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買同一商品,88VIP卻更貴?反轉來了

0 評論 592 瀏覽 0 收藏 9 分鐘

武漢一對雙胞胎姐妹在購買同一商品時發(fā)現,擁有88VIP的姐姐所看到的價格竟然比非會員的妹妹更高,這似乎與消費者對會員權益的普遍認知相悖。然而,經過仔細分析,事情并非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

《甄嬛傳》里,嬛嬛憑借甘露寺懷上的一對雙生子,重奪四大爺垂愛,并力排眾議迎娶回宮,甚至還抬了貴妃的身位。?

在現實生活中,雙生子同樣是家中福氣的代表,但在一些特定商業(yè)語境里,也可以變成某種工具。?

借雙生子扳倒嬛嬛,之于皇后宜修,或許是一種自保;那么如今,雙生子之于現代市場,恐怕也是一樁生意。

一、意料之內的“反轉”

最近,一則關于“88VIP價格更貴”的報道,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武漢的一對雙胞胎姐妹,購物時多次點開同一商品鏈接后,開了淘寶88VIP的姐姐,顯示的價格均比妹妹要高。

在報道視頻中,同一副墨鏡,姐姐標價142元、妹妹標價137.26元;同一個不粘鍋,姐姐標價253元、妹妹標價241.21元;同一件泳衣、帽子等商品,也是姐姐標價高于妹妹。

作為尊貴的淘寶88VIP,姐姐好像非但沒享受到價格優(yōu)惠,反倒成了妹妹口中的“冤大頭”,這可真是尷尬。

但是,當潘哥稍微細看了眼視頻,發(fā)現很多網友已經發(fā)現了異常:

首先,在墨鏡的視頻截圖中,可以看出妹妹的頁面,顯示“淘金幣已抵4.74元”,姐姐則顯示“淘金幣可抵4.74元”;如果將姐姐的142元,也抵扣掉4.74元,正好是妹妹的137.26元。

?同時,這名售賣墨鏡的商家,還在店鋪設置了新客禮金,不同時間領取的禮金不同,這種隨機減免的優(yōu)惠金額,也會影響到商品價格。?

其次,在不粘鍋的視頻截圖中,淘金幣抵扣梅開二度:妹妹顯示“淘金幣已抵11.79元”,姐姐顯示“淘金幣可抵9元起”,將妹妹抵扣的11.79元加上,則和姐姐的253元標價一致。

這樣看來,姐姐之所以成為“冤大頭”,并非由于88VIP殺熟,大概率是自己沒抵扣淘金幣、以及新客禮金的差異。

同時,這段引起爭議的視頻,其他細節(jié)也并不嚴謹。

比如作為事件的主人公,這對雙胞胎姐妹,并未在網上發(fā)布一手視頻、截圖,潘哥在各大社交平臺四處搜索,也沒找到她倆的賬號。

二、價格為何不同?

一對雙胞胎姐妹,在淘寶點開同一件商品,價格之所以出現差異,似乎源于平臺在價格上,設置的多種優(yōu)惠玩法:?

首先,是淘金幣的使用。?

用戶登錄淘寶后,可以簽到、做任務領取淘金幣,在個人主頁點擊淘金幣,開通“購物默認抵扣”,用戶后續(xù)購物下單時,就會根據商家設置的金幣抵扣數,抵扣掉相應的金額。

除了購物更優(yōu)惠之外,擁有淘金幣的淘寶用戶,還可以用它抽大獎、兌紅包、做公益;一些運氣好的用戶,還可能在相應活動中,獲得免單的資格。

其次,是新客禮金的影響。

一些淘寶商家為吸引用戶,在店鋪設置了新客禮金,通過后臺設置的浮動比例,為新客戶提供優(yōu)惠。

而在購物過程中,如果用戶同樣都是新客,那么同一時間的同一商品,新客禮金的優(yōu)惠面額是一致的;如果下單時間或購買商品出現不同,那么新客禮金的面額,也會因此出現差異。

淘金幣、新客禮金的雙重作用,讓這對“陽光姐妹淘”,一個像晴天、一個像陰天;除此之外,淘寶上還有一些玩法,也能影響到商品價格。

比如,用戶領取店鋪優(yōu)惠券后,可以在相應的店鋪內,獲得對應的優(yōu)惠金額;如果不想只和一家店死磕,還可以領取品類購物券,跨店購買同品類好物;如果覺得店鋪、品類都有些束手束腳,用戶還能領取無門檻紅包,享受到平臺通用優(yōu)惠,在淘寶肆意買買買。

同時,對于88VIP用戶來說,享受的優(yōu)惠權益還有很多:獲取更多的淘金幣,大促專享消費券,天貓超市、天貓國際95折等等。

這樣看來,開通淘寶88VIP的姐姐,不僅不是多花錢的“冤大頭”,反而擁有了更多省錢機會,是個購物“大聰明”。

三、到底誰在說謊?

雖然“賽博福爾摩斯”們,已經指出事件的不合理,但是這則報道視頻,還是引來了許多關注、轉發(fā)。

一則漏洞百出不嚴謹的報道,何以引來流量?

首先,批判的對象是大平臺。在網絡輿論環(huán)境中,批判大平臺流量通常不會差,再加上“殺熟”等字眼一起出現,流量就更可觀了。

其次,行為與網友生活相關。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網購行為早已融入日常,而過程中出現種種的問題,更容易引起自己的關注。

第三,會員所引起的反差。在大眾們的認知中,會員一般要比非會員優(yōu)惠,如果得知會員反而更吃虧,好奇心就會被瞬間調動,看看誰是那個大冤種?

最后,雙胞胎姐妹的人設。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雙胞胎意味著相同,不論長相、體形、穿著、愛好……購物時價格出現不同,更容易與人設形成反差。

如今,一些新聞媒體在報道時,將流量作為第一要務,將網上的擺拍、段子等,當成真實事件進行報道,卻忽視了對事件本身的考證。

比如,此前蘋果中國官網,客服人員因為留有辮子,被網友認為涉嫌辱華;但后來卻被證實,照片中的客服人員,其實是一名印第安人。

潘哥關注的一位抖音博主,專門擺拍農村相親場景,并用爭議言論制造話題,這些素材后來被一些媒體發(fā)現,竟當成真實事件進行報道,讓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感慨世風日下。

也許,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報道時多方考證、嚴謹行事,才是獲取信任的關鍵,唯流量至上者,終將被流量反噬。

作者/潘哥 監(jiān)制/大曼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智商稅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智商稅研究中心】,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