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定價營銷學(xué)(上)
漲價后的價格竟然比之前更低,是老板的失誤還是精心策劃的營銷手段?這篇文章,我們通過一個看似簡單的臭豆腐定價變化,揭開營銷策略的復(fù)雜面紗。
前幾天營銷群看到張有趣照片,一家小餐館里的標(biāo)價牌很引人注意。
有好事的小伙伴算了算,漲價前的臭豆腐折算下來是平均1.2元/片,但是在漲價后卻變成了1.17元/片。
看起來這家店的老板算錯賬?定了一個反而更賠本的“愚蠢價格”?估計店里很多消費者心里也是暗暗爽到,感覺靠著小學(xué)算數(shù)就輕松薅到了店家羊毛。
但作為營銷人,越仔細(xì)想就越覺得商家這事辦得很妙,其中竟然還藏著不少營銷知識。
第一條定價營銷知識線:固定成本、可變成本、邊際成本
這里并不是想老生常談經(jīng)濟學(xué)的基本知識,而是希望大家作為營銷人可以對成本和定價養(yǎng)成一種肌肉記憶,不要單純以購買者的【比價思維框架】去評估價格是否“劃算”,而是生意人去看成本到底發(fā)生在哪里。
以這家臭豆腐小店為例。在一份臭豆腐的定價中,總有一部分成本是在某個周期內(nèi)固定發(fā)生的,不管你是否生產(chǎn),或是生產(chǎn)了多少塊炸臭豆腐,這筆成本都會發(fā)生,這種成本就是固定成本,例如店鋪的房租水電。
同時價格中還有一部分叫做可變成本,就是隨著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而產(chǎn)生變化的,比如每份豆腐塊的成本,比如炸豆腐所用的油的成本,餐盒包裝袋的成本等等。
你看,若是具備了【固定成本&可變成本】的生意意識/賣家思維,你可能就會對臭豆腐漲價前后拆解列出一個方程組。
A+10X=12
A+12X=14
繼而計算出,漲價前后每一份臭豆腐的售價中,都包含2元的固定成本,每片臭豆腐也不是先前算出的1.2元/1.17元,而應(yīng)該是1元。
…… ……
等等,事實真的如此嗎?
別忘了這組方程中還有一個重要未知數(shù)—每一單的利潤。店家在漲價前后每一塊臭豆腐到底都賺了多少錢,在價格照片上根本猜不出。
所以,利潤未知情況下你根本算不出每一片油炸臭豆腐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那么,上面的思考是不是就沒價值了呢?
當(dāng)然不是!
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假設(shè),去判定一下每片臭豆腐食材成本的邊界
假設(shè)老板漲價前一份炸臭豆腐會賺B元,漲價之后每份臭豆腐會賺C元。但凡老板不是做慈善那么漲價后的利潤一定應(yīng)該大于等于漲價前利潤,也就是C≥B。
假如第一種情況,漲價后一份炸臭豆腐利潤多賺了1元錢,那新方程組就是變成
A+B+10X=12
A+C+12X=14
C-B=1
從而算出,每一塊炸臭豆腐的食材成本是0.5元。
假設(shè)第二種極端情況,一份臭豆腐漲價2元后,商家額外怒賺1.99元(接近2元),那么套用方程組得出,每一塊炸臭豆腐的食材成本就變成0.005元。
這樣看來,漲價后如果多賺1元錢時,可以估算出每片臭豆腐食材成本是0.5元,換算下就是你用14元買到了食材成本7元的臭豆腐;但如果漲價后利潤多1.99元時,每片臭豆腐食材成本則變成0.005元,此時你花費的14元中,只買到了食材成本僅7分錢的臭豆腐。
因此,老板哪怕在漲價之余“好心”多給你兩片臭豆腐,成本增加可能只1分錢,與你消費的14元相比微不足道,老板再多送幾片又何妨。
像這樣每新增一單位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就會給總成本帶來的增量,被稱為[邊際成本]。一般來說,在營銷中出現(xiàn)的[邊際成本]案例都是遞減的,甚至往往忽略不計。
比如,在案例中美國麥當(dāng)勞里的可樂是可以續(xù)杯的,因為麥當(dāng)勞在賣給你第一杯可樂時就賺回了所有的成本(均攤的房租水電人工等),而續(xù)杯產(chǎn)生的額外成本也只不過是一杯水和一丟丟的可樂濃縮液而已。
就像本文中老板一樣,用同一鍋油去炸臭豆腐,一次12片是炸,14片也是炸,整體制作時間和成本的增加微乎其微,日常操作中幾乎無感。
當(dāng)然,現(xiàn)實中臭豆腐食材成本絕沒有便宜到幾分錢一片,在淘寶上搜商用大包臭豆腐生坯也差不多要0.15元/片,按照這價位14片臭豆腐食材的成本也只有2.1元,是不是手中這份薅老板羊毛的臭豆腐突然就不香了?
為什么開始看到價格圖時你會很開心,覺得老板挺良心甚至有點憨厚的笨,覺得自己賺到了。但讀完上面文字后又覺得自己這錢花得有點不劃算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作者【劉欣】,微信公眾號:【舅講營銷】,原創(chuàng)/授權(quán)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