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網(wǎng)絡直播中的彈幕文化?

2 評論 8479 瀏覽 22 收藏 18 分鐘

如何看待網(wǎng)絡直播中的彈幕文化?各直播平臺的彈幕文化有什么區(qū)別?什么因素能影響彈幕文化?文章為作者的知乎回答,整理如下,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些啟發(fā)。

直播彈幕文化的意義

我覺得研究直播彈幕文化是有意義的,因為:

1.直播彈幕為 一對多信息輸出 提供了即時反饋,好的彈幕文化可以使內容得到提升。想象一下領導在臺上講話,傳統(tǒng)形式講者獲得的反饋有限,無外乎笑聲、掌聲、皮鞋、臭雞蛋,很少有觀眾覺得好還送錢上來,或者有觀眾直接站起來指著鼻子說「你是傻子」的。大多數(shù)一對多信息輸出效果不佳,因為它隔絕了觀眾的反饋和參與。而一旦意識到臺下觀眾會積極地參與到演講過程中來,甚至時不時地挑戰(zhàn)自己的支配地位,這便會產生一種調節(jié)內容以獲得認可的預期、或通過其他方式擺平鬧事觀眾的沖動。無論積極還是消極,講者會意識到內容的效果,以及自己需要采取哪些措施。當然,我并不真的期待有一天《新聞聯(lián)播》會開啟彈幕,但對于很多商業(yè)、公益和教育事業(yè)的演講,彈幕對講者是有幫助的。

2.直播彈幕可以增加特定情節(jié)的情緒感染力,對演出效果進行夸張,增強觀眾體驗。當彈幕氛圍或文化比較濃重時,還會對其他觀眾產生從眾壓力,吸引他們參與到直播和彈幕中來,增強用戶粘性和活躍,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平臺收入。

3.接上條,好的彈幕文化帶來更高的用戶粘性和參與度,因此也能增加直播平臺對主播的溢價空間。之前在一個主播跳槽發(fā)微博時,也講到了某某平臺彈幕文化好,可見這是主播會考慮到的一個因素。

4.但是,如果彈幕文化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化,以致于和主流網(wǎng)絡文化差別明顯,不同平臺甚至不同直播間完全用不一樣的方式在交流,那么就會對內容的傳播和新用戶的獲取形成阻礙。

5.在監(jiān)管越來越嚴的大環(huán)境下,健康積極的彈幕文化是一個護身符,甚至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wǎng)絡文化的敲門磚。

什么是彈幕文化?

那么,既然彈幕文化如此重要,彈幕文化又是什么呢?(以下僅討論直播,除特別提及不涉及傳統(tǒng)視頻彈幕)

首先,它是一種短促語言的為主的形式,也就意味著它的形式主要會是短語、成語和固定搭配。直播的時效性極強,過時不候,時間軸不可預期,因此撰寫長句會削弱彈幕作者本身的參與感和節(jié)奏感,大多數(shù)直播產品也有約定俗成的彈幕字數(shù)限制。反觀 AB 站的番劇和動漫中,常有內容添加型的彈幕,如字幕君、解說君、科普君、劇透君等,比如在《權力的游戲中》介紹前情、介紹原著設定的。這些資料補充是為了其他觀眾更好的體驗而添加的,具有互助精神,而直播就較少出現(xiàn)此類彈幕。

其次,它是一種尋求呼應的表達,因此內容多以情緒表達和梗為主。彈幕的呼應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體現(xiàn)「我是狂歡群體中的一部分」的預期同步,比如「666」、「哈哈哈」、「???」這種簡單的、直接的、我預期大家都會和我一起發(fā)出來的彈幕;一部分常見梗也是如此,在主播打出一些特定操作后,會有滿屏幕的「你是狗吧」(表示主播運氣好)、「涼了」(表示主播快死了/死定了)、「電子競技沒有視力」(表示主播瞎)、「少林功夫好」(主播一通操作最后慘淡收場)、「他改變了比賽」、「他改變了時間」等等。

一種是嘗試帶領一波其他彈幕的,比如發(fā)出來的吐槽比較犀利比較亮,預期其他彈幕跟隨的。比如說主播說:「你們看我厲害嗎?」彈幕:「不看,暈針!」這個梗第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因為它非常亮眼,主播自己說了個雙關,彈幕基于這個雙關對主播進行諷刺,導致迅速刷屏和傳播,成為一個知名梗?;蛘哳愃啤腹饽晔菚r間單位」這種帶節(jié)奏的彈幕(這是節(jié)奏彈幕的意思是,它本身與直播無關,但會引起其他彈幕互噴,比如「沒文化」「彈幕都是文盲」「光年是距離單位」等等,擾亂主播的直播內容。當然,節(jié)奏也是經(jīng)常變換的,現(xiàn)在再發(fā)「光年是時間單位」時,會引來「光年是智商單位」,「光年是節(jié)奏單位」等戲謔的回應)。

直播彈幕中的這種預期同步和預期跟隨現(xiàn)象,表明彈幕發(fā)送者與其他觀眾產生了某種默契,一種「他們看得懂我在發(fā)什么」的合理假設,這便是彈幕文化存在的一種體現(xiàn)。就如同當一個男生對一個女生說「云想衣裳花想容」時,他在假設對方與自己有共同的文化基礎,知道這是李白贊美楊貴妃容貌的《清平調》的一句詩,也就期待對方產生恰當?shù)姆答仭6绻麑Ψ經(jīng)]有足夠的文化水平,或者是一個烏克蘭小姐姐,這句話便是對牛彈琴了。直播彈幕中存在大量的這種特定環(huán)境的梗,不熟悉背景、不常看直播的人不太容易 get 到。

當然還有一種重要的呼應尋求,就是彈幕對主播的看彈幕、讀彈幕、或受彈幕影響的預期。因為發(fā)彈幕對用戶本身并無實質好處,不長經(jīng)驗也不賺錢,主播也一般不會給純彈幕用戶房管。主播能給予彈幕的關注和獎勵最多就是讀彈幕,或者應彈幕要求唱歌、操作游戲、回答問題等。也就是說,當彈幕文化形成后,用戶對主播的預期就會形成一種比較強大的彈幕沖擊,一定程度上影響主播的言行,進而通過主播的行為進一步強化彈幕的影響力,自我循環(huán)強化。

當然,反過來說,主播本身對彈幕也有極強的掌控力。主播的一言一行是彈幕最主要的刺激來源,主播一波操作能炸出很多「666」,主播一波吹B能炸出很多「???」,主播講個黃色笑話就會「色情主播,我報警啦」。彈幕和主播相輔相成,相互塑造。

案例:主播如何影響彈幕文化?

那么,對于彈幕文化的影響因素,首先也一定是主播。舉個例子:「涼了」

目前在幾乎所有游戲直播的頻道中,「涼了」一詞差不多就是「你已經(jīng)是個死人了」或者「你死定了」,最早開始用應該是 OB 天團在某次 TI 的直播中,因為是幾個大主播熬夜分組直播,直播十多個小時,所以經(jīng)常有主播到了白天就困了,沒聲音了,水友就會在彈幕里問「寶哥怎么沒聲音了?」「龍神睡著了?」「鯛哥死了?」什么的,其中,「死了」這個意向被進一步拓展,因為死了一段時間之后尸體就涼了嘛,所以有時候就干脆說「楓哥涼了」。隨后,「涼了」就被主播和彈幕共同用于指代「死了」,在那一屆 TI 的直播過程中被頻繁采用。OB 的主播們在各大平臺都算非?;钴S的,而觀眾們的傳染力也很強,于是就把「涼了」這個用法散播到了各個游戲和各種主播中,打爐石被大怪騎臉解不了場了也是涼了,吃雞跑不出毒圈也是涼了,后來還衍生出「點一首《涼涼》送給主播」這種變體。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講道理」、「血崩」、「素質三連」這種知名主播慣常使用的詞匯或口頭禪,被直播間觀眾學會,通過彈幕傳播到其他直播間,進而成為大多數(shù)主播的慣用詞匯,甚至傳播到微博、知乎等其他網(wǎng)絡空間。

還有一種是主播自身的事件,小一點的,比如女流總也考不過科目2,使「科目2」成為直播間層面非常好用的梗;大一點的,比如 PIS 假裝手骨折鴿了 ZSMJ,「卜折手斷」等各種「卜」梗成為了 DOTA 區(qū)的梗;再大一點的,魔音糯米開掛事件,經(jīng)水友、知名大V、游戲公司、平臺接連發(fā)酵,成為了全網(wǎng)事件,不僅吃雞主播都受此影響,圍繞著游戲的外掛產業(yè)鏈也多有曝光。這里面有些是無傷大雅的玩笑,有些就是對平臺、游戲和電競產業(yè)都有負面影響的大事件了。

這是我認為彈幕文化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其風格和內容容易受到少數(shù)人的影響,主播的個人標志更容易借熱點事件進入流行文化,并留下烙印。

基于直播的集錦類節(jié)目

然后是基于直播的集錦類節(jié)目,比如天天卡牌的逗魚時刻。

作為最早也是截至目前做的最好的直播集錦節(jié)目,天天卡牌對塑造彈幕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精致的剪輯和優(yōu)中選優(yōu)的素材,逗魚時刻每期的播放量巨大,而被天天卡牌做成片頭的梗,由于會被播放數(shù)十期,反復對觀眾和主播們「洗腦」,便幾乎都成了爐石區(qū)的通用梗,天天卡牌也成就了不少主播,比如早期「總不能雙力代把我秒了吧」和「莫慌,老夫還有杰克遜」的中華毅力帝,「i can 翻」的會長,「講個笑話」的秋日,廁所雙雄衣錦夜行和冰藍飛狐,「自作聰明」的啦啦啦,這些梗被精品集錦節(jié)目反復傳唱并傳播后,不僅為主播的影響力帶來了加成,也不斷地為直播彈幕補充新梗。

所以,如果直播平臺能夠有豐富的集錦類節(jié)目,并且對集錦類節(jié)目有較強的控制,不僅能捧紅自己想捧紅的主播,也可以影響自己的彈幕文化。主播個人的工作室或者主播聯(lián)盟其實也可以考慮制作自己的集錦。這里放一期逗魚時刻大家感受一下。

【逗魚時刻】第127期 男人就應該干男人

如果觀察彈幕比較久,會發(fā)現(xiàn)彈幕的內容也與微博朋友圈中的網(wǎng)絡熱點有很大的交叉,一些發(fā)源于非直播平臺的梗和事件,比如「為所欲為」、「還不是要原諒他」在彈幕中很常見,而鹿晗、薛之謙等網(wǎng)絡名人也會在熱點之中出現(xiàn)在彈幕中。這些內容并沒有明顯的標新立異之意,更多地是有意融入流行文化和大眾語境,做一個入時入世的人。也因此,上面提到的大多數(shù)事件和影響,也都被熔煉為「?!惯@個形態(tài),因此彈幕的短小并不是問題,只要長度能夠展現(xiàn)出「我在玩?!?,就夠了。

直播彈幕更有趣的一個特征,是當別人在刷你看不懂的東西時,你會產生疑惑。比如最近一個知名的節(jié)奏「賣竹鼠,三元一只,十元三只」,在這個節(jié)奏產生的同時,也會產生「竹鼠是什么」這種彈幕,進一步,你會發(fā)現(xiàn)百度「竹鼠」搜索在短時間內呈上升趨勢,而節(jié)奏一過,便趨于平穩(wěn)。這種搜索波動也體現(xiàn)出了一種對于了解流行內容的焦慮感。

直播彈幕不是一個割裂的群體,直播也不是一個割裂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它也是人們在網(wǎng)絡上閑來無事閑聊幾句的場所,發(fā)發(fā)牢騷、吐吐槽、搞搞笑、跟跟節(jié)奏。但這個環(huán)境又與其他發(fā)聲環(huán)境截然不同,發(fā)彈幕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講,沒有任何彰顯自我的價值,當內容在直播中被以彈幕打出時,在屏幕上幾乎沒有任何 ID 的展現(xiàn),沒有任何人在意是誰說了這句話,只有你自己知道屏幕上那一閃而過的一行字是你。

那么,就像之前說的,發(fā)彈幕本身對于用戶沒有任何實際收益,既不來錢,也不漲經(jīng)驗,在直播中消耗了大把時間,用戶獲得了什么呢?誠然,有些用戶可以通過帶節(jié)奏,通過裝傻來刺激其他彈幕爭執(zhí),甚至通過激怒主播被罵產生一些存在感,但是大多數(shù)人只是通過附和人潮來感受到一種參與。整體上講,彈幕體現(xiàn)了一種服從文化,或者說一種附和文化。這一點,可能也不僅是直播:

那么更有意思的問題就來了,我們通常認為年輕一代是標新立異的群體,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也給了他們很多空間去展示自我,表達自己的觀點,那么為什么彈幕這種沒有自我標識、存在感稀薄、整體上講受制于人(受制于主播)的活動會受到一部分年輕人歡迎呢?附和行為,以及附和所帶來的焦慮感,是否也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一個顯著心理特征?

寫到這里,我想起來在美國上學時,分析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演講時的一個細節(jié),錄音中,一開始,只是普通演講,到了一個時刻,突然出現(xiàn)了一聲生硬的「yeah!」,而這個聲音堅持不懈地呼應著馬丁路德金的 dreams,漸漸地,呼應的人越來越多,人群的情緒越來越激昂,演講也隨著馬丁路德金激昂的聲音進入高潮。這一聲「yeah!」其實就是個彈幕,而它對這個演講的成功有著非常微妙的貢獻。

所以,我在想,也許真的有一天,當我們對彈幕和直播觀看行為有足夠了解后,我們有可能看到彈幕版的《新聞聯(lián)播》。

 

作者:程毅南

來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130746/answer/251964236

本文由 @程毅南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于網(wǎng)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FGNB!

    來自江蘇 回復
  2. 爐石打的不錯,求個好友位?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