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必讀:三種迭代方式大 PK,你用對了嗎?
本文深入剖析溝通驅動、任務驅動與文檔驅動三種迭代方式,揭示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優(yōu)劣與適用性。從“點外賣式”的即時溝通,到“菜譜式”的詳細文檔,產品經理的迭代選擇直接影響團隊效率與項目成功率。
最近我忙著招產品,看不少簡歷和面試后,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很多 3-5 年經驗的產品經理,日常工作不太寫文檔,美其名曰敏捷開發(fā)。其實就是天天開會、畫個簡單原型就完事了。哇,那產品經理這活也太好做了吧,這不是把鍋全甩給研發(fā)嗎?
針對這種情況,我延伸總結了產品經理的三種驅動迭代方式,以及它們的特點和適用場景。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產品經理的三種驅動迭代方式
剛提到的產品溝通和開會,這種方式一般叫溝通驅動迭代。除此之外,還有任務驅動迭代和文檔驅動迭代。
那么,這三種常見的方式,具體指的是什么?它們的適用場景又有哪些?
溝通驅動迭代
這很像點外賣時,只告訴商家“我要一份好吃的”,然后商家不停地打電話,和你確認“放不放蔥、加不加辣”一樣低效。(有畫面了嗎?是不是似曾相識。)
- 方式特點:全靠口頭溝通,幾乎不留文檔
- 短期感受:看起來效率高,隨時能改需求
- 長期后果:產品經理時間被無限的會議占滿,團隊記憶全靠腦容量
- 理想占比:最多 5%-10%
我知道有些朋友會說:“我們團隊小,溝通多好??!”
但你有沒有想過,當你的團隊擴大,或者你休假了、開發(fā)換人了,這個時候你要怎么辦?所以說,沒有文檔的項目,真的就是一場災難!
任務驅動迭代
任務驅動迭代,很像點外賣時用 APP 下單,選好菜品、填好備注,商家按單準備。
- 方式特點:將需求拆解為明確的任務卡片
- 適用場景:小型需求、體驗優(yōu)化、BUG 修復
- 操作方法:把多個小需求打包成小版本,然后以父子任務形式提交到 Jira、禪道等工具,來進行版本快速迭代
- 理想占比:約 50% 左右
很多產品小伙伴,容易把大需求(例如一周上線積分系統(tǒng))直接丟給開發(fā)做任務。
這就像給廚師臨時派“做一桌年夜飯”的任務,自己琢磨一樣不靠譜!我的建議是,復雜需求還是要寫文檔,別瞎 JB 偷懶。
文檔驅動迭代
文檔驅動迭代,就像是給廚師提供了詳細的菜譜,包含食材清單、烹飪步驟、成品效果,甚至可能的異常處理方法。
- 方式特點:通過詳細的產品文檔,驅動版本迭代
- 適用場景:復雜功能、大型需求、系統(tǒng)重構等
- 文檔組成:一般由產品概覽、產品結構、UML 相關、流程梳理、文檔相關、消息推送、原型界面、功能交互、廢紙簍等 9 個部分組成
- 理想占比:30%~40%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大廠產品經理都不寫文檔,畫個草圖和 UI、研發(fā)溝通一下就搞定了!”
聽起來很酷是不是?除非你滿足以下條件,否則真的別學:
- 你時間多到用不完
- 你在大廠資源超級充足
- 你的團隊人才密度極高
- 你特別喜歡加班(這個應該沒人喜歡吧?)
讓雷哥給你算一筆賬。
假設一份文檔承載的信息量為 a,你需要把方案落地所需溝通的人數是 b,未來相關干系人(接手的產品、重構功能的開發(fā)、了解細節(jié)的業(yè)務方)數量是 c,還有很多未知變量。。
那么一個文檔的實際價值 = a × b × c × … × n。沒想到一個小小文檔,它的復利效應居然這么大!
長遠來看,通過文檔驅動迭代的產品經理,效率可能是溝通驅動迭代的 10 倍左右。再加上現在有 AI 加持,差距可能達到30 倍以上!
結語
產品經理的工作核心,在于持續(xù)交付高價值。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個人推薦迭代方式的黃金比例是:
- 10% 溝通驅動(需求溝通和澄清)
- 50% 任務驅動(常規(guī)小需求和優(yōu)化)
- 40% 文檔驅動(復雜功能和系統(tǒng))
最后別忘了,好的產品經理不是靠嘴說出來的,而是靠一份份清晰的文檔和高效的執(zhí)行力堆出來的。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好夕雷】,微信公眾號:【產品之外】,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