS、CS
產品分類:
- 業(yè)務支撐:倉配、CRM
- 辦公協調:OA、HRM
給企業(yè)帶來的變化:協同效率的提高、業(yè)務能力的提升
推廣:
- 線下:To B 類產品的市場推廣目的是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一般通過自己(或聯合)舉辦, 參加座談會、分享會、論壇、獎項評比等方式。
- 線上:To B 類產品的內容營銷目的是增強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通過撰寫企業(yè)服務
- 案例、市場活動報道、產品新功能等內容,讓目標用戶對產品產生好感,進而試用體驗。而且由于用戶一般是企業(yè) CEO 或高管,所以內容題材注重專業(yè)性,較為狹窄,內容風格也偏中性與專業(yè)化。
- PR 宣傳方式維度:To B 類產品的 PR 宣傳更多的涉及到企業(yè)用戶服務案例、企業(yè)市場活動報道(論壇、峰會、分享會等)、融資信息、產品更新等方面,目的是讓用戶感知到產品的專業(yè)性,提升用戶的信任感。
3. 數據與策略
面向:數據分析,挖掘、探查、分析、價值輸出才是靈魂
責任:對企業(yè)內外數據挖掘利用,通過數據反應出的信息提升業(yè)務績效。
方向:
- 數據倉庫建設:設計底層數據倉庫(數據模型、指標體系),識別業(yè)務變化趨勢,協助診斷業(yè)務
- 報表設計:把數據分析體系可視化,要能夠輕松快速閱讀
- 算法策略輸出:結合業(yè)務訴求,對數據分析挖掘,設計出策略算法應用于產品
- 數據監(jiān)控:埋點、優(yōu)化監(jiān)控工具
分類:
- 對內:可視化報表和策略算法賦能企業(yè)
- 對外:數據工具產品
4. 商業(yè)產品
面向:流量與廣告
責任:將流量轉化為收入
方向:
- SEM:競價排名
- 廣告投放:平臺廣告后臺,廣告主、流量主
- 在線廣告聯盟:AD Network
- 增值服務:消費業(yè)務
5. AI產品
面向:人工智能
責任:用AI技術讓產品更智能,迎合新時代需求。
6. 硬件產品
實體產品,你所有看得到摸得著的都是實體產品,不太了解所以不細說。
第一份實習工作的產品方向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你接下來的實習和正式工作時的產品方向,所以請盡可能結合自身特質和本專業(yè)方向來做選擇,務必慎重再慎重。
十一、就業(yè)方面
我也不用數據來說明了,就以身為一個老學長的自身感受出發(fā),給你們說一說吧,希望這樣你們能更好理解。
對于校招生來說,學歷要求甚至在一些方面蓋過了能力要求。我為何敢如此篤定,只要稍微會點數據分析的同學去爬一爬這兩年的數據,你就會發(fā)現大廠在產品崗上本科學生的offer成功量越來越少,甚至于一些部門對產品實習生的要求都是碩士起步。對于本科生而言,211是一個門檻,哪怕是個人能力有一定懸殊,211學校的簡歷能投進系統(tǒng),雙非學校簡歷極大可能直接被系統(tǒng)過濾。所以親,這邊建議您如果雙非的話盡量走后門直接發(fā)部門郵箱,至少能提高簡歷被人看到的可能性。
結語
產品經理其實是一個非常需要能力的職業(yè),同時也是一個非??啾频穆殬I(yè)。這兩年因為某些瞎幾把培訓機構的崛起,一直在鼓吹產品經理多么多么容易,拿錢多么多么輕松。帶點腦子,別信,一定要用自己的思維去分析你想做產品的初衷和適合做產品的優(yōu)勢。如果連這都想不清楚就就盲目轉產品的話,你一定會被淘汰,因為你自我意識太弱,只能成為培訓機構的韭菜。
作者:萌新世紀,一只正在找校招坑位的小萌新。
本文由 @萌新世紀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這竟然是四年前的文章嘛? 我有一些想法和作者完全一樣,例如:創(chuàng)造居然才是我真正的心理需求?,F在我大三,前一年一直在學后端技術,今年的暑假接觸產品后才知道我想做的是創(chuàng)造。網上這產品的資源太少了,不知道如何去學習,能和前輩交流,學習嘛?
我們老師專業(yè)老師每個星期都要強調好幾遍,我們要出去找工作了,抓緊時間
牛逼哄哄 厲害的人不用參加簡歷海選 直接找認識的人走內推 甚至可以直接推到業(yè)務部門的leader
這真的一點都不像應屆生,就是一個有目的、有理想、清晰的產品人,厲害!肯定可以找到牛逼的公司
作者在校和實習經歷如此充實,想法和態(tài)度還這么有激情。反觀自己,終于知道了為啥進不了2面了??
建議作者多多關注幾個大廠公眾號 有些會給內推碼 比如美團最近就在大規(guī)模校招 (感覺作者很用心 對產品很有熱情 希望你早日找到工作)
卡211,,,今年這個直接遞到hr面前都沒用,卡了。
看看我的id就知道了 雙非+無大廠實習 能不能挺過去春招都是問題
??????
我的媽呀,昵稱太嚇人了,姐妹加油!
看的出來作者在產品方向很走心了,希望早日找到工作,不過東北的互聯網環(huán)境可能沒那么好
謝謝,本來也沒在東北找。但是現在是簡歷基本上過不了系統(tǒng)和hr,多數大公司都卡211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