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收銀系統(tǒng)如何做防盜設計?

Zeta
0 評論 2712 瀏覽 2 收藏 5 分鐘
🔗 B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售前演示、方案定制、合同签订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活动策划、内容运营、用户激励等

有效的防盜設計可以給企業(yè)財產(chǎn)加上一道“安全網(wǎng)”,那么,如果想給自助收銀系統(tǒng)做相應的防盜設計,可以從哪些角度切入?這篇文章里,作者梳理了相應的思路,一起來看看吧。

一、背景

誰是盜賊?

客戶、收銀員、公司運營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其中的一員,可是忽略過一個購物袋,可能是同樣的商品只掃了一次,也有沒有注意到的角落里沒有掃到的口香糖。

二、解決方案

1. 司法解決途徑

收銀漏單金額一般不大于1000,采取司法途徑主要時人為多次的情況,遵循“二年內(nèi)盜竊三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多次盜竊’?!?/p>

2. 人工方案

  • 人員盯崗:一般存在多臺自主收銀機的情況,派專人定稿;
  • 人工收銀臺的收銀員盯崗;
  • 監(jiān)控設備的定時抽查。

3. 硬件方案

  • 重量核對臺,自助收銀機自帶稱重臺,核對掃碼臺的商品重量和實際掃入的商品重量一致,允許一定程度的誤差;這種情況需要對商品規(guī)格有標準化的管理,在商品建檔后,入庫、盤點時及時更新商品屬性;
  • RFID電子標簽技術,價簽標簽里植入RFID電子標簽,就是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通過無線射頻方式進行非接觸雙向數(shù)據(jù)通信,這種主要用于高價值的商品,成本比較高,一般適用與服裝等高價值的自助收銀臺;
  • 強制人臉會員登錄,通過調(diào)用微信、支付寶等通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完成人臉識別登錄會員,本技術主要時從從主觀能動性上避免盜竊行為,提高用戶警惕。

4. 輔助方案

視頻自動預警,目前監(jiān)控攝像頭可以通過識別異常的行為判定是否講異常上報至人為核實,本技術目前主要使用在廚房識別老鼠的場景,相信不久的將來也能看到識別購物掃碼次數(shù)的場景落地。

5. 軟件方案

簡化購買流程,避免非會員購買的冗余流程,多給用戶做單選題,少做多選題。

常見流程:

選擇登錄會員-掃碼商品-選擇最優(yōu)優(yōu)惠券-核對優(yōu)惠-點擊支付-選擇付款方式-付款完成-打印小票。

最極簡流程:

人臉會員-掃碼商品-自動計算優(yōu)惠-人臉支付-付款完成-自動推送小票至手機。

優(yōu)化方向:會員登錄更換為人臉登錄,付款方式更換為人臉付款,減少付款方式使用聚合識別二維碼,打印小票更換為企業(yè)的電子訂單或者微信的電子小票。

  • 友好化的提示:溫馨提示:“您處在監(jiān)控中”在購買全程可見,軟件的劉海浮窗區(qū)、硬件的左右廣告位;
  • 異常監(jiān)控報表,針對收銀異常的訂單,如長時間掛單、異常取消,收銀時長過長過短等常見的異常問題行程異常監(jiān)控的報表,
  • 訂單查詢,針對訂單的支付時間,自動截取前后的訂單對應收銀臺的監(jiān)控視頻截??;方便店長、運營人員監(jiān)控。

三、總結

  • 事前預防:硬件方面重量收銀臺、RFID、人臉識別等技術做好自助收銀臺的設計,軟件方面簡化購物流程。
  • 事中監(jiān)控:在購買過程中,軟件系統(tǒng)監(jiān)控中的提示,硬件設備的的攝像頭和提示語,人員的監(jiān)視結合監(jiān)控。
  • 事后核查:監(jiān)控異常場景及時報警、取消、掛單異常的訂單及時核對,人工干預要及時。

本文由 @Zeta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
专题
1235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发票是财务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那发票系统该如何设计呢?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发票系统设计指南。
专题
124386人已学习33篇文章
小程序时代,产品经理和运营人员该如何拥抱这种变化?
专题
16884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图标是用户页面不可缺少的元素,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图标设计指南。
专题
1289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私域流量”概念火爆的背后,既有企业焦虑,也有赛道风口。而巧的是,在线教育同样面临增长获客难的问题。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在线教育行业如何做私域运营。
专题
1446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与C端调研不一样的是,虽然方法论可能相同,但实际操作的时候,B端和G端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B端和G端的客户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