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習類產品中的“收藏” 功能分析
編輯導讀:作為大多數(shù)內容型產品都會有的一個基礎功能,收藏功能的設計背后有哪些考慮?對應的用戶需求是什么?本文作者從收藏功能的需求場景和基本邏輯出發(fā),立足教育學習類產品,對收藏功能的背后的用戶心理進行了分析討論,與大家分享。
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描述收藏功能的需求來源和使用場景,第二個部分進一步分析收藏功能如何滿足用戶的需求,第三個部分主要對功能成立的心理因素進行推理和論證?
01 需求場景描述
教育類型的內容學習平臺自身會提供相當數(shù)量的教學學習資源,也會定期更新資源。比如說習題資源、關于學習方法、知識點的文章和視頻等。用戶需要查找新資源或者想使用平臺資源的時候都會主動的使用產品。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在內容學習類平臺用戶的使用場景:用戶對產品內容進行初步的閱讀和瀏覽后,對資源會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有些內容甚至產生了明確的使用計劃,比如說這個習題我需要在月考前再練習一下。這個課件或文章,想要找個合適的時間再好好研究一下。也就是說,針對一些特定的內容,用戶產生了未來需要使用的念頭。瀏覽的越多,這樣的內容積累的就越多。
當用戶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會突然想起上次看的內容正好能參考研究一下。于是就打開產品開始尋找目標內容。問題在這個時候產生了,此時的用戶只能想起在產品中看到過這個內容,卻無法順利或快速的把上次看過的內容給找出來。
用戶在這類平臺上找不到目標內容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 雖然內容型平臺的資源根據(jù)內容的特點和數(shù)量,組織形式會存在一定規(guī)律。但資源會由于更新和新增的分類等原因,使得用戶即便是按照原來的瀏覽路徑去查也找不到。
- 學習類的文章、授課視頻,等資源內容較為豐富,讓用戶產生記憶點的部分不一定是資源的標題。不像是有確定歌手姓名去搜歌曲那樣容易,所以通過搜索的方式也不容易找到。
- 通過歷史數(shù)據(jù)可以找到用戶查看的內容,但隨著用戶的瀏覽,歷史記錄也會變得越來越多,一條一條的翻看歷史既浪費時間,又會有一種隱私暴露的感覺,讓用戶產生不好的感受。
02 “收藏”發(fā)揮作用
上面論述的問題和教育學習類平臺本身內容展示情況及內容本身的特點息息相關。收藏作為產品中的一個小功能不改變產品內容本身的展示邏輯,是如何解決上述問題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收藏功能是什么樣子的:
收藏功能本質上是一種分類存儲的邏輯。它使得收藏的內容脫離了產品其他所有內容本身的排列邏輯和方式,只有用戶選擇收藏的內容才會被分配在特定的存儲空間內,也就是“收藏夾”中。并且如果用戶不主動取消收藏,收藏夾中的內容不會隨著時間或其他因素增加或減少。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收藏功能具體的使用場景中是如何較好的幫助用戶快速找到之前瀏覽過的內容:當用戶在產品中瀏覽,對某些內容產生了將來會使用的念頭, 就會選擇收藏。當用戶某天想起上次收藏的內容對解決當下遇到的問題有幫助,就會再次來到產品中尋找。
有了收藏功能以后,用戶不再會因為找不到目標內容而迷失,在收藏夾中即可找尋到自己想要的內容。首先,因為此時收藏夾中的內容全部都是由用戶自己選擇收藏,相比于產品中的全部內容來說更加容易定位。
其次,收藏列表按照時間倒敘的方式排列,符合用戶的記憶規(guī)律。越晚收藏的內容,用戶主動想起來使用的概率就會越大,收藏的內容被尋找定位的概率就會越大,所以更大程度的滿足用戶“未來使用”的需求。
03 功能成立的心理因素
收藏在實際的場景中解決著用戶真實存在的問題,這是引發(fā)用戶使用功能的必要條件,是源頭,如果用戶沒有這些問題就不會想到收藏。
然而還有一些用戶,他們收藏的內容并沒有在未來被使用,可他們還是會在產品中不停的瀏覽不停的收藏。下面我們就來聊聊超越場景后,收藏本身又存在什么“魔力”呢?
04 回歸痛點
教育學習類產品,能夠給用戶帶來的就是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用戶通過學習和閱讀,緩解的就是由于缺乏知識、同輩壓力等等帶來的焦慮。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收獲的越來越多,知識和技能越來越多,似乎只有不斷吸收和學習才能緩解這種焦慮。產品中能夠讓用戶收益的內容,需要用戶花費時間去閱讀和學習。這不僅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需要合適的時機和動機,這種高成本的行為對多數(shù)用戶而言往往是低頻的。
但收藏不一樣,只需要1s,成本極低,用戶在瀏覽的狀態(tài)下也會主動閱讀積累選擇收藏,所以收藏發(fā)生的頻率會更高。
用戶收藏的內容未來會不會得到充分的利用是未知的,但每一次收藏,心理上都會認為自己在未來會掌握這些內容。當下雖然沒有掌握,但是把這些內容收藏起來,他很清楚未來想要的時候立刻就能找到。這種確定性就像給你身邊放了一位百寶箱似的老師,會讓你感到安心。所以收藏本身,就可以有效緩解用戶的焦慮。
05 帶來擁有感
同類型產品做比較,一個剛注冊的產品,和一個有了 1000+收藏內容的產品,讓你選擇一個卸載,大概率你會選擇剛注冊的那個卸載掉。為什么?因為 1000+的收藏讓用戶產生了“擁有感”并且當我們覺得要失去它的時候,會感受到一種錐心之痛,會有一種損失感,覺得很不舍。
收藏具體是怎么產生擁有感的呢?
最早人們認為某個事物屬于自己,是通過在地上畫個圈,將我的和其他人的去做區(qū)分,進而完成認定。還有一種是由用戶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自我生產的東西。比如說自己做的手工,一頓飯,書桌上38線自己這一側。都是能讓用戶產生擁有感的事物。
收藏能夠讓用戶產生擁有感的原理和上面是一樣的。首先,用戶將特定的內容通過收藏,轉移到收藏夾中,這個收藏夾由用戶自己創(chuàng)造,并且區(qū)別于產品其他部分。其次,用戶選擇某些內容進行收藏,不是隨性的行為,每一個內容都經過了思考和考量也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用戶會認為自己收藏的內容就是自己的。
收藏的過程能夠給用戶帶來擁有感。這種擁有感會有什么好處呢?上癮模型,大家熟悉么?這里不做過多的介紹,僅從較為關鍵的四個部分做說明。觸發(fā),行動,投入,多變的籌賞。用戶對內容有期待,去收藏去多次使用內容就是觸發(fā)和行動。
用戶嘗試體驗閱讀,思考后選擇收藏就是投入。至于多變的籌賞,就看內容在用戶的生活中不斷發(fā)揮的作用了,用戶收藏夾的內容給用戶帶來的價值越大這種籌賞就越大。
所以用戶感受到擁有感以后,這種感覺會讓用戶“上癮”,促使用戶不斷的去進行收藏,提高收藏功能的使用頻率。同時大量的收藏結果放大了這種擁有感。累積收藏內容的同時,也累積著擁有感。于產品方而言,雖然無法保證每一條內容都對用戶價值極大。但是收藏夾中的內容,是用戶真正認可的的內容,積攢到一定數(shù)量之后,強烈的擁有感會讓用戶舍不得離開產品,也就增強了產品的粘性。
作者:臺燈少女;公眾號:產品人的結構化思考
本文由 @臺燈少女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最近一直思考收藏夾的內容應該是具體一點展示,還是簡略展示,這篇內容對我又很大的幫助,謝謝啦
感謝反饋,任何功能的設計都有深入場景和需求思考的空間,期待交流,希望我們能互相啟發(fā)
所有bili站的一健三連中必有收藏
擁有的越多,越不容易刪除!
收藏帶來的好處文中也進行了闡釋!
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