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電商“救”不了網紅
在直播電商領域,頭部網紅紛紛涉足自營電商,試圖通過掌控供應鏈和品牌建設來實現轉型和增長。然而,自營電商真的能成為網紅的救星嗎?本文以“瘋狂小楊哥”為例,深入探討網紅轉型自營電商的挑戰(zhàn)與困境,分析自營模式背后的風險與機遇,揭示網紅經濟與品牌經濟之間的沖突,以及網紅在商業(yè)轉型中需要跨越的障礙。
停更半年的“瘋狂小楊哥”終于重現江湖,不過,這次他們換了一種方式。
4月8日,合肥三只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只羊”)旗下的自營APP“小楊臻選”在多個應用市場上線。雖然截至目前,小楊哥至今沒有出現在直播間,但“小楊臻選”APP的上線,仍然引發(fā)了網絡熱議。上線當日,關于“小楊臻選”的相關話題,便沖上了微博熱搜。
不過,與熱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更多的觀眾反應冷淡。在“小楊臻選”APP的直播間,人數僅數百人,與過去“瘋狂小楊哥”直播間的瘋狂形成了鮮明對比。
實際上,頭部網紅嘗試做自營,“瘋狂小楊哥”并不是第一人,此前,辛巴、李佳琦、薇婭,甚至東方甄選,都做過嘗試。但截至目前,鮮少有幾家真正將自營這條路跑通。
自營之難,即便是鼻祖京東,也深有體會。供應鏈管理之復雜、流量獲取之困難、采銷團隊投入之大,都與平臺直播做電商有云泥之別。更不用說,于慘烈“翻車”的“瘋狂小楊哥”而言,甚至連用戶的基本信任都未能建立。
這也意味著,一定程度上,小楊哥的這場“獨立宣言”與直播江湖的猜想終局如何,只能說,“讓子彈再飛一會”。
01 小楊哥要押注自營
毫無疑問,小楊哥下場押注自營,本身就是一場直播“翻車”后倒逼的轉型。
4月8日,“小楊臻選”APP正式上線,且小楊甄選旗下主播已在該APP開啟直播,這也標志著小楊哥團隊正式卷土重來。
市場對小楊哥還是有一定期待的。比如,4月10日,在蘋果App Store購物類應用榜單中,上線三天的“小楊臻選”APP,下載量排名第八,高于山姆會員商店和唯品會。
這款獨立應用,集購物、直播、短視頻于一體,會員年費99元,主打自營產品專屬折扣,和“省不夠包退差額”的承諾。
品類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休閑食品、個護家清(主要為自有美妝品牌”嬌潤泉“)、日用百貨、飲料乳品和服飾箱包商品。
圖:小楊甄選APP部分選品和直播情況
來源:小楊甄選APP 《聽筒Tech》截圖
目前來看,小楊甄選的模式,與東方甄選類似,都是在做“私域屬性”非常明顯的自營,因此,小楊哥的嘗試,也被市場稱之為“摸著東方甄選過河”。
不過,作為超頭主播,小楊哥的首戰(zhàn)成績略顯慘淡。據媒體報道,小楊甄選首日直播在線人數僅維持在200-400人,且頻頻面臨技術卡頓問題,用戶質疑聲不斷。
4月11日上午,我們進入小楊甄選直播間,主播正在銷售小楊甄選的“椰子水”和“面巾紙”,在線人數僅為89人,這與昔日“瘋狂小楊哥”場場直播觀看人數突破10萬的成績相去甚遠。
從價格來看,以小楊甄選面巾紙為例,80抽(20包裝)的品類售價為39.9元;相對應的,相同規(guī)格下,東方甄選平臺上的售價與小楊甄選相近。
不過,即便如此,小楊甄選的生意也十分清冷。在小楊甄選APP商城中,最好的產品銷量顯示為”200+“,而還有很多產品銷量僅為個位數,甚至是0。
從“自播”到“自營”,小楊哥似乎正在試圖押注自營來實現自救。而小楊哥的轉型,本質也是經歷直播危機后的“斷臂求生”。
去年9月,因虛假宣傳美誠月餅等產品,三只羊被罰沒近7000萬元,停播整改半年,粉絲流失超1200萬,GMV損失預估超百億元。而整改期間,三只羊的簽約主播也從2000余人銳減至778人,頭部達人如“紅綠燈的黃”等相繼解約。
自營,被小楊哥視為重建信任的“救命稻草”。此前,在三只羊發(fā)布的整改通報中,承諾“合作品牌壓減80%”,試圖通過掌控供應鏈強化品控。
不過,闊別市場半年后,小楊哥再次上線的自營業(yè)務,網友似乎并不買賬。而在一些業(yè)內人士看來,主要在于自營模式核心“去平臺化”的困境。
實際上,通過私域流量降低對抖音等公域平臺的依賴,這本身無可厚非。
只是,小楊臻選的矛盾在于,用戶對小楊哥的信任因多次“翻車”被嚴重透支,很難短時間內快速重建品牌形象;其次,從目前來看,自營品牌現階段選品以“雜貨鋪”模式為主,還未展示出如東方甄這種聚焦“三農”的品牌畫像。
以至于,在社交平臺,有網友評論,“未來翻不翻車,還是兩說?!?/p>
不過,依然有粉絲在小楊甄選直播中,追問大小楊哥何時復播。三只羊旗下主播回復,“請持續(xù)關注我們的直播,小楊哥、大楊哥后續(xù)可能隨時會來到直播間?!?/p>
02 超頭主播的盡頭是自營?
實際上,頭部主播“另起爐灶”做自營,并非新鮮事。
薇婭和東方甄選,跑出了兩種不同的范式。
2021年,薇婭隱退后,背后的謙尋文化完成了多輪轉型。目前,通過孵化自營品牌“鋒味派”和矩陣直播間“蜜蜂驚喜社”,謙尋文化完成了個人IP的弱化,以供應鏈能力支撐品牌的獨立。
據《錦鍛》報道,謙尋文化的核心邏輯是,將直播行業(yè)的重心,從前臺帶貨轉移到供應鏈和產業(yè)鏈,通過協(xié)助新主播及擴充自有品牌業(yè)務,確保自己在行業(yè)中的資源掌控力。
一個代表性案例是,此前,謙尋文化與謝霆鋒聯(lián)合創(chuàng)立了“鋒味派”品牌,售賣意大利面、烤腸等預制菜產品。目前,據媒體報道,“鋒味”IP相關產品銷售額已突破30億元。
而東方甄選方面,則選擇了一條垂直深耕農產品的邏輯,強化私域建設,并以董宇輝等內容IP提升品牌調性,形成“內容+供應鏈”的雙輪驅動。今年3月,東方甄選發(fā)言人表示,2024年,自營產品已成為公司核心收入,占比達46%。
實際上,面對隨時不可控的貨品、輿論翻車,以及公域流量增速的斷崖式放緩,其他超頭主播也將希望放諸于自營。
如淘系主播李佳琦,在推進“去中心化”策略的同時,美ONE也在構建個人IP+全品類帶貨模式,并于去年上線天貓自營店,還在線下開店,構建更多元的直播矩陣。
“快手一哥”辛巴也推出了“辛選幫”APP,啟動“辛造”項目,采取C2M(消費者到制造商)生產模式,與工廠合作,共同開發(fā)自有產品。
相比之下,小楊哥的自營路徑卻顯得有些搖擺。
電商從業(yè)人士大李就告訴我們,“小楊哥依然希望通過曾經的輝煌讓客戶買單。比如,在小楊甄選APP內,短視頻專區(qū)擺滿了兩兄弟的搞笑內容。某種程度上,他們既想借自營擺脫平臺的束縛,但又不得不依賴曾經的IP來做引流?!?/p>
而這種“IP依賴癥”,也暴露了小楊哥做自營的深層矛盾。實際上,若無法擺脫個人流量效益,自營終將成為另一個流量變現工具,而非獨立品牌。
大李認為,超頭主播集體奔赴自營,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他們追求的新增長答案。
一個事實是,在直播電商進入了“后頂流時代”后,平臺流量分配趨于分散,用戶對單一IP的忠誠度也在下降 。艾媒咨詢數據就顯示,2024年超頭主播GMV占比,已經從2022年的35%下降至18%。
而另一方面,平臺方也不再僅依賴超級IP。此前也有接近抖音電商人士表示,目前抖音店播GMV占比超30%,中小主播也在快速崛起。
在大李看來,“更不用提,從’全網最低價‘到品控合規(guī),主播已經不能再靠打擦邊球生存。在此背景下,超頭主播們轉戰(zhàn)自營,或許是眼下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p>
03 自營不是解藥
不過,理想總是很豐滿,現實總是很骨感。
盡管諸多頭部主播均試圖自營,但遺憾的是,自營或許并不是確定性的增長良藥。
在大李看來,實際上,頭部主播自營背后,本質是網紅經濟與品牌經濟的沖突。前者依賴流量瞬時爆發(fā),后者需要長期沉淀,二者在基因上難以兼容。
誠如大李所言,網紅經濟的核心是“人設變現”,人設一旦崩塌,商業(yè)價值便急速縮水。
以“瘋狂小楊哥”為例,因“翻車”事件,三只羊支付近億元罰賠,粉絲流失、主播解約、切片授權生意停滯,甚至出海業(yè)務(如東南亞直播)也因口碑拖累進展緩慢。
而目前,通過自營試圖用品牌邏輯續(xù)命,但若無法解決根本的“信任赤字”危機,一切努力終將徒勞。
而于自營本身而言,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電商模式,本身也具有很強的挑戰(zhàn)性。
一個事實是,即便自營為東方甄選帶來了不小的增長,但東方甄選仍要面臨建倉、選品的重資產投入承壓。
界面新聞就曾這樣報道,“研發(fā)自營產品、進入更多線下渠道,這是另外一個更’重資產‘的商業(yè)故事,其風險不亞于投入直播?!?/p>
實際上,對自營的執(zhí)著,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東方甄選的收入水平。
數據顯示,2025財年上半年,東方甄選開發(fā)了600款SKU,自營產品貢獻了GMV的37%,毛利率僅提升至33.6%。與此同時,東方甄選自營品及電商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從3.7億元增加至4.6億元,同比增長24.3%。
這也成為了導致東方甄選凈利潤下滑至0.33億元(剔除出售與輝同行的財務影響)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至于,在社交平臺,網友這樣評論,“自營品占比過高,毛利率下滑,雖然業(yè)務增長了,但長期下去可能會影響公司的盈利能力,還是要平衡一下自營和第三方產品的比例。”
而參考老牌電商公司京東,作為自營電商的佼佼者,京東也曾自建倉等方面的投入,毛利率長期低于平臺電商。以至于,為了追求整體盈利,京東內部也一直在平衡自營與開放第三方商家運營之間的關系。
而于小楊哥本身而言,小楊甄選或將隨時面臨供應鏈失控的風險。
據媒體報道,三只羊自營品多為貼牌生產,如美妝品牌“嬌潤泉”實為代工,一旦品控失誤,將引發(fā)連鎖危機。另據媒體報道,小楊哥目前僅簽約了3家第三方機構,體量尚不足以支撐海量選品。
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直播行業(yè)正從“個人英雄主義”轉向“系統(tǒng)能力競爭”。也即是說,若小楊哥無法完成從“網紅”到“企業(yè)家”的認知躍遷,自營終將淪為一場華麗的自救表演。
正如業(yè)內人士所言,“供應鏈透明化的時代,三只羊能提供的資源并非不可替代”、“自營不是解藥,而是試煉場。”
在大李看來,小楊哥的自營實驗,暴露了網紅經濟的致命短板,流量可以瞬間聚集,但品牌需要時間沉淀。當用戶不再為“瘋狂”買單,平臺算法不再傾斜頂流,唯有回歸商業(yè)本質,以產品力和信任值重建護城河,才是真正的出路。
大李更是直言,自營救不了網紅,但卻能檢驗網紅是否具有打造真正品牌的資格。而這場試驗的結局,或許將定義直播電商的下一章。
文?|?小 ? 聽 編?|?饒 ? 言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聽筒Tech】,微信公眾號:【聽筒Tech】,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