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作為產品初學者,如何有效地開展產品討論交流會?
本文作者是有心的產品人,他把日常的話題討論比作了一款產品,從產品思維去探討產品初學者如何有效地開展一場有關產品的交流會。值得一讀~
我加了一個產品求職交流群,群里的朋友都是在校的大學生。他們或在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生涯,或在為即將到來的秋招做準備,或經歷了剛剛相繼結束的實習生招聘。這個群平時也不怎么活躍,但是群里有幾個活躍的熱心同學,他們每天會整理出最新的互聯(lián)網新聞分享到群里,偶爾也有一些產品、運營、用研方面的干貨。
一、一個關于「喜馬拉雅」的討論會
下午的時候,我看到群里在組織一個關于「喜馬拉雅FM」的話題討論,便關注了這個活動的動向。下面是組織者對活動的一些描述:
親愛的們,我們將于本周六晚21:00-22:00準時在本群展開用戶體驗交流會,我是本次交流會的***。
討論主題:喜馬拉雅FM。
本次討論的提綱為:
1.喜馬拉雅FM用戶特征及需求
2.與荔枝FM的區(qū)別?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
3.給喜馬拉雅FM提改進建議
請大家提前做好準備,期待在周六晚聆聽各位的高見。
一個小時過去了,群里討論的聲音不是很大,大家有一波沒一波地討論著,涉及到用戶畫像及數(shù)據(jù)、使用場景描述、內容運營與推薦機制、產品改進建議這幾個點。
我作為一個沒有怎么關注過這個產品的討論外圍群眾,在使用場景描述這里話比較多,對自己的之前的使用場景進行了簡略的描述,至于其他內容,我感覺如果沒有做準備的話,很難提出有建設性的觀點和話題引導。
整個過程中,一位負責這次活動的同學在全權引導大家,大家都比較安靜地時候,拋出下一個話題試圖活躍氣氛。但總體來講,沉默的時間要遠大于討論的時間,為什么會這樣呢?
二、我的思考
首先這個活動要開始之前,相關人員做了多少準備,是否有考慮過活動的形式、討論的深度和活躍度、參與討論的人數(shù)等方面因素。這次討論在我看來不是一件很成功的事情,我想大致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描述:
1、活動主題不明確,討論話題太寬泛,蜻蜓點水
策劃者的既定活動主題是「用戶體驗交流會」,但是在活動描述中儼然涉及到用戶研究、競品比較以及產品戰(zhàn)略方針這些初學者比較難以駕馭的專業(yè)的點,這與用戶體驗交流這一點不一致,初學者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由于缺乏相關的實戰(zhàn)經歷容易紙上談兵,造成討論空洞、缺乏內涵的問題:
一開始喜馬拉雅的slogan是“路上堵車,聽喜馬拉雅“,后來變成了”隨時隨地,聽我想聽“,現(xiàn)在變成了”聽,見真知“,可見喜馬拉雅最初的目標用戶群可能是上班族,后來隨著知識付費火起來,用戶群范圍就進一步擴大啦,就像olive說的,主要是20~49歲的大學生和職場人士
這段文字是群里一位很認真的同學討論的,這里提到了喜馬拉雅的slogan變化趨勢,得出了隨著知識付費使得用戶群體擴大,我認為這一個話題點可以進一步進行討論,用戶群體是怎樣擴大的,為什么知識付費會導致其擴大,產品內容如何針對知識付費做調整,再細致一點關于對用戶的描述是否可以從學生和上班族更加深入,分析出具體的用戶特征和行為。
從描述中也不難看出,組織者希望在這次討論中對「喜馬拉雅」這款產品進行一個相對系統(tǒng)全面的討論,而忽視了一些討論上的細節(jié)。但是我認為,這樣形式的討論不在于討論過多少個產品,而是針對某個產品,進行過多少個細節(jié)點的討論和研究。
2、參與討論的用戶不明確,過程中缺乏聲音
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群里的討論尚未結束,但是大家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根據(jù)QQ群的統(tǒng)計功能,這個群里共有159位用戶,其中在線用戶有118位,參與討論的用戶加我有9位。很尷尬的一個數(shù)據(jù)。
既然要做一個討論,我認為在前期應該對規(guī)模進行一個粗略地估計,對群里用戶參與討論的意向提前使用群投票或者群活動的形式做一個估計,將有意向的用戶組織起來,可以使用微信群或者直播課堂的形式,更加高效、高速的進行信息傳遞與碰撞。
3、討論前針對初級參與者設置介紹環(huán)節(jié)
在上面一個點中,我提到了應該在活動之前對參與用戶進行梳理。而這里則是針對參與的用戶,由策劃者或經驗豐富的用戶在活動之前,針對討論的內容做一個信息整合,為整個討論的氛圍做鋪墊。
比如這次我們要討論「喜馬拉雅」,則可以介紹這款產品的一些基礎信息,包括產品的形態(tài)、用戶規(guī)模、以及最新的新聞資訊動態(tài)熱點等,對他的核心功能點進行簡略的梳理,讓未做準備的用戶、以及臨時參加的用戶(比如我)有一個大體的思考方向,這樣對把控整個活動的方向也有一定幫助。
我把未做準備的用戶和臨時參加的用戶命名為初級參與者,因為在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粉絲文化中(微博、知乎),粉絲都可以成為初級參與者,他們留存在社區(qū)中的很大原因是相關明星、大V以及他們的產出內容。而我們的討論活動也類似,活動的內容和深度是吸引初級用戶的核心,因此要考慮到初級用戶的轉化問題,或許一次有意義的產品討論會激發(fā)出初級用戶的熱情,從而在一次活動中轉變?yōu)楹诵挠脩?,進而轉化為經驗豐富的用戶呢。
三、如果把這次討論作為一款產品
我始終認為,產品的思想是產品人必須掌握的一個技能,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鍛煉這一技能。以這次活動為例,是否可以進行如下思考:
1、這次討論的主題是什么?核心主題又是什么?
這是一個先做加法再做減法的思考步驟,首先思考討論最主要的主題,然后將這個主題細分出一系列子主題,將子主題進行優(yōu)先級排序,去思考每個子主題是否真的需要放進討論中來,是否足夠產生相應的討論話題,如果有多個優(yōu)先級較高的主題時,是否可以考慮將活動分期進行。等等。在進行這樣的思考之后,對于整個活動的目標把控應該會清晰一些。
2、參加這次討論的用戶有多少?他們有怎樣的特征?
討論是一個強參與型的社交活動,討論的主題是核心凝聚力,但是凝聚哪些人,似乎是一個問題。針對這次群討論,群里用戶分類我在前面已經有過初步的介紹了,是否可以考慮:已經拿到產品實習offer的同學是否愿意參與討論以及是否愿意分享,剛剛開始準備求職產品的同學參與的熱情如何,同學們更加關注討論主題中的哪一個點,在準備討論前大家都做了哪些準備,等等。
3、討論的整體流程怎樣設置?每一部分應該占比多少?
討論的流程有點類似產品中的流程。所有的流程都是為核心主題服務的,每個流程應該怎樣為整體流程服務,具體的形式是什么,是直接開場還是有一個簡短的介紹作為鋪墊,哪個細節(jié)的討論應該簡短而哪個又應該比較深入,整體流程的連貫性如何,是否能夠讓參與者在討論之后依據(jù)這個流程比較容易的回憶起討論的內容,等等。
4、我能從活討論中獲得什么?是否需要做出一個總結文檔?
寫總結文檔是我個人的一個習慣,我認為這樣對自己的收獲進行一個梳理能更好的理解并且加深印象。而至于從中收獲什么,可以從參與者和策劃者兩種角色中進行思考。參與者能夠收獲其他人的觀點,同時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去探討和驗證;策劃者能夠對活動主題的方向有一個更全面的認知,從而激發(fā)出以后的思考,培養(yǎng)自己的產品感,這些問題,我認為都很重要。
作者:阿坤先生,微信公眾號:阿坤先生 (ID:AKunTalk)
本文由 @阿坤先生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活捉一只群里的大佬。
月白
整理很棒,尤其是作為產品經理用產品的眼光看問題進行分析特別棒。另外,請問是哪個群,可否邀請一下我565433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