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體驗:一定要知道的138種客戶認知偏差
在客戶體驗的領域中,理解客戶的認知偏差對于設計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產(chǎn)品至關重要。這些偏差揭示了人類決策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影響著客戶的感知、行為和品牌互動。本文詳細介紹了138種客戶認知偏差,從信息過載到記憶管理,這些認知偏差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洞察客戶行為的窗口,也為提升客戶體驗提供了實用的策略。
大家好,我是國富-CxHub客戶體驗社區(qū)主理人。
我們在處理信息和做決策時,常常會受到系統(tǒng)性誤差或傾向的影響,當發(fā)生情感和認知偏差的時候,我們很有可能會做出非理性的“錯誤”決定。
這些偏差是附著于人類基因之上,在我們做出每一個決策的過程中,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思維。
作為客戶體驗的從業(yè)者,了解人類常見的認知偏差非常重要,這會幫助你清楚知道哪些效應正在且持續(xù)影響著客戶的決策過程、感知和行為,進而直接影響他們的體驗和品牌互動。
( ?? 全文超過1萬字,建議先收藏?。?/p>
?? 什么是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指我們在處理信息時,常常做出非理性決定和判斷的系統(tǒng)性誤差。
這些偏差可以看作是大腦中的“編程錯誤”,它們使我們依賴于一些簡化的信息處理規(guī)則(或稱拇指規(guī)則)來快速理解和應對復雜的情況。
??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損失厭惡,客戶失去100元帶來的不快往往比獲得100元的快樂更為強烈,意思是人們通常對損失的痛苦感受遠遠超過對獲得的愉悅感受。
了解和考慮各種認知偏差,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大腦在決策過程中如何運作,并減少誤判的發(fā)生。
圖源:網(wǎng)絡
認知偏差,我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維度:
?? 信息過載:我們在接收大量信息時,會選擇性地關注或忽略某些信息,從而影響判斷和決策。
?? 意義構(gòu)建:我們通過將接收信息與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填補未知部分,這可能導致我們對接收信息產(chǎn)生過度解讀或誤解。
???♂? 決策速度:面對新信息時,我們常依賴快速、直覺式的決策,這種速決方式雖然高效,但有時候“不經(jīng)大腦”的反應,可能會導致非理性判斷。
???? 記憶管理:由于我們無法記住所有細節(jié),認知偏差會影響我們選擇性記憶某些信息,導致我們會依賴有限的記憶做出決策,有時可能導致信息修改或失真。
為了方便日常工作中使用和對照,目前我已經(jīng)整理出來了 138 種認知偏差,也一起分享給大家。以下,Enjoy~
?? 信息過載
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大量信息,甚至讓人應接不暇。不過,這種信息過載的現(xiàn)象并非現(xiàn)代社會獨有,過去的人們同樣也面臨信息處理的挑戰(zhàn)。
為應對如此大量的信息,我們的大腦進化出了“過濾”機制,幫助我們快速抓住最重要的信息,減少無關細節(jié)的干擾。
然而,正因為我們依賴這種過濾機制,有時會在處理信息和做決定時產(chǎn)生偏差,從而出現(xiàn)誤判。
1.1 記憶優(yōu)先:注意力偏向重復的經(jīng)歷
如果你最近經(jīng)歷過某件事,那么在未來的情境中,你更可能會注意到類似的東西。
這種現(xiàn)象說明,我們的大腦更容易關注那些反復出現(xiàn)或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信息。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做出決策,但也可能讓我們忽視新的信息。
?? 考慮以下偏差:
1. 可用性啟發(fā)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
我們更容易根據(jù)最近發(fā)生的事情或記憶來做決定。比如,剛經(jīng)歷一場地震后,我們可能會更擔心地震的風險。
2. 注意偏差(Attentional Bias):
我們會下意識地更關注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比如,吸煙者更容易注意到身邊的其他吸煙者。
3. 虛幻的真相效應(Illusory Truth Effect):
當虛假信息反復出現(xiàn)時,我們可能會逐漸相信它是真實的。
4. 純粹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我們更容易喜歡那些我們經(jīng)??吹交蚴煜さ氖挛铮词顾鼈儽旧聿]有特別之處。
5. 情境效應(Context Effect):
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判斷會受到它呈現(xiàn)的環(huán)境或背景的影響。比如,食物在高檔餐廳里可能更讓人覺得美味。
6. 線索依賴性遺忘(Cue-Dependent Forgetting):
如果缺少特定的提示或線索,我們可能會想不起來某些信息,但合適的線索卻能幫助我們回憶起來。
7. 頻率錯覺 / Baader-Meinhof(Frequency Illusion / Baader-Meinhof Phenomenon):
當我們第一次注意到某件事物后,便會覺得它開始頻繁出現(xiàn)。比如,買了某款車后,似乎到處都能看到同款車。
8. 同理心差距(Empathy Gap):
當我們處于某種情緒或狀態(tài)時,難以理解他人在不同情緒或狀態(tài)下的感受。
1.2 新奇事物會帶來吸引力
我們的大腦更容易被奇特、有趣或視覺上吸引人的事物吸引。這些特別的信息會優(yōu)先進入我們的記憶。當某件事物看起來和日常不同,我們往往會更清晰地記住它。
?? 考慮以下偏差:
9. 奇異效應(Bizarreness Effect):
不尋常的事物更容易讓人記住,比如一個奇怪的事件會比平凡的經(jīng)歷更難忘。
10. 幽默效應(Humor Effect):
帶有幽默感的事物比嚴肅的內(nèi)容更容易留在記憶中。
11. 馮·雷斯托夫效應(Von Restorff Effect / Isolation Effect):
當某個事物在一組類似的項目中顯得特別突出時,我們會更容易記住它。
12. 圖片優(yōu)勢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與文字相比,圖片更容易被人記住。
13. 自我參照效應(Self-Reference Effect):
我們更容易記住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或事件。
14. 消極偏差(Negativity Bias):
負面的情緒或事件更能吸引我們的注意,我們通常會比積極的內(nèi)容更容易記住消極的經(jīng)歷。
1.3 變化會帶來注意力的集中
我們的大腦對任何變化都很敏感,特別是那些可能帶來威脅或好處的變化。無論是環(huán)境、行為,還是信息的改變,都會迅速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 考慮以下偏差:
15. 錨定效應(Anchoring Bias):
我們常會特別依賴最先收到的信息,用它來理解之后的內(nèi)容。例如,購物時看到的第一個價格會影響我們對后面價格的判斷。
16. 保守主義偏差(Conservatism Bias):
當有新的證據(jù)出現(xiàn)時,我們常會傾向于維持已有的觀點,而不愿輕易改變。
17. 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
事物在不同背景下的呈現(xiàn)會影響我們的感知。例如,紅色在白色背景上顯得更深,但在灰色背景上看起來會淺一些。
18. 區(qū)分偏差(Distinction Bias):
當我們比較兩個選項時,往往會放大它們的差異,但單獨看每個選項時,這些差異可能并不重要。
19.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信息的表達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判斷。例如,“80%無脂肪”聽起來比“含20%脂肪”更讓人覺得健康。
1.4 確認偏差:注意力集中于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
我們的大腦天生喜歡關注那些能證實我們已有想法的信息,而忽略與之矛盾的內(nèi)容。這種傾向讓我們更容易保持原有的觀點,避免因不同意見而產(chǎn)生的不適感。
?? 考慮以下偏差:
20. 確認偏差 / 持續(xù)影響效應(Confirmation Bias / 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
我們傾向于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忽略相反的證據(jù)。這使得我們在已有的信念上變得更加固執(zhí)。
21. 購買后合理化 / 選擇支持偏差(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 / Choice-Supportive Bias):
在做出選擇后,我們會夸大自己選擇的優(yōu)點,忽略其缺點,從而讓自己感覺選擇是正確的。
22. 選擇性感知(Selective Perception):
我們更容易注意到符合自己觀點的事物,忽視那些與自身信念不符的信息。
23. 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er-Expectancy Effect):
觀察者的期望會無意中影響被觀察者的行為,使得結(jié)果更符合預期。
24. 實驗者偏差 / 觀察者效應(Experimenter’s Bias / Observer Effect):
實驗者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影響實驗結(jié)果,使其更符合自己的預期。
25. 鴕鳥效應(Ostrich Effect):
我們傾向于忽視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負面信息,尤其是那些令人不安或批評的內(nèi)容。
26. 塞梅爾維斯反射(Semmelweis Reflex):
我們傾向于拒絕與現(xiàn)有信仰或習慣相沖突的新證據(jù),即便它可能是正確的。
1.5 其他人錯誤會更顯眼
我們通常更容易注意到別人的錯誤,而不太關注自己的問題。這種傾向讓我們更容易批評他人的行為,卻忽視了自己可能也有類似的偏差。
?? 考慮以下偏差:
27. 天真的犬儒主義(Na?ve Cynicism):
我們往往高估他人出于自私的動機,認為他們的行為多半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28. 樸素現(xiàn)實主義 / 偏差盲點(Na?ve Realism / Bias Blind Spot):
我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客觀合理的,而那些不同意我們的人則是因為被誤導或有偏差。
?? 意義構(gòu)建
當面對大量信息時,我們會盡量吸收其中的內(nèi)容,并用已有的知識或經(jīng)驗來填補信息中的空白,從而讓這些信息更有意義。這有助于我們快速理解復雜的內(nèi)容,但也容易導致誤判和偏差。
2.1 我們天生有尋找模式的傾向
我們的大腦天生喜歡找規(guī)律,即使幾乎沒有數(shù)據(jù),我們也會“看到”某種模式或聯(lián)系。這種傾向有時能幫我們快速理解事物,但也容易導致判斷錯誤。
?? 考慮以下偏差:
29. 聚類錯覺(Clustering Illusion):
我們會在隨機數(shù)據(jù)中看到不存在的模式或聚集現(xiàn)象,例如在隨機數(shù)字中發(fā)現(xiàn)“特別的”組合。
30. 對樣本大小不敏感(Insensitivity to Sample Size):
我們常忽略樣本大小對統(tǒng)計結(jié)果的影響,認為小樣本結(jié)果和大樣本一樣穩(wěn)定,實際上小樣本容易出現(xiàn)更大波動。
31. 忽略概率(Neglect of Probability):
我們?nèi)菀缀鲆暿录l(fā)生的低概率,例如因為車禍概率低而忽視系安全帶的重要性。
32. 軼事謬誤(Anecdotal Fallacy):
我們傾向于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做出判斷,而忽略更科學或統(tǒng)計的證據(jù)。
33. 有效性錯覺(Illusion of Validity):
我們會高估自己根據(jù)數(shù)據(jù)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誤以為數(shù)據(jù)總能帶來可靠結(jié)論。
34. 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
我們錯誤地認為過去的頻繁事件會導致未來發(fā)生的概率降低,比如在連續(xù)幾次“黑色”后認為“紅色”會出現(xiàn)。
35. 熱手謬誤(Hot Hand Fallacy):
我們相信一個人連續(xù)成功后,未來也會保持成功,例如認為某球員連進幾球后會繼續(xù)進球。
36. 虛幻相關(Illusory Correlation):
我們會看到兩個不相關的事情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錯誤地認為某種食物和好運有關。
37. 空想性幻想(Apophenia / Pareidolia):
我們在無意義的事物中看到特定的形狀或模式,比如在云朵中看到動物或臉。
38. 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
我們會將非人類事物賦予人類特征,比如覺得太陽在微笑。
2.2 我們會從刻板印象來填補信息空白
當我們只有部分信息時,常會用刻板印象或過去的經(jīng)驗來填補空白,給事物添加特定特性。這樣能讓我們更快理解信息,但也容易導致誤解和偏差。
?? 考慮以下偏差:
39. 群體歸因錯誤(Group Attribution Error):
我們常把一個人的特質(zhì)擴展到整個群體,認為某個群體的成員都具有類似的特點。
40. 刻板印象(Stereotyping):
對某個群體持有簡化和普遍化的看法,忽略每個人的個體差異。
41. 本質(zhì)主義(Essentialism):
認為某些事物必須具備特定的特性,才能算是它們“本質(zhì)”的體現(xiàn)。
42. 功能固定性(Functional Fixedness):
我們習慣于按物品的傳統(tǒng)用途來使用它,往往忽視了其他可能的用途。
43. 自我許可(Self-Licensing):
當我們覺得自己做了好事后,可能會允許自己做一些不當行為,認為不會有負面后果。
44. 公正世界假說(Just-World Hypothesis):
我們傾向于相信世界是公平的,覺得做好事會有好報,做壞事會受懲罰。
45. 權威偏差(Authority Bias):
我們更容易相信權威人士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可能有誤。
46. 自動化偏差(Automation Bias):
我們傾向于過度信任自動化系統(tǒng)的建議,哪怕人工建議可能更準確。
47.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我們傾向于跟隨大眾的行為和觀點,產(chǎn)生從眾心理。
48.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即使某種治療沒有實際效果,單憑相信它有效,也可能感到好轉(zhuǎn)。
2.3 我們會有對熟悉人或事的偏好
我們更容易信任和欣賞熟悉的人或事物,覺得它們更有價值或更好。這種偏好有時會讓我們忽視新的選擇或不同的可能性。
?? 考慮以下偏差:
48. 跨種族效應(Cross-Race Effect):
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與自己同種族的面孔,而難以分辨其他種族的面孔。
49. 群體內(nèi)偏愛(In-Group Favoritism):
我們傾向于更喜歡自己所屬群體的人,對外群體的人則可能持有偏差。
50. 光環(huán)效應(Halo Effect):
我們可能會因為一個人的某個優(yōu)點,錯誤地認為他在其他方面也同樣優(yōu)秀。
51. 啦啦隊長效應(Cheerleader Effect):
一個人在群體中看起來比單獨一人時更有吸引力。
52. 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
我們更傾向于記住積極的信息,而忽視消極的內(nèi)容。
53. 非此處發(fā)明(Not Invented Here Bias):
我們傾向于拒絕外部的想法或標準,更支持來自本地的解決方案。
54. 反應性貶值(Reactive Devaluation):
我們?nèi)菀椎凸纴碜詫α⒎交虿煌尘叭后w的建議或提議。
55. 良好行駛道路效應(Well-Traveled Road Effect):
我們會低估熟悉路線的時間,卻高估不熟悉路線的耗時。
2.4 我們會簡化概率和數(shù)字
我們的大腦處理數(shù)字和概率的能力有限,所以經(jīng)常會把它們簡化,以便更容易理解,但這也可能導致不準確的估計和判斷。
?? 考慮以下偏差:
56. 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我們會根據(jù)錢的來源或形式來對待它的價值,比如更容易花掉小額零錢而不愿用大面額鈔票。
57. 訴諸概率謬誤 / 墨菲定律(Appeal to Probability / Murphy’s Law):
我們常會錯誤地認為,如果某件事有可能發(fā)生,它就一定會發(fā)生。
58. 常態(tài)偏差(Normalcy Bias):
我們傾向于低估罕見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尤其是在災難或意外的情況下。
59. 零和偏差(Zero-Sum Bias):
我們認為一個事物的增長必然導致另一個事物的減少,比如誤認為他人的成功必然對自己不利。
60. 生存偏差(Survivorship Bias):
我們通常只關注成功的例子,忽略了失敗者,從而對成功的原因產(chǎn)生誤解。
61. 次可加性效應(Subadditivity Effect):
我們往往會低估整體的概率,卻高估其中的單個部分。
62. 面額效應(Denomination Effect):
人們更愿意花掉小額零錢,而不愿花等值的大面額鈔票。
2.5 我們會自以為懂得他人的小心思
我們常覺得自己能明白他人在想什么,或者誤以為他人知道和我們一樣多的信息。這種傾向可能導致誤解和溝通問題。
?? 考慮以下偏差:
63. 透明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我們常錯誤地認為他人能輕易看出我們的情緒和感受。
64. 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
當我們向別人傳達信息時,容易假設他們具備與我們相同的知識背景,導致溝通不清。
65. 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
我們會高估自己被他人關注的程度,覺得別人比實際更在意我們的一舉一動。
66. 外在激勵偏差(Extrinsic Incentive Bias):
我們傾向于認為他人主要受到外部因素(如金錢)的激勵,而非內(nèi)在動機(如興趣)。
67. 外部代理幻覺(Illusion of External Agency):
我們傾向于把好的結(jié)果歸因于外部力量或運氣,而非自身努力。
68. 不對稱洞察力的錯覺(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
我們常覺得自己比別人更了解他們,同時認為別人不如我們了解自己。
2.6 我們會來以現(xiàn)在的視角看待過去和未來
我們習慣用當前的心態(tài)去回顧過去,或者預測未來,這往往導致誤解過去的動機和感受,也讓我們對未來的預測不夠準確。
?? 考慮以下偏差:
69. 玫瑰色回顧(Rosy Retrospection):
我們傾向于認為過去比現(xiàn)在更美好,回憶時往往忽略了過去的困難。
70. 事后諸葛亮偏差(Hindsight Bias):
在事情發(fā)生后,我們?nèi)菀子X得自己早就“知道”會這樣,誤以為當時能預見結(jié)果。
71. 結(jié)果偏差(Outcome Bias):
我們根據(jù)最終結(jié)果來判斷決策的好壞,而忽視了做決定時的合理性。
72. 影響偏差 / 情感預測(Impact Bias / Affective Forecasting):
我們常會錯誤地預測事件對我們情緒的影響,比如高估失望或快樂的程度。
73. 樂觀偏差(Optimism Bias):
我們傾向于覺得負面事件不太可能發(fā)生在自己身上。
74. 計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
我們通常低估自己完成任務的時間,而外人反而會高估我們完成任務的時間。
75. 支持創(chuàng)新偏差(Pro-Innovation Bias):
我們往往忽視創(chuàng)新的潛在缺點,過于樂觀地認為創(chuàng)新一定是有益的。
76. 克制偏差(Restraint Bias):
我們常高估自己抵制誘惑的能力,低估上癮或陷入不良習慣的風險。
???♂? 決策速度
做決策時,我們通常會受到時間和信息不足的限制,但這并不會阻礙我們采取行動。隨著每獲得一條新信息,我們會迅速找到它的用處,并據(jù)此做出決策。
3.1 我們會因自信而行動
為了產(chǎn)生影響力,我們需要充滿信心并相信自己的行動很重要。這種自信推動我們前進,即使有時我們的信心可能超過實際能力。但如果缺乏自信,我們往往會猶豫,不敢行動。
?? 考慮以下偏差:
77. 過度自信效應(Overconfidence Effect):
我們通常認為自己做出的決策比實際更好,尤其是當我們對某件事很有信心時。這可能讓我們忽視風險或誤判。
78. 社會期望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與他人交流時,我們傾向于給出讓對方愉悅的回答,而不總是真實的想法。這種偏差在面試和社交場合尤為常見。
79. 第三人稱效應(Third-Person Effect):
我們往往高估大眾傳播對他人的影響,同時低估它對自己的影響,覺得廣告更易影響他人,而我們自己不會受影響。
80. 虛假共識效應(False Consensus Effect):
我們常認為自己的行為和選擇是普遍的,并以為大多數(shù)人也會做出類似的選擇。
81. 難易效應(Hard-Easy Effect):
我們傾向于低估困難任務的難度,認為會比實際更容易完成,而對簡單任務則常常高估難度。
82. 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不具備某項技能的人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則常低估自己。
83. 以自我為中心的偏差(Egocentric Bias):
我們常高估自己觀點的價值,覺得自己的意見比他人的更重要或更有用。
84. 樂觀偏差(Optimism Bias):
我們傾向于覺得負面事件不太可能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比如意外事故或健康問題。
85. 巴納姆效應 / 福勒效應(Barnum Effect / Forer Effect):
當某個文本使用模糊而廣泛的描述時,我們往往認為它是針對自己的個性化評價,比如占星術或心理測試。
86. 自私偏差(Self-Serving Bias):
為了保持自尊,我們傾向于將成功歸因于自身能力,而將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
87. 控制幻覺(Illusion of Control):
我們錯誤地認為對某些事件有更大的控制力,即使這些事件實際上是隨機的或不可控的。
88. 虛幻的優(yōu)越感(Illusory Superiority):
我們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品質(zhì),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優(yōu)秀。
89. 特質(zhì)歸因偏差(Trait Ascription Bias):
我們覺得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較難預測,而他人的行為則較為可預測。
90. 努力的理由(Effort Justification):
我們對結(jié)果的重視程度常取決于付出的努力,往往會高估那些我們付出大量精力的事物。
91. 風險補償(Risk Compensation):
當感到環(huán)境風險高時,我們會更謹慎;而當感覺安全時,往往會放松警惕,增加冒險行為。
3.2 我們會傾向于解決眼前的任務
我們更喜歡關注那些可以立即完成的已知任務,而容易忽略未來的潛在利益或風險。這種傾向讓我們保持專注,但可能影響長遠規(guī)劃。
?? 考慮以下偏差:
92. 雙曲線折扣 / 即時滿足(Hyperbolic Discounting / Present Bias):
我們更傾向于選擇眼前的小獎勵,而非等待未來的更大回報。這種偏差可能讓我們難以進行長期規(guī)劃和推遲滿足。
93. 追求新奇(Novelty Seeking):
我們?nèi)菀椎凸垃F(xiàn)狀,認為新事物總是更好,盡管新事物可能帶來風險或未知的后果。
94. 可識別的受害者效應(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當面臨具體的個體受害者時,我們往往更愿意提供幫助,而面對一大群需要幫助的人時則較少產(chǎn)生共鳴。
3.3 如果投入越多,我們越不想放棄
當我們已經(jīng)投入了時間和精力,就更傾向于堅持完成任務,即使有很多理由讓我們放棄。
?? 考慮以下偏差:
95. 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
我們更容易記住未完成的任務,而非已完成的。這解釋了為什么未完成的工作會持續(xù)占據(jù)我們的思維。
96. 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我們常因為已投入的資源而堅持繼續(xù),盡管這些成本無法挽回。理性的決策應基于未來收益,而非過去的投入。
97. 非理性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即便結(jié)果不理想,我們?nèi)詴^續(xù)投入資源,試圖證明先前決策的正確性。
98. 世代效應(Generation Effect):
我們更容易記住自己參與創(chuàng)造或解決的內(nèi)容,而不是被動接收到的信息。
99. 損失厭惡 / 處置效應(Loss Aversion / Disposition Effect):
我們對失去已有物品的害怕遠大于獲得新物品的喜悅,這也是人們在投資時不愿賣出虧損資產(chǎn)的原因。
100. 宜家效應(IKEA Effect):
我們傾向于過度重視自己親手參與制作的物品,比如,自己組裝的家具會覺得比成品更有價值。
101. 零風險偏差(Zero-Risk Bias):
我們更喜歡消除小部分風險的方案,而忽略了整體減少更大風險的可能性。
102. 處理難度效應(Desirable Difficulty Effect):
當理解信息的過程較困難時,我們反而記得更牢固,說明認知挑戰(zhàn)有助于長久記憶。
103.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我們往往對已擁有的物品賦予更高價值,不愿輕易放棄,即便最初獲得時沒有這種重視。
104. 適得其反效應(Backfire Effect):
當我們遇到反對自己觀點的信息時,反而更堅定地維護原有立場,而不是改變看法。
3.4 我們會選擇可逆的決策來降低風險
我們更傾向于做出能維持現(xiàn)狀或降低風險的決策,以避免犯錯和承受社交壓力,確保在群體中保持地位。
?? 考慮以下偏差:
105. 逆反心理(Reactance):
當我們感到被他人或規(guī)則限制時,往往會采取相反的行為作為抵抗。例如,被禁止做某事時,我們反而更想去做。
106. 誘餌效應(Decoy Effect):
當加入一個不太吸引人的選項時,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另兩個較為相近的選項中的一個。這種效應常被用于營銷策略中。
107. 社會比較效應(Social Comparison Bias):
我們往往不喜歡那些在某些方面比我們更出色的人,特別是在有競爭關系的環(huán)境中。
3.5 我們會優(yōu)先選擇簡單且信息清晰的選項
在做決策時,我們更傾向于選擇信息豐富但易于理解的簡單選項,而避免耗時且復雜的選擇。
?? 考慮以下偏差:
108. 少即是好效果(Less-Is-Better Effect):
當比較不同類別的物品時,數(shù)量少的物品反而可能被認為更有價值。例如,在比較一條15元的圍巾和一件375元的外套時,我們可能覺得圍巾更劃算。
109. 合取謬誤(Conjunction Fallacy):
我們錯誤地認為一個包含特定條件的事件更可能發(fā)生,盡管從統(tǒng)計上講,多個條件組合的概率更低。
110. 瑣碎法則(Parkinson’s Law of Triviality):
在復雜決策中,我們常專注于不重要的細節(jié),而忽視核心問題。比如,團隊可能花很多時間討論咖啡機預算,卻忽略更重要的運營問題。
111. 押韻效應(Rhyme-as-Reason Effect):
我們更容易相信押韻的語句,覺得它們更有道理。例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這樣的話更容易被接受。
112. 信念偏差(Belief Bias):
我們更容易接受符合已有信念的論點,即便它們邏輯上不夠嚴謹。
113. 信息偏差(Information Bias):
我們認為獲取更多信息會帶來更好的決策,但有時過多的信息反而讓決策變得困難或混亂。
114. 模糊性偏差(Ambiguity Bias):
我們傾向于選擇成功概率已知的選項,避免選擇概率未知的選項,即使未知選項可能帶來更高收益。
???? 記憶管理
當面對大量信息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篩選并存儲對未來可能有用的信息。
由于記憶容量有限,我們的記憶機制具有選擇性,會對一些事件進行重構(gòu)或重新解讀,以便更好地適應當前需求。
4.1 我們其實會修改記憶
記憶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外部信息和主觀經(jīng)驗發(fā)生變化。我們可能會忘記細節(jié),或者混淆事實,甚至無意中添加不存在的內(nèi)容。
?? 考慮以下偏差:
115. 記憶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Memory):
我們可能會錯誤地記得某件事的來源或細節(jié),比如把別人的故事誤認為是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
116. 來源混亂(Source Confusion):
當聽到他人對同一事件的描述時,記憶可能會混淆。例如,你可能會認為某個記憶來自親身經(jīng)歷,但其實是從電影或他人敘述中獲得的。
117. 隱記憶(Cryptomnesia):
我們無意中把看到或聽到的內(nèi)容當作自己原創(chuàng)的創(chuàng)意。例如,看到某個創(chuàng)意后,后來無意識地認為它是自己的靈感。
118. 錯誤記憶(False Memory):
我們可能堅信自己經(jīng)歷了某些事情,盡管這些事情從未發(fā)生過。這種現(xiàn)象可能受到誤導性信息或他人描述的影響。
119. 建議性(Suggestibility):
我們對外界的暗示非常敏感,容易受到他人意見的影響。如果別人經(jīng)常提到某件事,我們可能會逐漸相信并記住它。
120. 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
在學習或記憶時,留出足夠的時間間隔有助于信息進入長期記憶。這也是為什么逐步復習比短時間集中學習效果更好。
4.2 我們會模糊細節(jié),來增加它的普遍性
當面對復雜或負面的記憶時,我們常會模糊化細節(jié),使其更泛化。然而,這種方式可能讓我們忽視其中的一些關鍵細節(jié)。
?? 考慮以下偏差:
121. 褪色影響偏差(Fading Affect Bias):
負面情緒的記憶比正面情緒的記憶更容易淡化。隨著時間推移,痛苦或不愉快的回憶會逐漸模糊,而愉快的回憶則更易保留。
122. 消極偏差(Negativity Bias):
我們更傾向于關注消極的情緒和事件,使這些記憶在我們的意識中顯得更加突出。
123. 刻板印象偏差(Stereotype Bias):
我們會根據(jù)他人所屬的群體對其預判,這種刻板印象影響了我們記憶的選擇性提取。例如,基于種族、性別或年齡的固有觀念可能讓我們忽視個體差異。
4.3 我們?yōu)榱撕喕录?,選擇只保留關鍵元素
由于無法處理所有細節(jié),我們的大腦會傾向于簡化事件,只記住最重要的部分。這種方法幫助我們快速獲取信息,但也可能導致細節(jié)的丟失。
?? 考慮以下偏差:
124. 串行位置效應(Serial Position Effect):
我們更容易記住列表中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項目,而中間的內(nèi)容最難記住。這表明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會優(yōu)先保留首尾部分。
125. 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
我們傾向于更好地記住最近發(fā)生的事情,尤其在面對大量信息時,這種傾向更為明顯。
126. 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
我們對最先接觸的信息印象最深,這會影響我們對后續(xù)信息的理解和記憶。
127. 記憶抑制(Memory Suppression):
大腦會主動過濾和抑制不相關或無用的信息,使我們能夠更專注于重要的事物。
128. 模態(tài)效應(Modality Effect):
信息的呈現(xiàn)方式會影響記憶程度。一般來說,視覺信息比文字或聽覺信息更容易被記住。
129. 持續(xù)時間忽視(Duration Neglect):
我們對痛苦或不愉快經(jīng)歷的記憶,主要取決于高峰時刻和結(jié)束時的感受,而非經(jīng)歷的持續(xù)時間。
130. 串行回憶效應(Serial Recall Effect):
我們更擅長按順序回憶事物或事件,而不是隨機提取信息。
131. 錯誤信息效應(Misinformation Effect):
在事件發(fā)生后獲取的新信息,可能會改變我們對事件的記憶。例如,聽到別人的描述后,可能會修改自己對事件的回憶。
132. 峰終定律(Peak-End Rule):
我們對一段經(jīng)歷的記憶,主要由最強烈的部分(峰值)和結(jié)束部分決定,而不是整個過程的平均體驗。
4.4 我們會根據(jù)體驗方式來存儲記憶
我們?nèi)绾蝺Υ嬗洃?,取決于當時的情境和信息的呈現(xiàn)方式,以及我們以后是否容易提取這些信息。這種存儲方式影響了信息的價值和記憶的持久性。
?? 考慮以下偏差:
133. 處理水平效應(Levels of Processing Effect):
當我們對某件事進行深入分析時,會更牢固地記住它。比如,對信息進行批判性思考或關聯(lián)已有知識,通常能增強記憶效果。
134. 心不在焉(Absent-Mindedness):
當注意力不集中時,我們更容易忘記事情。這通常是由于缺乏專注、只專注于某一件事而忽略其他事物,或受到外部干擾。
135. 測試效果(Testing Effect):
頻繁回憶或復習能加速信息進入長期記憶。進行自我測試或檢驗記憶是提升記憶保持的有效方式。
136. 下一個效應(Next-in-Line Effect):
在即將進行表演或展示時,我們常難以記住之前或之后發(fā)生的事情,因為注意力集中在即將完成的任務上。
137. 谷歌效應(Google Effect):
因為信息易于查找,我們更傾向于忘記這些信息。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社會很常見,人們更依賴網(wǎng)絡檢索而非記憶。
138. 舌尖現(xiàn)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
有時我們知道某個詞或短語,但一時無法說出來。這表明我們部分存儲了信息,但在特定時刻難以檢索。
?? 日常應該如何進行練習?
作為客戶體驗的從業(yè)者,你可以利用這些心理學原理來增強客戶與產(chǎn)品或服務的互動,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花時間閱讀和學習不同的認知偏差,特別是那些與客戶體驗相關的偏差。常見的偏差如損失厭惡、錨定效應、確認偏差等。閱讀相關書籍、文章或研究案例,確保你能夠理解每種偏差是如何影響客戶決策的。
每月選擇3個偏差進行專注練習。比如:
損失厭惡:在營銷活動中,強調(diào)“限時優(yōu)惠”或“即將售罄”來刺激客戶快速決策,利用人們對損失的厭惡心理促使他們采取行動。
錨定效應:通過在價格展示中,首先展示較高價格,然后展示打折后的優(yōu)惠價格,使客戶認為當前價格更具吸引力。
社會證明:在網(wǎng)站或應用中展示“有多少人正在瀏覽”或“最近購買人數(shù)”,增強潛在客戶對產(chǎn)品的信任,激發(fā)他們參與。
針對每個認知偏差,設計具體的應用場景。例如,針對“損失厭惡”,可以設計一個限時優(yōu)惠方案,追蹤客戶的反應和行為轉(zhuǎn)變。確保計劃具有可操作性,并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實施。
在日常工作中,持續(xù)觀察客戶的行為模式,并記錄每個認知偏差的應用效果。定期評估這些偏差的實際影響,確定哪些對客戶體驗的改善最為顯著。
基于客戶的行為數(shù)據(jù)和反饋,優(yōu)化應用策略,確保在不同情境下,認知偏差能夠最大化地提升客戶體驗。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作者【龍國富】,微信公眾號:【龍國富】,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哇,這書太實用了,幫我們理解客戶心理,學習營銷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