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當真相不再被重視,謊言成為吸引消費者的利器。
英國《衛(wèi)報》早兩年曾用一句話,稍極端的、苦諷的描述這個時代:
在這個后真相時代,只要謊話說得毫不猶豫,就能稱王稱霸。不誠實地越明目張膽,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壯大成功。
2016年世界政壇上發(fā)生了兩件大事:英國脫歐、特朗普勝選。
在英國脫歐公投中,留歐派為了贏得公眾的支持,擺出了一大串數據:脫歐后將失去95萬個工作機會、人們工資平均每周下降38英鎊……但是,公眾對于這些事實數字并不敏感,反倒是脫歐派利用了口號、情緒去成功引導公眾。
特朗普當選也暗含這個邏輯,特朗普競選說了一大堆謊話挑起民意,事后查出真相時,人們對謊話并不在意了。
2016年末,《牛津英語詞典》將“后真相”列為當年的年度詞匯,并定義為:
訴諸個人情感和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后來國內媒體報道時,多用詞為“西方后真相”,似乎那個時候后真相跟國內還沒什么關系。
不過,近兩年應該有一部分人能感受到,國內后真相也漸彌漫。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對后真相有一個更直白的解釋:
“后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
看了這個解釋,一下就清晰了。
一、消費者很容易被牽引
或許你已經感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確已經步入了后真相時代。
比如,隔三差五的社會性熱點事件,人們都是作為觀眾涌上去吐槽、謾罵、語言攻擊、贊揚等;但是沒過幾天,這件事熱度下去了后,大多數人就遺忘了,沒人去追蹤關注真相。
人們在意的是參與和情緒發(fā)泄,并且情感很容易被調動起來,而事件的真相和后續(xù)發(fā)展,沒什么人去持續(xù)關注。
除非是跟事件緊密相關的利益相關者,公眾在事件里面僅僅是一個情緒發(fā)泄的觀眾而已。
這是怎樣一個畫面呢:大眾群體成了一個容易被調動的情緒發(fā)泄群體,像干草荒原,挨著火星子就著,人們一窩蜂參與,一窩蜂退出。
當一個熱點事件出來后,大眾群體涌上去謾罵、指責,充分宣泄自己的感受,然后這件事就這么過去了,等下一個熱點事件出來的時候,又是重復這個行為。
事后呢?
在喬碧蘿事件中,被證明是故意的營銷行為。
一個不知名主播的故意設計,就能引起社會性的大熱度,帶動千千萬萬人參與,這之前都是假相包裹,哪有人知道?而且,即使后來知道真相,喬碧蘿重開直播,反倒是吸引人的好奇心,依然很多人捧場。
真相在這里顯得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給普通大眾帶來話題、社交行為,和宣泄情緒。
大眾群體在這個社會表現(xiàn)得更像一個團體,更像聚合起來的一個人,看似萬千個體,實則更像是組合起來后判斷力下降的蟻群、蜂群。
操縱者給一點甜頭,調動一個情緒,消費者就跟著一窩蜂地涌上去發(fā)泄,背后的真相完全不了解。
因此,群眾在這個時代就更容易被一些媒體、營銷者、權力者利用。
如果本就是社會爆發(fā)的新聞事件,公眾參與也就算了。而更多的事件則是背后有人去操縱、引導,這個時候公眾成了被引導的蟻群,指哪就往哪走。
公眾迎來了大眾媒介后的第二個容易被牽引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消費者變得更好“騙”了。
基于此,營銷者有機可乘、大肆其道。
二、如何“欺騙”消費者?
營銷者瞅見了這樣的消費者,怎么能錯過呢?
既然消費者容易被引發(fā)情緒,那么營銷者正好利用這些特點。
如何欺騙消費者?
正如史教授對于后真相解釋,營銷業(yè)的手段表現(xiàn)為:斷言、爭議、圈內刷屏、故唱反調、挑動情緒……用這些手段吸引客戶,刺激反應,吸引關注。
拿斷言手段列舉說明一下。
斷言:這是營銷公司和營銷媒體最喜歡用的套路。
極化觀點,引起客戶和消費者注意。只要按我說的做,品牌就能發(fā)展壯大;只要用我這方法,就能取得增長;你沒成功,是你沒按我說的做;我們的方法是最好的路徑,是唯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客戶看到這些觀點,總有人是要上當的。
相反,如果你陳述事實:我們全力去做,大概率會幫助品牌取得增長。客戶聽后,內心毫無波動。而事實是,大多數營銷公司都是小概率地幫助了客戶取得增長。
所以怎么辦?沒法講事實,只能斷言。
營銷媒體呢?則為更甚。
標題都是極化的肯定,或是極化的否定,或是直接斷言。這種極端觀點扎人扎得疼,總有人跳出來反駁。
而且,一個即使最極端的觀點,總能踩中一小部分人的情緒,總有人會站出來支持。比如,今天依然有人相信地球是平面體,甚至在美國還有專門的研討會。
極化觀點,是對事實的偏頗表述和歪曲呈現(xiàn),因為這更能刺激消費者,更能引起爭議,甚至由爭議演變?yōu)橹櫫R、攻擊,從而引起行業(yè)大討論。
而這些極化的觀點本身有什么討論價值嗎?大多數沒有,只是為了吸引流量而已。
爭議手法也是一樣的,比如《中餐廳》的黃曉明事件,事后有文章采訪節(jié)目制作組,制作人透露道當他們看到這個人員爭議時,就知道節(jié)目播出會火。
利用爭議吸引熱度,吸引消費者注意,用內容引導消費者去釋放情緒,去罵黃曉明。罵的人多了,熱度就起來了。而沒有看節(jié)目的人看這熱度,就喜歡看熱鬧,沖著熱鬧就瞧瞧節(jié)目,營銷目的就達到了。
娛樂圈的營銷應該是最善于利用爭議,某某明星即使罵聲再多,也不礙事,因為有熱度和流量。愈是謊言和挑動情緒的內容和觀點,愈能吸引消費者和公眾注意;愈是事實,反而顯得無聊和單薄,沒有吸引力。
謊言、情緒比事實真相更能吸引消費者。
三、為什么謊言更能吸引消費者?
1. 謊言本身就更具備刺激性,能引起消費者的心理波瀾
謊言走的是情緒刺激,而事實則是死板板的。
比如,說廣告行業(yè)已死就比廣告行業(yè)不行更有刺激力。普通大眾看到這些斷言的結論,自然會有不服的人起來反駁,這就造成了爭議,有爭議就有熱度。
在人們互相爭議的時候,慢慢地就演變成謾罵、指責、贊揚等等。此時廣告行業(yè)到底死沒死,這個真相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的人發(fā)泄了情緒,內容吸引了流量。
這個時候內容本身已經沒什么價值,而其價值是引起了群眾參與,引發(fā)了社交行為,提供的是一個社交價值。
這種斷言式可以用在任何話題,都能產生不錯的效果,比如H5已死、雙微已死等。
2. 謊言沒有信息阻礙,直接刺激消費者反應
營銷公司說:用我的方法,和我們合作就能獲得增長,客戶一聽,省去了很多判斷流程,加上案例和其他的信息忽悠,不經勸說的客戶很容易就簽單了。這個社會信息已經很多了,普通大眾很難去判斷,沒有從大量復雜信息中提煉和分辨的能力。
3. 普通大眾本身就不愿探究真相,頂多作為吃瓜群眾參與
探尋事實真相太累了,需要挖掘多重信息來研究,這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自己生活本來就累,還花什么心思就尋根刨底。
4. 真相與吃瓜群眾沒有什么利益聯(lián)系
真不真相跟我不相關,找到真相又怎樣?最多就心理舒服些,所以事實真相也就不那么重要,只有跟真相有緊密的利益關系的人,才會不顧一切探尋真相。
正因為這些原因,消費者容易被謊言和情緒引導,相當于參與一個謊言游戲,娛樂娛樂,真不真相已不重要。
四、真相還有價值嗎?
在這個后真相時代,既然謊言和情緒性的內容更能吸引消費者,那事實真相還有價值嗎?
這里面有一個邏輯鏈條是:消費者不在乎謊言,哪怕是謊言也很容易就遺忘,而謊言又能吸引關注度,所以運用謊言去煽動情緒、陳述不事實的東西,最終也無可厚非。
特朗普通過謊言贏得了選舉,選舉后被調查出很多信息不實,但此時大多數人已經不在乎了;同樣的,喬羅碧故意設計直播意外,事件后真相出來,沒人在意真相,當做調侃的生活梗,若沒有權利介入,依然會有很多關注者。
后真相時代,利用謊言、斷言、爭議確實能很好地引起受眾情緒反應,消費者變得很好騙,騙了也無所謂,反正不幾天就忘了,真相似乎已不那么重要。
準確的說,真相只是對利益相關者來說很重要。
真相還有價值嗎?缺乏真相會造成什么?
真相永遠有價值。
人類社會以真相為基礎,驅動社會前進,科學追求真理,人文追求真理,真相是社會的基石。如若長期被歪曲的信息澆灌,肯定對社會是不利的,相當于絕大多數人處在一個泡沫中,價值觀會歪曲變化,判斷力會下降,生活行為也會跟著歪曲,會越來越隨大流。
怎么辦呢?
借用英國知名媒體人馬修·德安科納一句話:
必須要有選擇,但不能僅僅選擇你喜歡的東西。必須學會質疑和挑戰(zhàn),從多個信息源了解某一個事件。遇到不同觀點時,要善于思考為什么它們會產生。
對那些非常能挑動你情緒的文章警惕;對那些將復雜商業(yè)行為簡化成一條金科玉律的營銷公司反思警惕;對真相保持判斷;從多角度追尋你所認為的到底什么是對的,是真相。
警惕成為容易被牽引、欺騙的消費者。
本文參考資料:
《“后真相”時代,公眾已不在意何為真相》,崔瑩,谷雨計劃,2017
《“后真相”沖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tài)》,史安斌,人民日報,2017
《江歌案反思,后真相時代判斷力比真相更重要》,任冠青,高見,2017
《解析西方“后真相”的真相——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張君榮,中國社會科學網,2018
#專欄作家#
賈桃,公眾號:賈桃賈桃(ID:jtjt3456),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品牌營銷的實踐者和理論研究者,在一線創(chuàng)意熱店做過創(chuàng)意,也在一線品牌營銷咨詢公司做過品牌策劃,希望能綜合創(chuàng)意和策略。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真相也許不美,卻是最真實的。
這是在較人怎么騙人嗎
說的太好了
牛逼了,學習了,我也要去騙人了
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