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店,下場砸盤
微信小店的推出,被視為微信電商夢的再次點燃,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微信電商業(yè)務分為私域和以視頻號為主的公域兩大模塊。微信小店的升級,釋放了生態(tài)內(nèi)全域流量,為商家提供了更多機會。
深夜公告:小店來了!
微信的電商夢,再次點燃。
“微信電商”這個詞,在最近一段時間被頻繁提及,這個名字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微信電商業(yè)務,整體分為兩個模塊,一是各個商家的私域,二是視頻號為主的公域。
小店到來,微信開始釋放生態(tài)內(nèi)全域流量。
一、微信小店,打通命門
小店,這次也許打通了任督二脈。
剛剛發(fā)布的公告,釋放了重要信號:
“小店將進一步簡化商家入駐流程,升級品牌認證和店鋪命名體系,降低入駐門檻及保證金。并支持店鋪及商品信息在公眾號(訂閱號、服務號)、視頻號(直播、短視頻)、小程序、搜一搜等多個微信場景內(nèi)流轉,助力商家更好地滿足用戶消費需求?!?/p>
首先,我們看看微信電商的基本盤是什么?
1、用戶端,是電商新人。
邏輯上是用微信的所有人,實際上切入的是更干凈、沒有被沾染過的的電商新人 40-60 歲的中老年人群(微信支付當年的邏輯);
2、商家端,基本盤是小微商家。
也許是社區(qū)里一個賣海鮮的店主,這種量級的。
當然,還有產(chǎn)業(yè)帶上的白牌商家,以性價比為核心賣點的產(chǎn)品商家、源頭工廠、農(nóng)產(chǎn)品種植戶。
跟淘寶、拼多多、抖音一樣,大品牌總是后知后覺,他們會在生態(tài)成熟后,重金入局,攜帶品牌勢能,收割達人與用戶。
中老年電商新人、小微商家,意味著在必須非常低門檻才行的通,不然這個業(yè)務就做不起來。
沒有流量的增長,商家進入小店的動力嚴重不足。
小店想成為商家的首選,必須有更大誠意,也就是釋放全域流量。
所以這個公告顯得極為重要,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朋友圈、搜一搜往小店導流。
小店的商家,全域搞流量,發(fā)展的空間更大:
1、左手私域,社群,私信、朋友圈無卡點激活;
2、右手公域,視頻號短視頻獲客、直播獲客變現(xiàn)、還有搜一搜這些公域搜索流量加持。
換句話說,但凡能有新的流量給商家,3-5%的平臺扣點,真的不是問題。
回到張小龍的底層思考:“商品及信息”,商品在微信全域內(nèi)流通。
替換掉小程序,小店成為微信各個流量節(jié)點集中的收割工具。
微信生態(tài)內(nèi)信息流與商品流,在小店形成閉環(huán)。
二、小店,殺死小程序電商
如果,小店是更好的體系,那它砸誰的盤?
1、純私域的小程序商城。
純私域成為死局,有贊、微盟這類純私域的工具,陷入到尷尬的境地。
從七八年前開始,“私域”這個概念一樣,微信悄悄點火,大家開始扇風,然后星火燎原。
實際上,大量商家從各個平臺把用戶導入到微信,精選運營,已經(jīng)把老粉反復的榨,已經(jīng)榨不出油水了。
商家缺的不是流量變現(xiàn),而是新流量獲得能力。
在這一點,小店無可爭議地取代這些純私域工具。
2、小程序私域電商平臺。
從用戶的角度看,一個是官方平臺,另一個是三方的平臺。
你會更信任誰?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三方小程序電商的幾個命門:
一是,用戶體驗差,商家沒有監(jiān)管。
售后政策遠遠低于公域水平,“自己揪著頭發(fā)把自己領起來”,出了問題基本靠“自覺”解決,不可能有好的用戶體驗。
二是,巨大的違規(guī)違法風險。
所有私域電商都會涉及到的裂變與觸達,微信不管理的后果是:涉?zhèn)?、非吸、售假、暴雷?/p>
三是,商家把賺錢,微信不賺錢。微信只有每年認證費,跟商家的利潤比,蚊子腿都不到。
所以,小店砸盤,
首先就是砸小程序私域電商平臺。
快團團、群接龍、團買買、群團團……這種“外鏈三方”,我知道的大概幾萬個這樣的小程序分銷商城、H5商城。
理論上,小店體系成熟后,微信隨時可以像抖音2020年切外鏈一樣,按需逐步升級管控。
小店對于純私域、或者在三方賣貨的商家而言,增加3-5%技術服務費,完全在其承受范圍內(nèi)。
相比其他的工具平臺,也許綜合成本會更低一些。
所以,商家的遷移速度,可能比想象得快。
有了自己的正規(guī)平臺,對于微商、假貨、黑五類擦邊的商家,微信一定會整頓打擊。
所以,不管是品牌私域、還是在各類三方電商平臺的商家而言,小店都是更好的選擇。
小程序電商,完成使命,退出歷史舞臺。
那些已經(jīng)做大的私域平臺,盡快做自己的app,把商家遷移出去,也許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三、微信小店的隱憂
“如果騰訊有電商基因,就不會出現(xiàn)小程序這個物種”
在我上一篇文章的評論區(qū),有這么一條留言,頗有味道。
這要從騰訊的文化基因說起。
張小龍的“產(chǎn)品至上主義”,實際上就是騰訊典型的代表。
作為中國最成功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張小龍試圖盡可能在產(chǎn)品功能和設計層面解決問題。
微信團隊,甚至說整個騰訊,都浸泡在產(chǎn)品解決一切問題的邏輯上面。
強產(chǎn)品、弱運營,甚至說無運營。
然后,普通人幾乎找不到微信的客服,幾乎聯(lián)系不到官方的人。
產(chǎn)品自己說話,出了問題,通過產(chǎn)品去治理或者升級。
視頻號電商團隊,最近整個業(yè)務線全大調(diào)整,讓微信電商回到公眾號時代。
但是沒有小二、找不到運營的電商平臺,真的能做好么?
我沒有發(fā)現(xiàn)先例。
在邏輯推演中,我們會形成這樣的結論:
1、微信走自己的路,并不會像抖音極致的商業(yè)化。
不要用“做大做強,收割流量”的思維去分析微信電商,也許用“細水長流,自由生長”這八個字更加貼切。
2、微信的基本盤太大,不要試圖用單點突破、垂直做深,這種商業(yè)邏輯去看待微信電商。
因為在這種思維下,無法耦合微信廣而大、泛而普的大盤子。
微信生態(tài)要容納下的東西太多了,任何一種局限都吃不透微信的流量,滿足不了微信電商的需求。
在商品流、物流、信息流無限通暢,用戶隨意遷移的大環(huán)境下,流量成為唯一決定性因素。
盡管諸多問題與不確定,隨著小店的完善,也許,微信電商會彎道超車,成為新的電商一極。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作者【大魚知道】,微信公眾號:【大魚知道】,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如果商家待遇和交易邏輯安排的恰當?shù)脑?,私域流量說不定能有規(guī)模的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