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產品如何提出有效解決方案?(1方法論+2案例+1清單)
編輯導語:每一件事情總有它的解決方案,在工作中亦是如此,而有效的解決方案,一定是具有系統(tǒng)性的。作者以一個工作案例為導入,分析有效解決問題,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有效的解決方案,一定是系統(tǒng)性的解決方案。
什么是系統(tǒng)性解決方案?
從系統(tǒng)結構(或連接關系)入手,而不通過改變癥狀(即只解決當前問題)或原因(即通過改變人,包括自己與他人)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案。
什么意思?
北京疫情要求全民核酸,前期每次社區(qū)志愿者都是通過移動式喇叭,從早到晚,間歇性的進行宣傳,目的只是想讓所有居民均參與核酸,避免有遺漏,從而導致疫情擴散。
志愿者不可謂不盡心盡力,居民不可謂之素質低下,可每次依然有不少遺漏之人。
后期則采用進出公共場合、辦公樓以及乘坐公共公交,必須72小時內核酸(前期甚至是48小時)的政策。
同時推出兩大賦能性措施:一是構建大量方艙,且提供免費核酸檢測,便于常態(tài)化核酸的便利性;二是檢測結果與地鐵公交系統(tǒng)打通,以及所有公共場合嚴查72小時核酸,如不滿足條件者,直接無法出行。
現階段的疫情常態(tài)化防疫,保證72小時核酸檢測正常方可進出公共交通、場所的政策,取得了階段性的有效進展,這就是系統(tǒng)性的解決方案所發(fā)揮的應有作用。
【復盤】前期與后期的防疫解決方案,關鍵變化就是從通過改變人去解決問題(即要求志愿者更努力的催,居民更自覺檢測),完全轉變成系統(tǒng)性的解決方案(即改變居民出行、工作與核酸檢測的關聯(lián)關系)。
一、案例:如何在數據與資源受限情況下,通過有效解決方案實現業(yè)務目標?
假如你作為一名產品經理(簡稱PM)入職一家新公司,負責構建其輔導老師工作臺,基于【需求是1,方案是0】方法論指導,完成前期的調研,并完成了相關的用戶體驗地圖以及產品架構圖規(guī)劃(如下圖所示)。
當你準備落地時,發(fā)現有兩個關鍵性的限制條件:
- 你所必需的數據均存儲在中臺產研側,你方作為業(yè)務方無法直接讀取與運用;
- 你可用的研發(fā)資源有限,不足以支撐有效解決大版本迭代更新。
比如當前學員列表顯示的是全部學員(包括在讀以及退課、轉班等),而輔導服務只針對在讀學員即可,至于退課、轉班等失效學員,列表中需剔除。
即使如此小的一個需求,但受上述兩個關鍵限制條件(即學員以及狀態(tài)數據不在你方數據庫,以及研發(fā)資源限制),技術判斷為當前研發(fā)模式無法實現,或即使可以周期也非常長,且只能按照不完美方案執(zhí)行。
此時,下面3種選擇,你會怎么選?
- 選擇一:告辭,我不干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 選擇二:將此問題上升,讓你的上級與研發(fā)leader介入,協(xié)助解決此問題;
- 選擇三:改變自己的需求方式,提前構建需求緩沖池,保證整體需求可提前規(guī)劃與排期。
我建議你哪個都別選,為什么?
選擇一是一種逃避問題的解法,對于新入職的你,還不至于;
選擇二是一種癥狀解。即上級領導的支援次數是稀缺的,此方案只能解決當前一個需求的問題,無法持續(xù);
選擇三是一種原因解。即我改變不了別人,那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但效果有限;
我建議你可以從系統(tǒng)層面去尋求根本解,而不是通過癥狀解(即僅解決當前問題)或原因解(即通過改變人,包括自己在內)去解決。
二、什么是系統(tǒng)?什么是才是系統(tǒng)根本解?
系統(tǒng)=目標*要素*連接關系
上述案例中,你作為業(yè)務PM的目標是: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完成輔導工作臺的構建,以此實現服務品質的規(guī)?;瘡椭啤?/p>
關鍵要素是:規(guī)?;瘓F隊(即輔導老師)、業(yè)務產研與中臺產研;
連接關系是:輔導老師的規(guī)模化服務品質與人效的提升,依賴業(yè)務產研的支持;而業(yè)務產研因數據受限制于中臺產研(雙方卻各自有自己的目標),資源受限制于編制與研發(fā)模式,導致難以有效進行工作臺的建構,從而導致服務品質難以規(guī)?;?,形成一個負向增強回路。
如果要形成系統(tǒng)性的解決方案,則需從三個關鍵要素的目標與關聯(lián)關系入手,方可探尋到根本解。
中臺產研的目標是:盡可能通用化所有能力,用最小投入賦能更多業(yè)務線;
輔導團隊的目標是:盡可能快的用上更高效的系統(tǒng),以便盡快提升人效,實現服務品質規(guī)模化;
你作為業(yè)務PM的目標與輔導團隊的目標一致,卻與中臺產研目標有所差異。
從系統(tǒng)論的解決思路中,核心就是從多方目標與連接關系入手。
首先,中臺產研目標是最小成本的通用化,那你就可以將你的輔導工作臺的建設目標,當做其通用化的子集,形成雙方目標的一致性;
其次,從連接關系看,則可采用專項雙方進行混合共建的研發(fā)模式,改變你們雙方的研發(fā)模式,由雙方各自為戰(zhàn)的模式,變成雙方協(xié)同作戰(zhàn)的模式。
案例最終采用了專項形式共建通用化工作臺的方案,雖工期與預期有差距,但最終也完成了上線,并實現了整體最優(yōu)的策略。
此方案既達到中臺產研通用化最小成本的目標;也實現了業(yè)務產研側的輔導工作臺的建設,雙方一起實現了對輔導團隊的規(guī)模化服務品質的系統(tǒng)層支撐,從而達到整個系統(tǒng)(即公司)的最優(yōu)解。
三、擴展:如何有效解決需求方隨意提需求,浪費產研資源問題?
作為一名業(yè)務型PM,你可能會遇到業(yè)務方隨意提需求的問題。有時苦口婆心1小時,方才拒絕了一個不合理小需求;有時你迫于無奈,被迫接受了一些需求,上線后發(fā)現無人使用,導致你被研發(fā)吐槽,公信力下降等問題。
此時如果有下面3個選擇,你會選擇哪個?
- 選擇1:每個需求都當面對接,不合理需求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柔性拒絕;
- 選擇2:你努力提升自己辨別真假需求與說服人的能力,并定期給需求方的KP(關鍵決策人)進行培訓與宣貫,讓他們具備識別需求、理解產研成本的意識;
- 選擇3:你構建一個需求緩沖池,并建立一種周會制,與關鍵KP進行需求準入情況、優(yōu)先級與進度共識與同步。
無論你選擇哪個,均正常,它們可能是你所處不同階段、不同業(yè)務環(huán)境所能采取的解決方案。
我想提供一個第4選擇,供你參考。即讓需求方與產研方共背雙方的績效目標與成本。
為什么呢?
選擇1其實屬于癥狀解,每次只能解決當前的問題;
選擇2屬于原因解,即通過改變你跟需求方的能力模型解決問題;
選擇3屬于弱化版的根本解,即通過改變需求方與產研方的連接關系,讓需求方來匹配產研方的目標以及工作模式;
選擇4是典型的根本解,即通過改變需求方與產研方的目標,讓雙方形成共同目標與連接關系,結構性的解決問題。
當然,受限于企業(yè)組織架構等問題,選擇4的實操成本可能比較大,鑒于此我們至少可選擇3作為可落地方案。
四、總結
方法論:從系統(tǒng)結構(或連接關系)入手解決問題,而不通過改變癥狀或原因。
即根本解才是系統(tǒng)性解決方案,而不是癥狀解跟原因解。
- 癥狀解就是只解決當前癥狀的解決方案。比如案例中只解決當前那個需求的方案;
- 原因解則是通過改變人(包括自己與他人)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案例中PM自己構建緩沖需求池(或軟磨硬泡洗腦研發(fā)要給力);
- 根本解則是通過改變系統(tǒng)的目標、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連接關系的解決方案(即系統(tǒng)=目標*要素*連接關系)。比如案例中業(yè)務產研與中臺產研采取共建模式進行專項構建的通用化工作臺方案。
實操清單:
- 先識別系統(tǒng)(如一個企業(yè)或部門)中的關鍵要素(如企業(yè)角色);
- 梳理清楚關鍵要素的關鍵目標(如角色A目標是增收,角色B目標是降本增效等,或是角色對應OKR與北極星指標等);
- 梳理清楚關鍵要素之間的結構或連接關系(如因果鏈、增強回路、調節(jié)回路、滯后效應等);
- 確認關鍵要素之間目標的差異,并找到影響結果的關鍵要素之間的連接(重點關注負向增強回路與調節(jié)回路);
- 弱化關鍵要素之間目標的不同,基于相同目標重構雙方共同目標,并基于此將負向增強回路或調節(jié)回路切斷,形成新的增強回路;
- 將目標、關鍵要素以及連接關系所生成的解決方案(一定不是依賴改變人,而是改變結構),與相關角色之間形成共識,并落地成為制度、流程、規(guī)則、策略等(如有必要可輔以產品化的工具支撐);
落地執(zhí)行,在執(zhí)行中收集反饋進行優(yōu)化迭代,最終形成一種可執(zhí)行、可落地的方案。
#專欄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眾號:邢小作之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在線教育的產品,關注互聯(lián)網教育,喜歡研究用戶心理。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對根本解還是一知半解??
求問用戶體驗地圖是用什么畫的~?
其實核心就兩點;1,靈活的應對問題,遇到推動阻力的時候動態(tài)應變,弱化彼此(人與人,或事與事)的立場沖突;2,對于頻發(fā)性的問題要習慣于建立管理流程和規(guī)范,降低任意雙方的直接碰撞幾率,讓事情的處理具備緩沖條件。
順便一說,做決策前請先搞懂自己在企業(yè)內的角色,以免越權和故作聰明,職場或者說產品經理崗位做久了至少需要有明確的權責劃分的概念。
嗯,可以這么理解,只是建立管理流程和規(guī)范等,只是系統(tǒng)化解決方案的其中一種手段。通用性與底層邏輯性不如系統(tǒng)化解決方案
從系統(tǒng)結構(或連接關系)入手解決問題,而不通過改變癥狀或原因。即根本解才是系統(tǒng)性解決方案,而不是癥狀解跟原因解。
沙發(fā)一下~哈哈
最開始核酸檢測的案例,簡單理解就是上管理手段?對不?
不是,管理手段頂多可能算是系統(tǒng)性解決方案之一,核心還是要從居民出行與核酸檢測的關系,以及志愿者與核酸檢測關系兩條關聯(lián)關系中入手進行解決問題。它可能是一種管理手段,也可能只是一個流程或制度等,而它們都可能會借助系統(tǒng)化的支持(如健康碼或地鐵刷卡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