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O2O,共享經濟有三個優(yōu)勢
核心都是分時租賃,共享經濟可比O2O靠譜多了,受資本的追捧也不足為奇。
現在的共享經濟,和當年的O2O非常像,核心都是分時租賃。
共享經濟的單車、充電寶、雨傘,是把同一個商品分時段出租給多個用戶,收取租金,達到商品利用的最大化。
O2O的上門美甲、理發(fā)、洗車、按摩,是把美甲師、理發(fā)師等人分時段出租給多個用戶,收取租金,希望達到人的利用最大化。
對比O2O,共享經濟有三個優(yōu)勢:
一、獲客成本低
O2O:以河貍家為例,和其他App一樣,河貍家的獲客也需要購買線上流量,包括應用商店、新媒體和公關PR,引導用戶下載App。
共享:以摩拜為例,不同于O2O類應用購買線上流量,摩拜是通過投放單車獲取截取線下流量。大多數摩拜用戶是先在地鐵口,商場門口看到摩拜單車,然后注冊下載的。
線下流量成本較線上低很多。充電寶、雨傘等只需支付較低的租金,共享單車甚至沒有場地租賃成本。因此。在獲客成本上:
共享系<<O2O
二、解決了服務標準化
對O2O來說,服務標準化很重要,但成本很高。
服務標準化=培訓+工具標準化+監(jiān)督
我曾經體驗過58上門理發(fā)的服務,他們的座椅,洗頭設備都是專門設計的,理發(fā)師也有專門的培訓體系。同時每個理發(fā)小組都有一個58工作人員陪同,進行監(jiān)督。
手機上門維修,也通常都帶著一個攝像頭,把維修過程全部錄下來,以便后期檢查監(jiān)督。
保證服務的標準化,要花費大量的資金成本和人力成本。
而對于共享系,分時租賃的不再是人,而是標準化的工業(yè)品,服務標準化問題得到了自然的解決。
三、資源利用率更高
O2O,將原有的場景強行遷移到了家里。比如理發(fā)、美甲、按摩、洗車,原本都是在店里,O2O通過上門服務將其遷移到了家中。
因此,O2O是資源找需求,美甲師、按摩師大量的時間花在路上。只有一個區(qū)域內(比如幾個相鄰小區(qū))需求足夠密集,美甲師才有得賺。
共享,仍然保留了自然場景,只是將擁有替換成租賃。比如原來在商場手機沒電,用自己的充電寶充,這個場景切實存在。只是現在可以選擇租賃充電寶。
因此,共享是需求找資源,在路上的時間分攤給了用戶。同時共享系只需要將資源主動鋪在目標人流足夠密集的地方(比如摩拜-地鐵口、充電寶-商場),就能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四、總結
相比O2O,成本側,共享經濟的獲客成本、服務管理成本更低;收入側,共享經濟的資源利用率更高。因此共享模式成功的可能性,比O2O要大的多。
想想當年O2O風口的猛烈程度,現在共享系受資本的追捧就不足為奇了。
猜想
現在的共享經濟,是否和O2O一樣,“全是泡沫,一觸就破”呢?老實說,我也不知道。
可以確認的是,共享經濟成功的關鍵,是資源利用率。
因為共享系的主要收入只能是租金。
有人說,摩拜除了租金,還有押金池、還能賣數據、還能給線下商家導量。
這些收入都不太成立。
1、押金池
平均一輛摩拜能吸納多少押金?很可能約等于車輛成本。那有這么多錢,我直接搞投資去多好,干嘛還做自行車,再用車子的押金把這筆錢收回來,再拿去做投資?圖什么?
同時,押金體系會迅速被信用體系替代。充電寶、雨傘都會接入芝麻信用。
PS:同樣是吸納線下流量,微信搞了小程序,支付寶開放了信用體系,百度怎么一點動靜都沒有呢?百度地圖是個很好的入口??!
2、賣數據
通過線下方式收集數據,成本極高。假設一輛單車1天被使用兩次,才產生2組數據,非常有限。
換個角度,滴滴的數據量級、采集成本都優(yōu)于摩拜太多,滴滴也沒靠售賣數據賺到大錢。
3、為商家導量
不少人看到摩拜的紅包系統(tǒng),腦洞大開,覺得可以通過紅包投放為線下商家導量。比如給你一個紅包,讓你騎到慶豐門口。
看看團購的現狀,你就知道這很扯。線上導量都不好使,線下導量的價值能有多大?
好,既然主要收入是租金,我們就來分析下租金。
以摩拜為例。
假設摩拜lite成本600元/輛,租金0.5元/次。平均每輛單車每天使用次數為2,一年有效使用時間為300天。
PBP=600/(300*2*0.5)=2
即摩拜lite需要2年收回成本。
假設摩拜lite設計的使用年限為4年。那么摩拜投資的回報率為4年100%。等同于投一個標期4年,年化收益25%的投資標的,還不錯。同時,人為損毀、人工調度會使收益有所下降。
但是,以上數據均為假設,而真實的運營數據,官方從未公布過。因此我們很難判定,僅靠收取租金的摩拜是否能過得很好。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共享經濟的盈利是有邊界的。小區(qū)里單車利用率低于地鐵口的單車,二線城市低于一線城市。當資源利用效率低到一定程度,繼續(xù)投放單車就是虧錢的。
而最近火熱的充電寶,剛剛出現的共享雨傘,雖然在小范圍的嘗試期,財務模型很好看,規(guī)模擴大后,利潤率一定會下降。
區(qū)別在于,單車的邊界相對較高,而充電寶、雨傘的邊界則相對較低。
因此最終的結論是,共享經濟在一定規(guī)模范圍內,可能是個好生意。具體有多好,還要看實際的運營數據。
#專欄作家#
孫金龍,公眾號:金龍聊運營(tikuapp),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運營方向,歡迎多多交流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押金池的問題不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生產一臺車子的成本或許等同押金數額,但是量化生產一千萬量臺的成本可遠小于總的押金數了。
我不認為二線城市的利用率比一線低,利用率可以根據公司運營管理來提升,重度使用場景多投放,輕度使用場景稍微調度一下。根據人口比例,日活度等數據來決定單車投放量。(當然只是我的一廂情愿,沒有具體的數據支持,只是我的瞎想)
又不是一輛車收一次押金
共享經濟?別逼我爆粗口,一幫圈錢的,這是租賃經濟,別把共享經濟概念帶偏了。
認真看完了,值得思考
押金池的說法有失偏頗了。一輛車的成本未必只能帶來一個客戶。作為長期擺放在路邊。并會流動的共享單車。他們可以帶來的用戶數和押金是盈利的一個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