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需求時,我們還能想些什么?

1 評論 8650 瀏覽 55 收藏 6 分鐘

通過一個無聊的哲學問題,拋出筆者的一些關于需求分析的新奇發(fā)想,并討論其在產品設計中的適應性。

用數字評估供需表現(xiàn)

不知道有誰和我想過類似的問題:“有需求但是被滿足了”和“沒有需求‘’的區(qū)別?例如:“一個想吃飯的人,他吃飽了”,和 “一個人不想吃飯“的區(qū)別?我嘗試將供需進行量化,假如用戶的某項需求指數是5,產品提供指數為5。則前者是“5 – 5=0”,而后者則是“0”,差異在于過程。進一步思考,假如我們在“提供指數”超過5時,結果會產生負值,這意味著該項目產生額外的附加值。通過這種方法可得出,相減結果小于0為滿意、等于0無需求、大于0則有需求,并且隨著數值大小影響強弱。

試著用數值來表達用戶期望及功能表現(xiàn),通過設置數值的上下限來為設定功能規(guī)范,并作為工作評價的標準和指標考核依據,以此評估產品在服務用戶方面的表現(xiàn)。

為需求添上時間軸

還是上述那個問題,“一個人吃飽了”這個例子代表著某些高頻需求的滿足。那么如果對比換新房、換新車這樣的低頻需求呢?由此看來,需求分析應具有時效性。為此,我們不妨根據所處行業(yè),將個體或群體在的需求按頻率劃分,按制訂好的量化規(guī)則,標注出需求強烈程度、需求被滿足程度,描繪出此起彼伏的態(tài)勢。觀測曲線態(tài)勢和各個時間點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需求,或許會有新的發(fā)想。各項需求的更新頻率不同,期望程度、可替代性也不同,針對特定產品在分析時所采取的策略也將不同。例如:xx人群,換房需求低頻,期望程度高,可替代性低。

為需求分清等級

談到期望程度,許多人習慣在設計產品時“堆功能”或者“堆需求”。在產品開發(fā)的過程中,未分清需求的優(yōu)先級,這可能會導致:用戶喜歡某個“驚喜”的功能但卻因為產品缺少某些最基本的功能而抱怨;或用戶認為產品功能很多,卻鮮有吸引人的功能。對此我們需要先進行需求評估,不妨多問問用戶心聲“如果有了這項功能會怎樣?沒有這些功能會怎么樣?”依照Kano模型,我們將每項需求劃分為:基本需求(用戶認為應該有,但沒有不行)、期望需求(用戶希望能夠有)、興奮需求(用戶意想不到的驚喜)。

注意,上一節(jié)曾提到,需求具有時間性,用戶也會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發(fā)生需求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興奮需求會逐漸成為基本需求。另外,功能之間是否相匹配?某些功能是否太突出或不突出?某些用戶期望的需求是否符合產品定位?功能和產品整體的氣質是否吻合?都是我們需要額外考慮的因素。

靈活使用需求層次模型

馬斯洛曾說:“在沒有面包吃時,人們只是為了面包而生活。一旦人的肚子已經填滿,人類期望什么呢?”產品新人學習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時往往一頭霧水,出自馬斯洛之手的有五層版,有七層版,學者們又修改迭代出若干個版本。而暮年時,馬斯洛本人又在《存在的心理學探索》中將需求歸結為兩大需求,基本需求(匱乏需求)和成長需求(心理需求)。

我認為只有生理需求是真正的底層,其他需求并沒有明確的層次之分,由個體差異決定。所以需求層次的優(yōu)先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好各項需求之間可遞進性的思維,思考如何在基礎上延伸符合產品特征的關聯(lián)需求。

我們都應該默認用戶處于需求模型的自我實現(xiàn)層,而不去設定用戶所處的社會階層。不同的產品或功能,所能激勵用戶到達的需求層次有所不同?!凹せ睢庇脩舾叩男枨髮哟?,意味著用戶可以得到更多的價值。例如:低社會階層的人也存在“高層次”需求,只是滿足需求的方式有所差異。

總結

需求無法被創(chuàng)造,但新的用戶行為可以被創(chuàng)造。產品經理們應嘗試用更多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去挖掘,分析,管理用戶的潛在需求,并提供相應的功能。需求層次的由下而上,應視為一個“激活”的過程,跨需求、多需求層次的產品可能有更大的贏面。

 

作者:劉一斌(微信:whosbin),幾圖創(chuàng)始人,NPDP,熱愛互聯(lián)網產品

本文由 @劉一斌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好深奧啊,但感覺很有道理哦 ??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