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人的獨白:線上線下,兩個世界

2 評論 19637 瀏覽 30 收藏 13 分鐘

零售行業(yè)中的一個新趨勢就是——將項目下沉,把線上流量引導到線下消費,同時將線下消費力引流至線上,最大化用戶的消費力。不過在操盤過程中,大多數人很容易忽視線上線下的差異性以及線下環(huán)境的復雜,從而導致項目命運多舛。那么如果想把這個項目做成功,我們到底要注意什么呢?

我所在的是一家線上互聯網做互娛的公司,公司曾經派我做了一個新零售的B端建設項目,說白了就是將項目做下沉,將線上的流量引導到線下便利店和社區(qū)門店消費,并且將線下的消費力集合起來為我們的線上產品引流。

這個項目剛開始是非常具有大格局和長遠眼光的。但經過半年的運營,這個項目成了雞肋無疾而終?,F在我就從品牌發(fā)展的角度,來跟各位復盤下我在這個項目中遇到的各種坑。

一、線上線下,兩個世界

剛開始,我們是想將線上的娛樂項目搬到線下,我們有一個專門為線下設計的終端機器,起初我們總認為以現在智能手機的普及程度,線下的流量分分鐘就能上來。

于是我們做線上的故事創(chuàng)意、做紅包雨;線下的打卡、掃碼,活動無論是從顏值上講還是從營銷刺激上講都極具吸引力,線上用戶看到活動信息后,到店完成規(guī)定動作就會送實物禮品、還能搶紅包,收益是付出的10倍以上,因為是面對社區(qū)和便利店的受眾,我們還設計了精美的帆布手提袋,比盒馬鮮生的好上幾倍。

活動開始的時候,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盯著后臺的數據不斷的查看,結果發(fā)現從線上引流到線下消費的用戶極少。

難道是我們活動不夠完美?難道是促銷力度不夠大?

我們可是線上的流量大戶,我們可是耳熟能詳的國際品牌,自尊心驅使著我們馬上對剛開始的活動復盤,馬上給各渠道商進行溝通,甚至親力親為去每個社區(qū)蹲點調研。

最后,大家搜集反饋的根本問題就是:線上用戶沒人來,線下用戶無人懂!

線上的用戶看到我們的推送和活動頁面后,非常感興趣,想參加,但一看需要到線下才能購買,立馬放棄行動。

而線下的用戶,特別是在便利店社區(qū)里消費的用戶都是來去匆匆目的性極強,你一個跟百貨消費毫無關系的線上娛樂產品,用戶能掏出手機了解活動流程的寥寥無幾,就連我們在門店貼的500張海報,掃碼率也只有可憐的個位數。

你要求一個依賴于線上體驗的用戶屈尊去線下消費,除非生理必須,不然不可能成功。就好像我在淘寶上買東西,買了快遞郵到就完了,你說不成,你得到線下去支付才能購買一樣。

反過來,一個只有線上用戶能聽得懂、玩得轉的東西,要深入到社區(qū)、便利店這種人來人往的實體生活單元中,顯然我們還是癡心妄想了些,這就好像你跟幼童講解唐詩三百首中詩句的意思一樣,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在他的世界中是什么意思你得重新做出解釋。

二、千萬別信任你的渠道商

熙熙攘攘皆為利來。這句話亙古不變,剛開始你給商戶們打雞血,說回報,講項目的發(fā)展愿景,他們聽得津津有味,也愿意付出時間甚至是金錢來加盟。但是一回到自己的行業(yè)中,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景象。淺藏輒止就不說了,一但碰到哪怕是一點點困難,他就會產生質疑情緒,甚至連活動的羊毛都懶得薅。

我們的項目本屬于跨界,剛開始都是靠著那一波忽悠人的話術,搞定了不少小商販,我們自己都覺得信心滿滿,但項目一旦上綱上線,就發(fā)現問題遠沒有那么簡單。

機器放在店里,有的商戶說:有點大、有點占地方!有的商戶說:根本沒人來玩這個機器,連問都沒人問。還有的根本不是自己運營,交給店員,店員連機器的插頭都不插。我們做的SOP一整套流程完全沒有得到實施。

說好的大力宣傳呢?說好的雙贏推廣呢?顯然當時的承諾都是臨場發(fā)揮。

本質來講我們的機器只是附帶的利益,跟便利店的主營百貨還是完全不同,便利店的經營者大部分素質并不高,他們也只能做自己分內的事,本來就是坐賈,靠著社區(qū)的流量而活,根本不可能把你的項目當做主營,也不可能為創(chuàng)新的項目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

所以我們起手找流量大的便利店這種策略可能就是錯的。

說起來我非常佩服阿里巴巴做的菜鳥驛站,經過我的觀察,他們開展業(yè)務的邏輯和我們的完全不同,他們是先找到愿意從事快遞事業(yè)的人、找到認同阿里流量下沉模式的合作伙伴,然后再幫這些合作伙伴去找店。

這就是以人為本再找地的模式,一旦價值認同了,就會省去很多溝通、培訓上的壁壘,業(yè)務邏輯也更清晰。

三、C端經驗B端化,必死無疑!

前面說了,我們是線上互聯網公司,做C端產品非常牛,業(yè)內也是頭牌大戶,但一旦將項目下沉到B端,就完全是另一個局面了。

哪怕你的廣告設計得再精美,哪怕你的營銷文案寫得再感人,你都是針對線上網友的。線上傳播是針對全國的,你總可以找到認可你產品的人,然后割他們的韭菜,割完了換個主題再割另外一波,容錯幾率非常大,你可以不斷的改變產品體驗來吸引不同的用戶。

而線下的門店他們是某個省、市、區(qū)的固定位置,門店將成為你唯一的傳播途徑,范圍縮小了,容錯率也更小,所以開始就必須得和門店經營者的業(yè)務做匹配重合。

店主靠什么賺錢?你的項目能成為他經營構成中的主力嗎?這都是toB項目開展前首先該解決的問題。

線上互聯網產品的經營邊際成本幾乎為零,覆蓋十萬人,只有一千人買你產品的賬,你就有可能成功。

但線下不行啊,你投入了成本,選定了地點,結果發(fā)現就連你的產品代言人(B端商戶)都不愿意主動推廣你的產品,只抱著可有可無試一試的心態(tài)來做,請問你的產品在他門店里可有立足之地?

這樣的廣撒網而不收網,還不如自己開個產品專營旗艦店,單點爆破教育市場、慢慢做品牌來得穩(wěn)(其實后面我們也是這么干的,現在這一個旗艦店的單月銷量是全國所有300家B端合作店銷量的2倍)。

四、政府往往是你打開市場的第一把鑰匙

當我們開展這個線下新零售項目的時候,是得到過政府管理機構授權的,但政府的地方執(zhí)行部門處于觀望的態(tài)度,而我們的公關一直怕跟執(zhí)行部門合作會失去主導權,導致項目的推廣在地方政府層面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后面當我們的業(yè)務在某些城市發(fā)展得不瘟不火的時候,地方執(zhí)行部門反而對我們失去了耐性,引入競爭對手,導致幾個城市的業(yè)務全盤崩塌。

其實剛開始這個項目就是以共贏為基礎,地方政府有很多至上而下的推介會,有很多聚焦在項目點上的閑散資源,都可以利用,而正因為我們的畏首畏尾導致了業(yè)務線的單一化。

其實誰主導、誰次要并不是項目推進的關鍵,最關鍵的是在各種推廣資源中打上品牌烙印,獲得更多資源的聚集才是重點,項目的成功與否最終評判的是品牌是否得到社會認同,

而在中國這種至上而下的集權式管理模式中,政府是你必須第一個借力的傳播渠道,削尖了腦袋也得往里面擠!

五、累計才能質變,忽悠絕不可取

在項目之初,我們的銷售人員多來自金融和保險行業(yè),個個都是會說話的高手,各種畫餅、各種關系運用自如。大家沒有準確的判斷到底哪些人、哪些地方適合我們的項目開展,只是各憑本領、各顯神通,結果導致項目開始運營后很多撒出去的網根本收不回來。但大家都是憑借自己的關系刷臉刷來的,又不好意思去強行撤點。

然而到項目中期,我們在全國四個省有1000多個網點,但在銷量和數據上又一直沒有起色,導致公司無法傾斜更多的資源在項目上,前期的努力就好比將一瓶墨汁倒進了海里,缺乏了后續(xù)的投入,完全無法將大海染色。

而我們其中一個省的業(yè)務開展就用了另外一套模式(開旗艦店的?。?,不用先入為主的依靠關系廣撒網,而是深入研究受眾可能在哪里,然后利用免費的模式讓B端商戶嘗到甜頭,慢慢發(fā)展成長期伙伴,隨后又建設旗艦店加強與政府機構的溝通和行業(yè)內的話語權,將業(yè)務一點點的越做越深,進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到現在為止,這個省的網點才70多個,卻貢獻了全國項目80%的銷量。

總結

俗話說創(chuàng)業(yè)者九死一生,你曾經的輝煌、你的品牌可能會讓你自帶話題。但你的毒藥可能是別人的解藥,你的解藥也可能是別人的毒藥。切勿覺得無論自己的毒藥、解藥都是別人的解藥,如果你是這么想,那你就陷入了“自嗨”。

沒有足夠的財力請腳踏實地,沒有實力請先累積實力,不確定的市場項目請先做試點。世界上沒有那么多跨界成功的案例,想深入另一個行業(yè)請遵守行業(yè)規(guī)則,破局者往往是“先驅”。

另:以上案例純屬虛構,如果雷同純屬巧合。

 

本文由 @小宇宙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太經典了,我們現在負責的項目情況一毛一樣
    1.項目前期全靠銷售人員拉關系亂推,完全不講究選址、不講究標準;
    2.線上營銷活動對線下客流完全沒有推動作用;
    3.線下銷售成績與店內人員的積極程度成正比;

    來自廣東 回復
  2. 那你們線下這部分是怎么盈利的呀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