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十大分析模型之一:漏斗模型
在數據分析領域,漏斗模型是理解和優(yōu)化業(yè)務流程的關鍵工具之一。本文從漏斗模型的定義、構建步驟到實際應用場景進行了系統(tǒng)講解,幫助大家深入理解這一模型如何揭示用戶流失和轉化的關鍵節(jié)點。
經常有同學問:“能否系統(tǒng)分享下,數據分析有哪些模型?特別是那種業(yè)務常用的”。實際上,業(yè)務常用的有10種模型。網上經常有些零零碎碎的分享,今天陳老師就從最常見的漏斗模型講起,系統(tǒng)分享下它的原理、操作技巧與用途。大家坐好扶穩(wěn),馬上發(fā)車。
一、什么是漏斗模型
漏斗模型,其實應該叫做“流程式業(yè)務分析模型”。它是基于業(yè)務流程數據,對業(yè)務進行分析診斷的工具。因為銷售端的業(yè)務,常常會出現“流程越長,用戶流失越多的情況”。
比如網上購物,看到一個喜歡的商品,點來點去還沒看到下單頁面,用戶就會流失。因此,隨著步驟的增加,每一步都有用戶流失,數據形同“漏斗”。因此有了漏斗模型的名字(如下圖)。
其實在供應端,也有類似的流程分析模型,只不過不是每一步減少用戶,而是每一步增加成本、增加產出時間。
比如典型的生產流程,每一步都有原材料,人工,生產費用疊加進去。比如售后流程,每一步,都需要用戶等待,消耗人工費用。這些業(yè)務流程的分析方式與銷售端類似,只不過從關注流失變成了關注成本增長,如果大家喜歡,叫他:“滾動模型”或者“花卷模型”,也行。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看數據模型要理解其本質,別死記硬背名字。
二、如何構建一個漏斗模型
構造漏斗模型分為三步。
第一步:清晰業(yè)務背景與業(yè)務目標
通俗地說,就是鎖定漏斗的頭和尾。比如一個線上的拉新推廣,流程的頭一般是廣告頁,可流程的尾巴呢?用戶注冊就可以了嗎?還是注冊以后消費1單?還是注冊以后統(tǒng)計一定時間內LTV?不同的流程首尾定義,決定了流程的長度和考核方式,因此需要先和業(yè)務部門、財務部門確定清楚,避免歧義。
第二步:采集流程數據,構造轉化漏斗
這一步,主要沿著流程,梳理有幾步操作,把每一步操作的過程、耗時、轉化到下一步的轉化率,記錄下來。這里有一些常見的俗稱,如下圖所示:
第三步:收集業(yè)務動作,了解影響漏斗因素
這一步非常重要,對于后邊解釋為啥用戶不轉化,觀察業(yè)務優(yōu)化流程的結果都有用。
用戶為啥不點我們的廣告頁呀,可能因為廣告素材不夠吸引,那啥樣的素材會吸引呢?這里就需要打標簽,素材賣點、風格等等。這些才是直接影響用戶轉化的因素。
打好標簽才好分析。類似的,推廣流程有多長,用戶注冊要填多少信息,引流商品是啥,打幾折,這些都可以打上標簽。用來時候分析:哪一個對勾引用戶效果大。
這一步經常被人遺忘,被遺忘的后果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法深入分析了。
有了這三步,就算構造出一個完整的漏斗,可以進行分析了。
三、如何使用漏斗模型
用途1:解釋業(yè)務過程,分析問題所在
這是漏斗分析法最直觀的用途,人們會看到,在用戶成交之前,哪個流程流失最多。在商品產出之前,哪個環(huán)節(jié)成本消耗最大??吹竭@些問題后,自然會思考:怎么改進。這是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用途。
用途2:優(yōu)化業(yè)務舉措,觀察改進效果
續(xù)上一步,發(fā)現了某個過程轉化很低以后,就可以著手改進它。比如發(fā)現推廣的廣告頁點擊都很少,那么可以考慮修改廣告頁配圖、文案,起碼先把人騙進來,再說后邊的轉化。
每次優(yōu)化轉化漏斗的時候,記得做記錄,看清楚本次優(yōu)化的是哪一步,優(yōu)化完以后整體效果是否改善+該步驟是否改善,從而判斷優(yōu)化舉措是否oK。(如下圖)
這一步注意,區(qū)分全局影響因素和局部影響因素,是分析的前提。比如上例中的轉化漏斗,品牌、商品、價格,這仨就是全局性影響。
如果是最新款華為Mate 70,只要有現貨,那么文案隨便寫,流程再長,用戶也會捏著鼻子堅持到最后來買,從而提高了整個流程的轉化率。如果只是廣告頁的一張海報,可能只能影響用戶點擊廣告頁這一步,這就是局部影響因素。區(qū)分開這兩者,有利于觀察業(yè)務做改進時,實際產生的效果。
用途3:對比多個漏斗,選擇最佳方案
如果有好幾個流程指向同一目標,那么人們肯定傾向于選擇:流量大且轉化效率高的。在多個漏斗進行對比分析的時候,也是優(yōu)先關注一頭一尾,即該漏斗的流量有多大,該漏斗的整個轉化率有多高。此時,可以結合矩陣分析法,對參與對的漏斗進行優(yōu)劣分析(如下圖)。
有兩個情況下,得分析更深入。
其一:不同漏斗,吸引的用戶不是同一類人。
比如同樣推一個商品,G類客戶和普通B端客戶來源不一樣,只有某個渠道能吸引到。此時即使該渠道轉化更差,也沒法說放棄。
其二:漏斗表現穩(wěn)定性,很重要。
人們天生更信任轉化穩(wěn)定的渠道,而不是一天突然流量很大,一天突然沒量的過山車渠道。
這就是漏斗模型三大用處,已經完整涵蓋了分析前中后部分,非常好用??捎型瑢W會問:為啥這玩意這么好用,我平時看不到呢???因為丫也有不足呀。
四、漏斗模型的不足之處
漏斗模型的最大不足,其實是:需要采集的數據過多。這也是為啥只有互聯網行業(yè)說漏斗模型說得很多,因為線上的行為數據,容易通過埋點來采集。線下的數據就難了,因此傳統(tǒng)行業(yè)很難構造出轉化漏斗。
比如典型的B2B銷售,也有明顯的轉化漏斗,但想讓銷售們老老實實回傳每一次客戶溝通信息,可太麻煩了,需要管理制度+CRM系統(tǒng)+數字化輔銷工具三件套配合。
比如典型的零售門店,理論上用戶也有門口→進店→動線→停留→成交的轉化過程,但是完全沒法記錄行走數據。比如電話銷售,拒絕率太高,導致轉化第一步就斷了一大半。這些都使得傳統(tǒng)行業(yè)很難使用漏斗模型。
不過也有其他模型可以配合,比如經典的RFM/RFA模型等。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的陳老師】,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