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刷新釘釘

王智遠
0 評論 1962 瀏覽 0 收藏 15 分鐘
B端产品经理要负责对目标行业和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痛点、期望和行为,找到产品的价值主张 🔗

無招的回歸能否為釘釘帶來新的轉機,解決商業(yè)化、產品整合、市場契合等關鍵問題,仍需時間驗證。

想必,你已經看到了這個消息。

阿里巴巴計劃收購陳航(無招)創(chuàng)辦的兩氫一氧公司的投資人股份。收購完成后,無招將重新回歸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釘釘CEO。而現(xiàn)任釘釘總裁葉軍,將回到阿里集團的其他崗位。

我覺得,變化是很正常的,變化才是最好的穩(wěn)定。人生路上,所有的經歷都值得珍惜。祝福不窮博士,期待他再創(chuàng)輝煌。

說到陳航(無招),公開資料能了解到他的背景:

1999年,他在阿里實習,之后去日本工作了11年。2010年,他應吳媽(吳泳銘)的邀請回到淘寶。2015年,他帶領團隊推出了釘釘,這款產品,最終成為阿里在企業(yè)服務(To B)領域的一個標志性產品。

后來,我記得張建鋒(花名“行癲”)在阿里云峰會上提出了“云釘一體”的戰(zhàn)略。簡單來說,把釘釘、阿里云深度整合,利用雙方資源、技術優(yōu)勢,幫助企業(yè)實現(xiàn)數(shù)字化辦公和云服務的升級。

為了推動這一戰(zhàn)略的落地,2020年9月底,阿里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無招被調任為張勇的助理,釘釘?shù)腃EO由不窮接任。隨后,無招在2021年創(chuàng)辦了“兩氫一氧”公司。

經過5年的沉淀與發(fā)展,無招再次回歸阿里。這一變化不禁讓人思考,背后究竟有什么深意?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個方面,戰(zhàn)略與組織適配的問題。

管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戰(zhàn)略組織適配 (Strategic Organization Fit)。通俗地說,企業(yè)的組織架構、人員配置和業(yè)務流程等要素,都需要與戰(zhàn)略目標相匹配。如果戰(zhàn)略發(fā)生變化或者出現(xiàn)偏離,就需要調整組織架構和人員安排,以確保戰(zhàn)略能夠順利落地。

先看看云釘一體的戰(zhàn)略。

按照張建鋒當時的設想,阿里云為釘釘提供底層技術與平臺支持,釘釘則類似于一個新型操作系統(tǒng)的中臺。對于有數(shù)字化轉型需求的企業(yè)來說,阿里云提供的云服務像新時期的水電煤,是基礎的支撐,而釘釘則讓創(chuàng)新變得更加容易。

在張建鋒看來,阿里云和釘釘是相輔相成的,釘釘本質上是作為阿里云的獲客工具;但實際上,在“拉上”阿里云之前,釘釘在阿里巴巴內部相對獨立,這與它的創(chuàng)始人無招有很大關系。

不窮接手釘釘時,正處于阿里巴巴的多事之秋,并不容易;據了解,上任一年內,釘釘流失了20位P9級別的資深專家或高管,團隊動蕩不安。

盡管釘釘?shù)墓芾戆嘧右恢痹谡{整,但發(fā)展難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好在趕上了疫情,釘釘算是“因禍得?!薄R咔槠陂g,釘釘新增用戶和活躍用戶數(shù)量暴漲,下載量直接在短時間內擴容了10萬臺服務器,這相當于頭部大型企業(yè)一年的采購量。

作為繼任者,不窮在商業(yè)化上取得不少成績。比如:

推出了分級收費體系(專業(yè)版、專屬版、專有版),推動日活躍用戶(DAU)數(shù)量突破了1.99億。

但這種增長也帶來了問題。阿里巴巴財報顯示,由于疫情期間免費提供遠程辦公軟件,2020財年第四季度創(chuàng)新計劃和其他部分調整后,息稅前利潤虧損達到了30.63億元。

也就是說,用戶量、活躍度漲了,但免費政策反而虧了不少,這不僅是釘釘?shù)膯栴},也是阿里云的問題。

因為,云釘一體的啟動,雖然戰(zhàn)略本質是把釘釘當作阿里云的獲客工具,但運行過程中暴露出了目標沖突:釘釘這個產品需要擴大規(guī)模(DAU/MAU導向),而阿里云需要快速提升(ARPU導向),這種協(xié)同存在局限性。

所以,我們看到,“云釘一體”這種戰(zhàn)略適配在落地過程中已經發(fā)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而變化背后的原因,是云、釘戰(zhàn)略目標本身存在沖突。

因此,當競爭不斷加劇、營收壓力增長時,釘釘不得不往商業(yè)化方面布局。

那這種商業(yè)化布局,真能一帆風順的嗎?當然不。第二方面,市場競爭和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嚴重超出了預期。

具體超出什么預期呢?

先看飛書,2022年,飛書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達到了1億美元,相比2021年增長了2.7倍。反觀釘釘,2022年9月,不窮提到,現(xiàn)在企業(yè)用釘釘基本是免費,真正付費的用戶可能連1%都不到。

再看看市場環(huán)境,企業(yè)有了更多選擇。據《2021中國SaaS調查報告》數(shù)據顯示,我國辦公軟件付費率不足15%,而歐美則遠超70%。

這意味著什么呢?釘釘從免費變成收費,肯定有一部分用戶不樂意。在中國,想讓B端用戶養(yǎng)成付費習慣,本身就很難,這注定是一個漫長又艱難的過程。

就好比,你是個銷售,辛辛苦苦給客戶介紹半天,最后他可能連5000塊錢都不愿意掏??赊D頭,他卻能心甘情愿地去一家培訓公司花1萬塊錢,就為了聽別人講講課。

再看看軟件的更新迭代。2022年的釘釘,功能還主要停留在在線會議、考勤打卡、文檔協(xié)同等方面,這些能力不足以解決中小企業(yè)的問題。

畢竟細分到行業(yè),很多需求都是高度定制化的。那釘釘就面臨一個選擇問題:

如果變成一個定制開發(fā)的企業(yè),而不是一個高效解決客戶需求的SaaS系統(tǒng),就與它的創(chuàng)立初心就有些背道而馳了。

很明顯,這事兒太難了,既要擴大用戶規(guī)模,又要提高每個用戶帶來的收入,還得讓產品不斷進步,同時滿足各種定制化需求,根本沒法兼顧。

對守擂者不窮來說,有點像當年逍遙子守淘寶的處境。手里的活兒,就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樣:既要、又要、還要”,簡直像極了一個“渣男”。

在不窮好不容易穩(wěn)住局面、拿下增長業(yè)績時,他又趕上了AI這個大變局。當時情況,我覺得,用:AI一天,人間半年”來形容都不夸張,變化實在太快了。

2023年左右,ChatGPT火得一塌糊涂,大家都在追捧大模型,好像大模型要把所有軟件都“吃掉”一樣。那時,GPT還搞了個應用商店,說以后AI軟件都不需要智能體了,人人都能創(chuàng)建智能體,企業(yè)也得有自己的智能體。

這時,特別考驗“守江山”的人。

不窮之前主導搞的AI PaaS系統(tǒng)建設(比如RPA能力、SaaS集成中臺)要長期投入,但ChatGPT爆火之后,釘釘面臨一個戰(zhàn)略抉擇:要不要跟進智能體應用商店。

不窮想法是“先打地基再建高樓”,但這和行業(yè)里大家期待的快速落地形成了沖突。在產品戰(zhàn)略上,這就陷入了長期主義和短期突圍的平衡困境。

另外,釘釘經過8年發(fā)展,已經積累了2000多個功能模塊,這種“貨架式生態(tài)”和AI時代追求的“無界面交互”完全沖突。

雖然不窮取消了三級審批等臃腫功能,但歷史包袱太重,釘釘?shù)腁I改造還得兼容既有架構,沒法像Notion那種輕量化產品那樣徹底重構交互方式。用戶反饋顯示,30%的AI功能使用仍然需要原有的操作知識。

這你受得了嗎?

還有一點,2023年行業(yè)都在追求千億參數(shù)的大模型,但不窮發(fā)現(xiàn),中小企業(yè)更需要推理速度快的小模型。

這種認知雖然很有前瞻性,但也導致釘釘早期資源分散:既要維護通義千問大模型的對接,又要自研輕量化的推理引擎,技術路線搖擺不定,結果產品迭代速度比競品慢了6 – 9個月。

我知道那時候,釘釘內部的AI決策鏈條,還延續(xù)著傳統(tǒng)產品評審機制,一個AI助手上架要經過13個部門的合規(guī)審查,而同期微軟Teams已經實現(xiàn)了AI功能“小時級”灰度發(fā)布。

這種守成者特有的風險控制意識,在AI快速迭代的周期里反而成了束縛。

值得一提的是:釘釘積累的1900萬組織行為數(shù)據本應是AI訓練的優(yōu)勢,但守成思維下,要保護數(shù)據隱私,這反而不利于構建行業(yè)知識圖譜。

對比飛書來看就很明顯,他們在2024年推出“組織數(shù)字孿生”服務,而釘釘?shù)腁I記憶功能,直到2024年6月還局限于文檔摘要。

所以,這場 AI 沖擊,本質上是一次生產力工具范式的代際更替。

當智能體(Agent)開始替代功能(Function),守成者的精細化運營優(yōu)勢,可能瞬間歸零——正如不窮自己反思的:維護一款10年歷史的SaaS產品,難度堪比維護70年老樓”。

既然這樣,無招回歸會帶來新的轉機嗎?我也不確定。但至少,他要解決以下這些棘手問題:

一是,主航道的整合。

過去在不窮領導下,釘釘在AI領域已經做了不少探索,比如推出了“/”(魔法棒)、AI助理、Agent市場、Agent數(shù)字員工等功能。

這些功能各有各的好,交互體驗也都不錯。但從產品角度來看,功能確實有點堆疊,這是在產品進化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無招現(xiàn)在面臨的挑戰(zhàn),是怎么把功能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tǒng)一、高效的產品體系。這可不是單純考驗他對產品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他得洞察中小企業(yè)組織變革和協(xié)同方式的變化。

因為現(xiàn)在大家的協(xié)同方式變了,所用的產品結構肯定也得跟著變。

其二,尋找PMF(產品市場契合)問題。

這不是小事,美國著名投資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說過:當市場需求不夠強烈時,再好的團隊和產品也可能失敗;而當市場需求被充分滿足時,一切困難都會變得相對容易。

換句話說,如果無招不能精準地找到并滿足市場真正的需求,哪怕產品再出色、團隊再強大,也很難取得成功。

而這里面的關鍵,還是要回到“組織”這個核心問題上,中小企業(yè)、大企業(yè)到底要什么樣的軟件來解決項目管理、任務分配和協(xié)同辦公的問題?

無招即便能迅速理解AI帶來的變革,戰(zhàn)略眼光再高,但能否從外部視角清晰地看到釘釘目前的困境,并提出真正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案呢?這要進一步觀察。

還有,產品再定位的問題。

在我看來,釘釘過去一大強項是生態(tài)。然而,面對AI沖擊,生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從大模型的興起,到GPT推出應用商店,再到manus的出現(xiàn),用一個問題就能調動所有模型去完成工作流……

這些變化背后,本質上反映出用戶的一個核心需求:通過輸入一個問題,就能調動所有相關軟件來解決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無招要思考如何讓AI與釘釘現(xiàn)有的生態(tài)更好地融合,如何利用MCP(多模型協(xié)作)技術直接打通更多軟件,如何提升釘釘在AI時代的競爭力?

同時,還要想如何避開與飛書、企業(yè)微信、等產品的正面沖突。

也許這兩年,不窮半夜睡不著時,也想過這些問題;現(xiàn)在,他終于卸下了身上的包袱,一身輕松。但無招接過一切,真能帶來新招嗎?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王智遠】,微信公眾號:【王智遠】,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
专题
38797人已学习11篇文章
世间万物皆有套路,面试更是如此,多拿几个靠谱offer。
专题
1226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瑞幸咖啡和茅台的这次联名合作,无疑让联名营销这类营销方式又掀起了热度。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联名营销指南。
专题
15165人已学习11篇文章
SWOT分析法是互联网人最常用的分析模型之一,将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SWOT分析。
专题
14125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SaaS产品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定价。
专题
14623人已学习15篇文章
智能硬件产品经理需要做什么工作内容呢?与互联网产品经理有什么区别呢?本专题为刚入行的智能硬件产品经理分享了入门指南。
专题
12196人已学习19篇文章
机器人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国内做的公司不多。本专题的文章对整个机器人赛道进行完整的梳理,在输入输出的同时,体验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