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心理學?| 探究用戶真實訴求

0 評論 15241 瀏覽 701 收藏 12 分鐘

上篇文章講述了如何通過“潛意識”行為來培養(yǎng)用戶習慣(請查看《產(chǎn)品心理學 | 潛意識:用戶習慣養(yǎng)成記》)。不過,對“神一般”的PM來說,比用戶習慣更重要的是用戶需求。因為,用戶需求是產(chǎn)品的源動力,再NB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若抓不住精準的用戶需求,培養(yǎng)再多的用戶習慣也是扯~~

同樣,用戶需求和咱上文提到的“潛意識”也密不可分。今兒我們就來說說潛意識三部曲之第二部:《探究用戶的真實訴求》。

用戶需求

本PM在大學期間是個籃球迷,記得當時姚明GG說過一段非常勵志的話,后來被媒體阿姨濃縮為“確立目標就是成功的一半”。做產(chǎn)品也是如此,產(chǎn)品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就是目標的確立。產(chǎn)品目標就像燈塔,讓產(chǎn)品不至在眾多迭代里迷航。

有經(jīng)驗的PM告訴我們,確立產(chǎn)品目標要先去探求用戶需求。這是因為,產(chǎn)品目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實現(xiàn)用戶的目標,即很多人所謂用戶的“痛點”、“需求”。

借助精神分析學派的潛意識理論,我們大致可以將用戶需求分為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

顯性需求又名基本需求,是用戶可以明確感受到并且可以表達出來的,可以進行針對性滿足的需求

通俗講:你餓了,我給你饅頭,管飽;如果我不給你,你可能會讓良辰給我100種混不下去的理由。餓了給吃的,可以說是滿足了用戶顯性需求。一般來說,當用戶的顯性需求被滿足時,用戶基本沒啥太大的反應;但不被滿足時,呵呵,咬死你。

N5~PK%040(IVDN3BSOWJ]9L

隱形需求指的是用戶不能準確表達的,但是存在于內(nèi)心的深層次訴求,且往往有著感情化的傾向

繼續(xù)通俗講:你餓了,我給你饅頭,管飽,但是我想你吃多了饅頭肯定會口渴,我就再給你拿一杯水;如果我不拿水,其實你也沒想著要,或者也無所謂。但管飽的吃饅頭行為只是解決了用戶餓的需求,隨之而來的口渴可以說是用戶的隱形需求。一般來說,當用戶的隱形需求被滿足時,用戶會興奮、會驚訝、會尖叫;但不被滿足時,也可得過且過。

P4[K~67(ED83`CKNXR)[~0J

所以,顯性需求是用戶需求的表層形式,而隱性需求正是被表層需求掩蓋的真實需求,也就是用戶留給我們可以深度挖掘的產(chǎn)品目標。也就是說,最初的用戶需求是以顯性的方式來凸顯,但顯性需求的背后隱藏著隱性需求。當用戶的隱性需求被滿足后,用戶的隱形需求也會轉向顯性需求,甚至原來的隱性需求變成了顯性需求。

挖掘隱性需求

挖掘用戶的隱性需求是優(yōu)秀PM必須掌握的技巧之一。

我們在挖掘用戶隱性需求之前,要通過各種方式收集用戶需求。至于如何收集,我這里就不贅述了,請自行“百度一下”,走你~~~

收集完結后,我們一定要進行刷選,因為用戶往往言行不一:

你:你好,需要這個功能么?那個功能怎么樣?如果做出來了,你會用么?

用戶:會用呀,非常好,我太需要這個功能,那個我也覺得不錯,趕緊做吧!

咔咔咔!做出來了,結果沒人用~

盡管用戶的言語表達能給調(diào)研者以足夠的直觀印象,殊不知用戶說的未必是真實想法,用戶言語的表達與真實的肢體行為經(jīng)常會有沖突的地方。因為“說”往往對應著用戶的顯性需求,而“做”則一般由用戶的隱性需求所支配。(哎~~還真是糾結?。?/p>

用戶矛盾行為是由隱形需求所支配,所以這種矛盾也代表了用戶隱性需求的大方向。其實用戶更愿意以另一種心境或者方式實施現(xiàn)在的行為表達,“言語不一”只是用戶沒有找到更合適的方式去實施現(xiàn)在的行為表達而已。所以我們重點分析矛盾行為所形成的原因,確定用戶的心理與情緒傾向,以便確定用戶的隱形需求。

結合用戶矛盾行為所伴隨的心理與情緒傾向,以及與之相關的產(chǎn)品的功產(chǎn)品能實現(xiàn)的環(huán)境、歷史等因素,能找到更好的實施矛盾行為的方式,即帶有感情傾向的矛盾行為方式,這便是用戶的隱性需求。

篩選“無意識”行為

一個巧妙的方法是:以用戶隱形需求為目標,尋找與之相關有價值的用戶“無意識”行為。

可用性測試行為記錄

讓一群具有代表性的用戶(專家用戶和普通用戶)對產(chǎn)品進行典型操作,同時觀察員和開發(fā)人員在一旁觀察,聆聽,做記錄。測試可以是早期的紙上原型測試,也可以是后期成品的測試。

在測試過程中,我們要觀察并記錄用戶的各種行為,包括操作的流暢度、停頓、誤操作以及用戶的神態(tài)表情等。最好可以讓用戶一邊操作一邊說出來自己操作的想法。

要注意整個過程中不要給用戶任何操作性提示或行為性誘導,以便對用戶的行為做日常狀態(tài)下最真實的記錄,這個才有價值。要完整的對用戶的行為做記錄,其中便包含了有價值的“無意識”行為,在測試完結后對用戶的隱性需求進行相關性篩選即可。

EZIH9QT7LX7$C]F0DH0@K[Y

平時日常生活中觀察積累

此處不僅要長期跟蹤用戶相關功能操作的習慣,也包含用戶對PC和客戶端使用時候的習慣、動作、感悟、興趣以及喜惡等各方面。這樣我們有了充足的生活觀察記錄,在拿到用戶需求的時候,便可以擁有足夠多的、有價值的“無意識”行為素材。

CW$]RF4BGZQNT9U_9[~`OOU

同類競品功能對比

用戶“無意識”行為的養(yǎng)成(即用戶的自動化行為),和同類產(chǎn)品的用戶習慣直接有關。比如語音聊天軟件,都是通過按住說話按鈕進行語音錄制并發(fā)送的,如此做的原因無非是用戶長期使用微信,已經(jīng)熟悉了微信的使用方式,甚至認為就應該這么做,即形成了“無意識”行為。所以我們需要去對比競品的功能實現(xiàn)方式,找出一個或多個競品共同養(yǎng)成的用戶習慣或者用戶“無意識”行為。

“無意識”與隱性需求

提煉出“無意識”行為之后,找出與用戶需求相關的更有價值的“無意識”行為,從而為之后搭建用戶的心理模型做準備。然后我們就能以用戶心理模型為基礎,開始產(chǎn)品設計。

我們設計的軟件和用戶理解的越接近,用戶對軟件的使用和理解就越容易。(對于用戶心理學模型這里簡單提一下,以后會詳細說明。)

接下來,我們將提煉出來的“無意識”行為,拿來刺激或誘導用戶的隱性需求,從而設計出真正解決用戶痛點的產(chǎn)品。這種朝著用戶隱性需求的引導是“無意識”的核心價值,是我們之后將“無意識”合理應用于產(chǎn)品設計中的根基與方式。

“無意識”與用戶隱性需求之間的這種關系,也使得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設計,強化實現(xiàn)用戶“無意識”的行為,從而通過這種“無意識”行為的引導性去滿足用戶的隱性需求,那便是解決了用戶的需求。

結語

其實“無意識”并不是真的沒有意識去參與,而是我們知道自己需要某些東西(顯性需求),但還沒意識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隱性需求)。

好的產(chǎn)品設計是不會讓人看出來是刻意為之,仿佛渾然天成,合乎自然界最原始的法則,就好像沒有被設計過一樣。最后引用日本設計大師深澤直人的話結束本篇的,同時引出潛意識三部曲終結篇:《沒有設計的設計》

“設計一件東西往往和我們無意識的行為和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有關。思考需要時間,感覺則可能在片刻內(nèi)完成。一件物品給你的第一感覺很重要,而當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最初失掉的感覺才是設計的精髓所在。這就是“不假思索”背后的含義。———–深澤直人”

9Y@{LCN68_O[YW)I30D~RQ4

 

本文由 @劉震宇(公眾號:烏合之眾)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