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神曲的底層邏輯,仍是讓社會痛點與網民連結
編輯導語:區(qū)別于大筆大筆的捐款投入,現在的公益開始更貼近生活,也更隨處可見,互聯(lián)網公益利用網絡的便捷特性,創(chuàng)造了更多種公益創(chuàng)意形式,而這些形式也更為用戶所知且接受。本篇文章里,作者就當下的互聯(lián)網公益做了梳理,一起來看一下。
在參與公益這件事上,網民情緒似乎正逐年退減「苦窮慘」。
拿最近的騰訊公益「99公益日」來說,鳳凰傳奇獻唱主題曲《一塊做好事》,前奏響起,喜慶得像要過年,快手小六破圈聯(lián)動騰訊公益小紅花,與QQ企鵝、微信氣泡狗等二次元IP一起,跟著曾毅玲花,邊走邊唱,運動捐步。
「公益不止捐錢捐物還能捐獻步數,一起邁向共同富裕好事就在身旁」
像歌里唱的這樣,近年來活躍在社交媒體的公益形式,多是微信捐步、螞蟻森林這樣輕量型0門檻的游戲+社交公益。
對用戶而言,網絡時代,公益不再是遠離大眾的一件事,走路、消費、玩游戲、看短視頻、看直播,許多無意識的瞬間,自身行為都在跟公益產生聯(lián)結。
「順手的事」成了數字化公益的一個特性。體現在用戶情緒上,是去沉重化且易獲滿足感的。
而各互聯(lián)網企業(yè),用造節(jié)和各種創(chuàng)意形式幫公益破圈,底層邏輯仍是把社會痛點,用各自的產品語言翻譯給用戶,進而促成用戶與公益的連結。
一、每一次破圈都是培養(yǎng)公益意識
支付寶每天提醒你「誰偷了你的能量、復活了你的能量」,種下的樹長了一年又一年,螞蟻森林里的各種按鍵指引你認識新的瀕危物種。為了收集更多能量,很多人也開始在支付寶頻繁加好友。
微博是輿論的滾動場,熊貓守護者聯(lián)動明星大V種竹子,幾年下來粉絲數已超過2000萬,是微博參與人數最多的公益活動之一,熊貓寶寶變身大V時,還發(fā)微博幫其他瀕危朋友刷臉熟。
這類公益需要用戶持續(xù)參與,但不動用戶錢袋子,對用戶而言,種樹順道做了公益,百利無害。
從「一元購畫」幫自閉癥小朋友,到《燈山行動》小游戲給大山里的孩子捐路燈,大家看畫玩游戲的瞬間對某個群體共情了,就會主動發(fā)朋友圈傳播這個項目。
QQ音樂上線專輯《云山上的音樂家》,呼吁大眾關注山區(qū)孩子的美育教育,音頻內容是山區(qū)兒童收集的大自然聲音。用戶點擊捐獻1元時,自己收獲了一首區(qū)別于市面音樂的自然之歌。
快手直播追熱點,與央視聯(lián)合舉辦新疆棉直播,疫情期間直播幫湖北農產品打開銷路,用戶買到物美價廉東西的同時解決了一部分人的生活難題。
在互聯(lián)網公益講故事的邏輯下,一改給用戶展示受助群體的「苦窮慘」,而是用更平等尊重的方式,先讓用戶和受助群體良性互動,再激發(fā)用戶分享傳播的意愿。
一圈看下來,不論是支付寶想激發(fā)社交潛能,朋友圈搞「病毒營銷」,微博用話題試圖復制成功案例,還是快手緊抱老鐵信任基因,互聯(lián)網公益,創(chuàng)意多樣,目的卻很統(tǒng)一——都想人傳人,想破圈。
這就不得不歸結到公益本性上來。
要有公眾參與,才有公益氛圍。要有公益意識,再談籌款多少。要想解決各種族群面臨的各種問題,就要有更多人首先把目光投向他們。
雖然極度需要群眾關注,但由于公益本身聚焦的是小眾群體,細分領域又極多,這就需要不同群體不斷破圈被注意到,只有吸引到更多人,才有可能解決內部的問題。
互聯(lián)網給需要幫助的族群提供了一種被看見的可能。
擁有用戶基本盤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用五花八門的創(chuàng)意形式傳播公益項目時,也是在潛移默化培養(yǎng)用戶的公益意識。
公益不是少數人的事情,從長遠看,培養(yǎng)每個公民的公益意識,比撬動一小部分人拿出更多錢,力量大的多,持續(xù)性也更久。
二、用戶互助醞釀平臺公益氛圍
除了精心策劃的公益項目,互聯(lián)網在為大眾提供展示生活的平臺時,用戶之間的一些互助故事,也在醞釀自發(fā)的公益氛圍。
比如用戶在快手上刷短視頻看直播,原本是去看快手老鐵展現的各種真實生活。主要目的是娛樂。但真實生活有苦有甜,當視頻里的人能解決視頻外人的生活困境時,互助就形成了。
有的人娛樂時恰好看到「記者海燕」發(fā)了視頻在直播幫人尋親,那么自發(fā)傳遞這個視頻就是傳遞主播的愛心火把。
有的人在快手看到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老營鄉(xiāng)甘家溝村扶貧第一書記張飛,在懸崖峭壁邊開的餐館「忘憂云庭」,然后不管是對食材還是風景動了心,不管是下單了特產還是動身去打卡,對用戶而言都是被視頻內容吸引自發(fā)前去,但這舉動帶給老營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動力,就不只是一個人的隨心而行那么簡單了。
對用戶而言,做好事首先是最容易獲得道德滿足感的,哪怕這個小事再微不足道。
其次,如果做好事需要花很大代價或努力,那么行動力就會大打折扣,但如果是娛樂的同時順手做了好事,滿足別人的時候還滿足了自己,那么做好事就形成了一種沒有絲毫辛苦感在其中的好體驗,未來再做好事時,提前預設的心理體驗是愉快的,愉快能內化出更多能量。
這是公眾良好公益自驅力形成的一粒種子。
當互助變成平臺風氣,那么公益在平臺上得到響應,就有了天然土壤。
三、傳遞信任讓公益走向更遠
社會的痛點是公益的起點,理解是共情的基礎,共情是傳播喚起更多力量的必備要素。
在快手上,50歲患有股骨頭壞死的用戶能通過算法遇到了快手主播「明水無憂求職人力」,而該主播專門進行藍領招聘和用工相關的創(chuàng)作,通過給他分析狀況,成功幫他找到符合身體狀況的工作,重新自食其力,擺脫困境。
帶著自閉癥兒子生活的瑞姐,通過發(fā)布自己的真實生活狀況,可以得到老鐵的關懷,還能通過快手跟更多自閉癥患者家屬形成連結。
因為快手的社區(qū)屬性,讓同類型人聚集在一起,這種語境,天然具備信任和理解能力。社區(qū)基因連結每一個孤島,以此溫暖更多的自閉癥家庭。
而這些真實痛點能被看到、被關懷和解決,與快手一以貫之的「普惠」理念密不可分。
2013年,轉型為短視頻社區(qū)后,快手享受到了智能機普及和電信運營商下沉的兩波紅利。彼時,其他巨頭緊盯大城市用戶,希望借「主流人群」的發(fā)聲占得先機,快手則瞄準受關注較少的中小城市及鄉(xiāng)鎮(zhèn)用戶,想「擁抱每一種生活」。
盡管走得較慢,一度被貼上「低俗」的標簽,但幾年時間過后,快手建立起了他人難以模仿的濃厚社區(qū)氛圍和社交關系鏈。
快手通過加入基尼系數的分配機制,讓每個用戶的視頻均能得到曝光的機會,以保證流量的普惠。
如此,各式各樣的生活,就增加了被看見的可能。
快手讓每一種生活被看見、被擁抱的初心,不僅給了用戶分享記錄展示自己的空間,同時也讓更多社會痛點,以分享的方式出現,搭著視頻/直播這種比圖文更生動立體的載體,達成用戶之間信任的流通。
信任是減緩痛苦的基點,也是達成幫助的基點,而這些趨勢的指向,都是更好的生活。
未來,期待這個充滿溫度的社區(qū),記錄互聯(lián)網公益各類場景的信任和溫情。
作者:麥可可,編輯:吳懟懟
本文由 @吳懟懟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不希望這些營銷手段無止境的“消費”我們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