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說深入挖掘用戶的“本質(zhì)需求”反而是錯誤的?

6 評論 9767 瀏覽 53 收藏 11 分鐘

用戶需求是產(chǎn)品設計的大前提,對需求的本質(zhì)解析與需求量的分析是決定產(chǎn)品、服務模式能否做成的關鍵,而對于需求的分析,往往存在一個對立面——偽需求。

偽需求是什么?

所謂「偽需求」,有許多人認為是不存在的需求,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尤其是我們看到的用戶反饋,所呈現(xiàn)出來的需求通常不是存在性的問題,而是指向性問題(指向某個具體方案)。

例如,在app store中,微信的評論區(qū)有這樣一些聲音:

  1. 在朋友圈看到好看的照片、視頻或者好的文章,不能一鍵轉發(fā),而是要保存到本地、重新編輯發(fā)布等等,步驟太繁瑣,希望能改善。
  2. 發(fā)語音的時間太短了,最長只有1分鐘,希望能夠延長時間。

對于一鍵轉發(fā),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微博,微博的內(nèi)容機制是符合冪定律的,也就是極少數(shù)用戶生產(chǎn)內(nèi)容,剩余的大部分用戶都只是消費內(nèi)容,轉發(fā)就如同搬運,屬于更深層次的互動性消費而不是生產(chǎn)。

這種開放的模式就決定了微博的內(nèi)容必須能夠被快速傳播,但這個需求放在微信朋友圈并不合適,微信作為更封閉的熟人社交圈,每個人都傾向于成為自己的代言人,滿足用戶對于生活的原創(chuàng)記錄,試想打開朋友圈,結果滿屏都是與朋友無關的轉發(fā)內(nèi)容,什么感覺?

從這一角度來看,最期待朋友圈支持轉發(fā)功能的群體應該是微商,因為代理模式需要突破朋友圈這個「圈」的邊界,使得信息快速互通與傳播。

所以你看,需求不可謂不存在,然而其指向的落地點卻有悖于當下產(chǎn)品已有的邏輯。

再看第二條反饋,對于這樣的建議,可以試著反問用戶:如果1分鐘太短,延長到幾分鐘才合適?

其實這一類用戶或許根本沒想過要對語音的時長進行限制,不否認用戶有超過60秒的長篇表達欲,但如果不限制語音時長,會導致什么結果呢?

比如一段3分鐘的語音,接收者就需要長時間的專注且不能中斷,才能獲取完整的信息(聽語音比看文本消息的環(huán)境要求更高、攝取速度更慢),這樣反而會影響到用戶之間的溝通效率。

微信作為IM(即時通訊)工具,重點把控的本就是用戶交流的可達性、高效率,若用戶有較多的信息需要傳遞,或使用文本,或使用語音聊天,都是更合理的替代性方式。

長時間語音的場景發(fā)生在哪?直播、喜馬拉雅、得到…單個主體面對群體用戶的單向傳遞信息的需求模式,所以需求不假,但這事微信不會做。

「偽需求」談論的不僅僅只是需求,而是需求對應的上下各要素之間合理的價值銜接。

比如帶打火機功能的手機、帶輪子的運動鞋,雖然被視為偽需求,但不代表市場不需要打火機和輪滑鞋,更多時候只是需求的解決場景不合理。

營銷界非常經(jīng)典的案例,用戶說要買一個電鉆,事實上他只是需要墻上的一個洞,如果再挖得深一點,他或許是要在洞里安上一枚釘子并準備一個衣架,以便能夠在下班進門時能掛上衣服。

如果是這樣的話,用戶只需要叫人來幫他鉆一個洞或者用租賃電鉆的方式解決需求,甚至可以用不傷墻體的粘貼式掛鉤。

所以獨斷專行的喬布斯才會說「用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基于用戶的訪談、調(diào)研工作才會有諸多不靠譜的噪音干擾。

至此,歸納幾點關于偽需求的類型:

  1. 用戶的誤導性表達,無意(不自知)或有意(隱瞞)。
  2. 與實際的產(chǎn)品邏輯相悖,比如不符合定位、解決需求的場景不合理等。
  3. 無法通過優(yōu)化需求上下各要素而產(chǎn)生持續(xù)的效益,很多創(chuàng)業(yè)項目始于補貼,死于資金鏈,一旦用戶享受不到原先的優(yōu)惠,會毫無顧忌地離開。

如何辨別偽需求

從上述幾類情況看,通常定義的「偽需求」實際已超過了「需求」的范疇,上升到更高層次的商業(yè)運轉框架中,而如果單純談論用戶需求,就其本身而言沒有所謂的「真?zhèn)巍梗皇恰赣袩o」的問題。

與其說是偽需求,不如說是現(xiàn)實意義上不可行的解決方案。

前兩年O2O的創(chuàng)業(yè)浪潮席卷了整個國內(nèi)市場,「上門服務」作為眾多項目的關鍵詞,忽視了這種服務模式在解決需求的同時所附加的負面效用。

以e洗車為例,用戶是否需要上門洗車的服務?必然會有。但現(xiàn)有的解決方案負面效用大,因此并不可行。

且不論需求量的問題(市場可以培育),整條服務鏈本身包含等待服務人員上門、帶到車前、提供合適的清洗場地、完活兒交接等環(huán)節(jié),如果再拋開資本補貼(外界輔助),服務方至少要將上門成本(比如專車接送工作人員、攜帶相關設備)轉移到用戶身上,除此之外,用戶還將承擔額外的時間成本(比如等待、監(jiān)督)。

需求很簡單:用戶不想出門,希望有專業(yè)的團隊能上門服務。但解決這個需求的附加成本可能比自己駕車到店更高,需求與現(xiàn)行服務模式之間存在矛盾,所以等融資的錢燒完后,項目基本也走到頭了。

舉一個常年被說道的例子,用戶說自己需要一匹更快的馬,如果再繼續(xù)深挖需求的本質(zhì),發(fā)現(xiàn)用戶其實是想更快地從A點到B點,于是福特為用戶提供了汽車,從此「更快的馬」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偽需求」。

這屬于用戶的誤導性表達,因為確實沒說出用戶最本質(zhì)的需求,但以此判定更快的馬是偽需求,卻并不合理,用李叫獸的話來說即是「事后聰明偏見」。

更快的通勤是用戶的本質(zhì)需求,而在汽車沒有被發(fā)明之前,馬就是代表該需求的典型解決方案,「良馬」就是當時的真實需求。

只不過隨著快速迭代的技術革命,汽車替代馬匹變成主流的出行方式,此時你再用「更快的馬」便是不可行的解決方案。

有人會說「偽需求」是沒有將需求解構到最底層,因此用戶需要電鉆、快馬都是偽需求,這種說法不夠嚴謹。

如果非要把用戶的需要解構到最底層才算真實需求,那么上門洗車是偽需求,因為用戶要的是足不出戶就能讓車變干凈,按這個邏輯下去,在車庫安裝自動洗車裝置也是偽需求,因為可以生產(chǎn)具有自凈功能的表皮材質(zhì),然而這也是偽需求……因為如果有超時空的傳送門,連汽車都變成偽需求了,洗車還算個啥?

一味地解構需求的本質(zhì),只會陷入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需求陷阱中,在實際的應用中,要將與需求相關的所有因素聯(lián)系起來并結合現(xiàn)實的條件基礎,才有可能得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所以百公里加速2.8秒/650匹馬力的蘭博基尼是不是偽需求?當然不是。但超跑的出現(xiàn)也不是為了讓用戶能更快地從A點到B點,至少在國內(nèi)不是,不同環(huán)境下需求的本質(zhì)也在演變、轉移。

寫在最后

說了那么多,總結起來無非兩點:

  1. 單就需求而言,用「有無」的概念比「真?zhèn)巍垢N切。
  2. 對于「偽需求」這一說法,必須認識到其承載的內(nèi)涵不僅僅是需求本身,還包含與之對應的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和整條商業(yè)價值鏈的合理性。(比如沒有補貼后依舊能正向運轉的需求,哪怕長期虧損,只要用戶依舊愿意使用,總有資本接盤,早期的京東、滴滴、亞馬遜都是如此)

理解這一層邏輯,才能更好地解析用戶的反饋,以及自己靈光閃現(xiàn)出來的功能與服務的設計定義。

END.

 

作者:一井,公眾號:一井說(yijing163)

本文由 @一井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宏篇大文,直接顛覆了十幾年來的偽需求,強需求,需求分析,病毒式增長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意淫夢的象牙塔的騙局。“偽需求”的概念害人不淺,實際上需求都是真的,看的是產(chǎn)品與市面已有泛替代物的落差,以及產(chǎn)品成本與泛替代物的落差,兩個落差相減大于0,就是真需求,其他全是狗屁

    來自廣東 回復
  2. 我同意作者部分的觀點,但個人覺得必須先洞悉出用戶的本質(zhì)需求再根據(jù)現(xiàn)時的技術、資源、和定位為用戶提供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回復
    1. 胡扯。所有需求,如果不考慮現(xiàn)實成本,全都是真需求。只要競爭對手全死光,哪一個需求不是真需求?你回答我。

      來自廣東 回復
  3. 寫得不錯,但是總結的沒那么讓人記得住。。。我多看幾遍哈。
    第一段寫的,偽需求嚴謹?shù)恼f是指向性的問題。最后一段寫的是“單就需求而言,用「有無」的概念比「真?zhèn)巍垢N切”,似乎有點矛盾

    來自湖北 回復
    1. 需要先定一種場景下討論才有意義

      來自廣東 回復
  4. 有意思,值得思考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