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少就是多」的設計?
今天為大家介紹什么是“少就是多”,并介紹了4個方法去實現(xiàn)這個原則,分別是刪除、組織、隱藏、轉移。
今天跟大家聊聊“少就是多”(Less is mor)。
不管是不是真的懂,想必大家都至少聽說過這句自相矛盾的話。
“既然是少的,為什么又能多?”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內(nèi)心的OS。
于是去網(wǎng)上搜了下,發(fā)現(xiàn)這個原則是一位名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德國設計師提出的。他在處理手法上主張“流動空間”的新概念,主張去掉一切細節(jié),以結構設計為最關鍵的要素。
他最出名的作品,是1929年巴塞羅那博覽會的德國館。
對于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熟悉這種簡約風格的我們,這個德國館好像沒什么大不了。但厲害就厲害在它是建成于1929年,彼時中國剛廢除帝制十幾年,而同時期的博覽會主辦方西班牙國家館是長成這個樣子的:
可以看出那個時代,普遍的建筑風格依然是比較傳統(tǒng)和古典的。
沐風在德國留學期間,去過這個國家館。當時同行的伙伴說這個景點叫“王宮”(經(jīng)查實,這里的景點其實是“西班牙廣場”),我當時還以為西班牙皇室就住在里面呢。
這個風格簡約的德國館沒有解開我的疑問:究竟什么是少就是多?
直到我看了《簡約至上》,內(nèi)心的問號才逐漸解開。
書里舉了一個例子:重設計DVD遙控器。
下圖是很多DVD機的遙控器的樣子,通常會有40多個按鈕,有的甚至會有50多個。
這么多的按鈕,想讓用戶在邊看影片、邊進行盲操是不可能了;即使是低頭研究一番,我想也需要至少一分鐘來找到大部分操作。
這個遙控器太復雜了,我想這誰都看得出來。
但問題是,DVD機自身的功能本來就有很多,而遙控器需要能保證用戶進行遠程控制,這是產(chǎn)品上對遙控器的要求;而用戶,既想用遙控器進行控制,更想能方便地操作,最好能不看遙控器就完成。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可以靠以下四個策略:
- 刪除:去掉所有不必要的按鈕,直至減到不能再減。
- 組織:按照有意義的標準將按鈕劃分成組。
- 隱藏:把那些不是最重要的按鈕安排在活動倉蓋之下,避免分散用戶注意力。
- 轉移:只在遙控器上保留具備最基本功能的按鈕,將其他控制轉移到電視屏幕上的菜單里,從而將復雜性從遙控器轉移到電視。
——以上內(nèi)容引自《簡約至上》
如此一來,遙控器上的按鈕少了,但是用戶用起來沒有覺得不方便,反倒會覺得更好用了。
這就是“少就是多”的含義。
所以,少就是多,意思是不斷精簡方案里的元素,只留下有價值的;其余不重要的,要么直接刪掉,要么從界面里隱藏起來。對于那些不常用的操作,隱藏之后,即使用戶多進行幾步操作也沒有關系。
下面為大家詳細解釋一下這四個原則。
刪除
刪除指的是刪掉那些沒用的元素。
哪些元素是沒用的,重復的或者用戶不需要的?
先說重復的。
下圖中的遙控器,暫停按鈕和播放按鈕,一人占了一個坑。但實際上,這兩個按鈕完全可以合并成一個按鈕:按一下就暫停,再按一下就播放,再再按一下就暫停,再再再按一下就播放……簡單美好。
再說用戶不需要的,也就是經(jīng)常說到的“偽需求”。所謂“偽需求”,就是你以為用戶需要,但用戶其實并不需要的。
比如,遙控器上的碟盤出倉按鈕,按下后DVD機就會推出碟盤,用戶可以換碟。關于這個功能,我們可以描繪出用戶的使用場景:用戶看完一部片子,想換一部。于是走到碟機前,打開碟盤,更換DVD碟。由于用戶必須要走到碟機前,所以完全可以使用DVD機上的出倉按鈕,遙控器上的按鈕,根本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像這樣的按鈕,也要一刪了之。
其實刪除規(guī)則,和另一條設計原則遙相呼應:奧卡姆剃刀原理。這個原理,只有一句話: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句話很好地提示了我們,在增加一個功能/頁面/元素之前,一定要想好這個功能是做什么用的?有什么價值?無用的功能多了,整個應用就變得無用了,用戶的使用成本也會隨之升高。最后變成上面那臺老舊的遙控器:那么多按鍵,顯得異常沉重。
組織
組織,就是把相似類型的元素放在一起,幫助用戶更快識別和操作,以達到化繁為簡的功效。比如小米MIUI系統(tǒng)的短信功能,將垃圾短信自動歸到“攔截短信”里,驗證碼短信自動歸到“驗證碼”分類里,用戶自己收藏的短信,則在“我的收藏”。通過這樣的歸類,減少短信列表的長度,幫助用戶更快找到需要的信息。
隱藏
隱藏這條規(guī)則,主要是在講優(yōu)先級排序。
什么意思?
要正確地對頁面元素進行隱藏,就要把產(chǎn)品功能的優(yōu)先級進行排序,把重要的放在外面,不重要的,就可以隱藏起來。不同的優(yōu)先級排序方式,也體現(xiàn)了不同產(chǎn)品的思路不同。比如,同樣的文章詳情頁,微信把收藏、轉發(fā)等功能都隱藏到了“…”里,寫留言放在文章底部;而今日頭條則是放在底部的操作欄里不同的設計,體現(xiàn)了產(chǎn)品不同的側重點。
轉移
轉移的意思,是把當前界面的元素,轉移到別的界面,以減輕當前界面的壓力。比如小米電視的遙控器,十分簡潔,總共才9個按鈕。但使用起來卻非常舒服、好用。
小米電視機遙控器按鈕可以這么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設計師把絕大部分操作都轉移到了電視上。
這樣,即保證了遙控器的簡潔、易用,又保證了功能的完整,可謂一舉兩得。
總結一下,今天為大家介紹了什么是“少就是多”,并介紹了4個方法去實現(xiàn)這個原則,分別是刪除、組織、隱藏、轉移。
#專欄作家#
沐風,微信公眾號:沐風與體驗設計。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專欄作家,2017年度作家評選最佳人氣獎。愛奇藝資深交互設計師。留德海龜,曾任職騰訊微生活、網(wǎng)易、宜人貸。6年交互設計經(jīng)驗,專注設計領域,歡迎關注。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密斯的作品 應該是 西格萊姆大廈最為典型和著名
對的,西格萊姆大廈也是他的代表作
很有意思
《簡約至上》很值得一讀,無論在設計還是需求分析中簡約四策略“刪除、組織、隱藏、轉移”都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做產(chǎn)品設計;具體來說,四策略是指:
1.刪除不必要的元素、按鈕和功能;
2.組織關聯(lián)的元素和功能,增加使用的流暢性,同時可以很好地引導用戶使用;
3.隱藏不常用的元素,功能和按鈕;
4.將基本功能之外的元素轉移到具體場景中的頁面;
確實是好書。
其實,不只是簡單的看待少即是多的道理,真的核心是產(chǎn)品,技術的發(fā)展,帶來的需求的變更迭代,不只是純粹的為了簡單而簡單,是一步步變化過來的。
不認同。蘋果在諾基亞暢行天下的時候,推出了iPhone,在大家都用mp3的時候推出了iPod。少即是多是一種理念,然后用這種理念去想怎么用技術實現(xiàn),而不是反過來。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當技術發(fā)展到一個地步的時候,會有新產(chǎn)品誕生的,不是IPHONE,不是IPOD,也會是其他的產(chǎn)品,或早或晚,都會發(fā)生的。少即是多的前提是全面屏技術的發(fā)展,交互的發(fā)展帶來的新一輪的少即是多的認知。從象形文字,一個字代表很多信息,到繁體字,再到現(xiàn)在的簡體字,都是一個發(fā)展周期。本質上是實踐推動認知,認知反作用于實踐。從工業(yè)上看,就是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技術的發(fā)展,推動認知的周期性變化和發(fā)展。所以真正的核心是產(chǎn)品,技術的發(fā)展,帶來的需求的變更迭代,才存在某個時期少即是多是否更符合當下的發(fā)展趨勢。
恩,技術的發(fā)展是一個基礎。不過當年個人電腦剛出現(xiàn)的時候,很多公司都在做這塊。只有喬布斯把個人電腦做得很易用,最后Macintosh大獲成功。其它很多小公司都退出了歷史舞臺。技術確實會給人帶來啟發(fā),而人們也在不斷思考如何更好得利用技術,更好的服務用戶。
好
寫的很好很生動耶
謝謝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