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聊”能復制到海外嗎?

2 評論 2850 瀏覽 7 收藏 8 分鐘

編輯導讀:一款社交產品的成功有其時代背景和獨特的產品體驗,并非完全照搬就能受到同樣的歡迎?!皭哿摹本褪且豢町a品,模仿者眾多,但成功者甚少。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可能這個問題一直是困擾著每個社交從業(yè)者,社交產品筆記同樣也充滿好奇。

在此之前,筆者或多或少也接觸過曾經復制“愛聊”的團隊,他們最終都沒有成功。

如果讓社交產品筆記總結失敗的原因,可能會有很多。不過追本溯源,應該是我們還未真正研究透“愛聊”模式的精髓。同時,我們對海外市場的判斷也會出現(xiàn)嚴重的偏差。一方面是國內陌生人社交產品的天花板,另一方面是海外市場的打法差異,兩者之間似乎難找到一個完美的銜接點。

一、愛聊的精髓是什么?

一款社交產品的成功有很多要素,以下社交產品筆記只能從自己已知的視角闡述觀點。

社交產品筆記認為愛聊最有鮮明代表的是“比較完整的生態(tài)”——愛聊像是一個大熔爐,用戶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場景。

如果喜歡做調研的朋友,當你嘗試去了解每個場景且足夠多的愛聊用戶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愛聊的用戶總能找到屬于自己“圈層”。當然,如果找不到肯定會流失了,但至少我們能發(fā)現(xiàn)的幾類人群,如高付費、低付費、白嫖黨等等都在愛聊中獲得了不同滿足。

一個用戶的 ltv 是非常重要的指標,用戶進到愛聊的主場景 1v1 中的時候,如果他發(fā)現(xiàn)不喜歡,他可以去家族;如果家族還不能行,他可以去看直播。筆者不方便說這個底層邏輯,如果沒有搞懂大家可以去場景中去深入體驗一番,自然明白。

從需求端來看,用戶消費層級太多。正常抓住一兩種就很不錯了,但是一個平臺上能留下三種以上的確實很難了,同時平臺還要有充足的場景氛圍讓每一個層級的用戶去消費的動力;從供給端來看,真正做到去公會化是屈指可數(shù)……

多了就不說了,特殊時期筆者多聊海外市場。

二、海外版愛聊的雛形?

截止到現(xiàn)在,筆者還沒有發(fā)現(xiàn)完全能夠效仿“愛聊”的海外社交產品。但也出現(xiàn)了與之相似的出海產品——Meete 和 SeeYa。

Meete 和 SeeYa 的榜單成績都非常不錯,早期SeeYa都排進了《2021年12月中國非游戲應用出海收入排行榜Top30》,當時月流水應該在150-200萬美金左右;Meete則更多一些,大概在 200-300 萬美金之間,巔峰可能在300-400萬美金。不過目前再看榜單,SeeYa 縮量比較明顯,比當時少了一半的營收;Meete 營收大概少了 10-20%。

SeeYa 只做美國市場,Meete 則面向歐美市場。

下面是筆者摘錄的一段關于使用者的評價,基本都說出了一些點出來,社交產品筆記就不再多言了。

數(shù)據來源:Reddit

譯文:我讓我的一個匹配對象說“pineapple”,她發(fā)了一段她說話的錄音,聽起來像英語是她的第二語言(這是可能的),然后我問她來自哪里,她說我所在城市的一個地區(qū)。現(xiàn)在讓我先說一句,我的個人資料里滿是表情包,因為我一開始就是從這款應用里畫出來的。在那次小小的邂逅之后,我覺得她可能是真的,于是貼出了我的真實照片。然后平臺讓我支付四美元,我支付了,然后她消失了。但我所有的匹配者都非常漂亮,他們都是“在線”的,談話時非?;钴S。

截圖來自SeeYa

首先,這兩款產品只是復制愛聊的主場景,且沒有 Vedio 和 Live Stream,非常簡單,但主場景背后的邏輯并無太大區(qū)別。

這類產品核心邏輯是供給端去哪里找?

截圖來自Meete

一個是公會,一個是邀請,這背后的邏輯也沒有辦法去百分百做一個驗證,但筆者趨向相信這兩款產品要做“去公會化”。

截圖來自Meete

三、在海外是否能完全復制愛聊?

顯然鮮有人能夠復制整個“愛聊”的生態(tài)。這其中的影響元素有很多。社交產品筆記認為這是基于“real or fake”的問題,根本原因是線上的滿足和轉移到線下真實的滿足體驗永遠不一樣;直接原因是海外眾多市場用戶的社交環(huán)境差異很大。

在歐美市面上的陌生人社交產品基本有兩種派系:一種是 old school,如 match.com、Badoo、Tagged 這種早期積攢了大量的用戶基礎,一種是 new school,如 Tinder、Bumble、Hinge 這種后期在玩法上大大提升了效率,網羅了一大批 80、90 后。無論是 old school 還是 new school,都沒有把平臺生態(tài)(場景)多樣化。

至少現(xiàn)在來看是這樣的情況。

#專欄作家#

社交產品筆記,微信公眾號:社交產品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某獨角獸社交產品公司行研,擁有多年海外產品經驗,對于社交行業(yè)有一定的研究和洞察。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海外做東南亞市場挺多的 歐美還是進入門檻相對高

    回復
  2. 這類社交APP,其實感覺都大同小異,能夠真正一直堅持的,還挺少的

    來自云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