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中的藝術表達 | 從設計與藝術的差異中尋找平衡
產品設計者往往需要在設計和藝術之間尋找到平衡點,并厘清二者之間的目的與關系,從而輔助產品設計的進行。這篇文章里,作者嘗試從多個維度,來解讀藝術和設計之間的關系與界限,一起來看看吧。
產品設計和藝術貫穿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人們經(jīng)常為如何設計而夸夸其談,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很少有人會對藝術娓娓道來,因為這兩者之間有一道鴻溝,它們似乎并不在一個頻道里。在追求好的設計和藝術情懷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明確設計的方向。
說來還挺慚愧,懶到我這種程度著實少見吧!斷更這么久,這次居然是為了我的新書《設計應變:產品體驗設計實戰(zhàn)錄》出版而重新起更,設計和藝術之間平衡是本書的第一篇節(jié)選內容,也是設計師首要認識清楚的問題,在此想跟大家探討學習一下。
一、設計和藝術的不同總結
日本的設計大師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這樣表述設計和藝術的不同:“藝術說到底是個人意愿對社會的一種表達,其起源帶有非常個人化的性質。所以只有藝術家自己才知道其作品的來源。這種玄虛性使得藝術“很酷”。
而設計,則基本上不是一種自我表達,它源于社會。設計的實質在于發(fā)現(xiàn)一個很多人都遇到的問題然后試著去解決的過程。由于問題的根源在社會內部,除了能從設計師的視角看問題外,每個人都能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案和過程。設計就是感染,因為其過程所創(chuàng)造的啟發(fā),是基于人類在普遍價值和精神上的共鳴。”
大師們在言語之間道出了藝術和設計在本質層面的差異,但在生活中,我們會見到很多在設計上追求匠心營造的產品,在設計上追求極致,打造出超凡脫俗的作品,儼然已經(jīng)可以當成藝術品來對待了。比如下圖中的兩款CD機,我想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右側。這不就是在藝術和設計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才得以呈現(xiàn)出這么好的作品。
但人們對設計的審美卻具有普適性,美的東西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而美又跟藝術和設計關聯(lián)緊密,所以設計師更要權衡這兩者界限。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維度來區(qū)分兩者,從而幫助設計師更好地理解。
- 創(chuàng)作目的不同
- 互為前后關系
- 折射影響不同
二、創(chuàng)作目的不同
藝術創(chuàng)作偏向于表達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精神世界,跟創(chuàng)作者的處境和情緒波動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創(chuàng)作目的比較自由,沒有具象的目標。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蔫蟾?,留下一幅幅藝術精品,創(chuàng)作《星月夜》的時候就是梵高與高更爭吵之后,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后,被送入圣雷米瘋人院那段時間的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星月夜》中呈現(xiàn)兩種線條風格,一是彎曲的長線,二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xiàn)出眩目的奇幻景象。這顯然已經(jīng)脫離現(xiàn)實,純?yōu)殍蟾咦约旱南胂蟆?/p>
房龍在《西方美術簡史》一書中,這樣評價這幅作品,一個個呈旋渦流動的星辰,敏感而不穩(wěn)定。幾近騷動的線條,耀眼的紅色在激情的指揮下恣意舞動,就連生長于大地的扁柏也在盡力掙脫地心引力,直刺向急流涌動的藍天,這簡直是一片激情的汪洋。梵高的激情遠比高更來的激烈與外向,在梵高的繪畫中,所有的色彩與形象都必須服從他不羈的激情表達。
可見梵高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時的內心世界有多少想要表達。而設計的目的就比較純粹,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解決人們生活方式的行為,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牙簽、筷子、螺絲釘,大到摩天大樓、航空母艦、火箭發(fā)射等等。只有解決人們的需求,才能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
比如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智能手機的發(fā)展,設計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通話的需求,就出現(xiàn)了跟磚頭一樣的功能機下圖1中的摩托羅拉手機;人們使用功能和便捷性的需求增加,出現(xiàn)了圖3中A6188的智能手機,堪稱智能手機的鼻祖;隨著技術的革新,人們對手機需求的轉變,設計目的在拍照、社交、工作等方面都要考慮到,發(fā)展到當下的5G手機,下圖6中是華為2020年剛發(fā)布的Mate 40超感知雙曲面萊卡影像的智能手機。
通過上述對比,設計和藝術在創(chuàng)作目的上的差異顯而易見。
三、互為前后關系
藝術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感知、意識、思維、操作、表達等活動的過程,或是通過感受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這個過程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行為,藝術的好壞關乎到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品位。
而設計是把一種設想通過合理的規(guī)劃、周密的計劃、通過各種形式傳達出來,設計便是在有計劃地創(chuàng)造,這即使沒有優(yōu)秀藝術家的先天藝術細胞,具備一定的設計技能和實踐經(jīng)驗也可以做出很好的設計。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藝術是設計的基礎和前提,設計是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
比如下圖是著名設計師菲利普·斯達克(Philippe starck) 在1990年設計的,至今已經(jīng)熱銷了30多年的蜘蛛榨汁機,也有人說它更像是一個古怪的外星人,單純是喜歡酷炫的外觀,消費者甚至可以跳過實際的使用功能,純粹為了設計而去買單,這就是設計藝術的情懷所在。設計師在設計蜘蛛榨汁機的時候,純粹是想做出一個酷炫的藝術作品,應該從沒想過這款榨汁機如此的暢銷,所以說獨特的藝術是他設計的前提。
而下圖為著名雕塑家布爾喬亞89歲時(1999年)完成的巨型雕塑《母親》。從母親去世到雕塑完成,時隔68年。也就是說,她幾乎用了一生才找到了這個足以象征母親的形象:龐大的如建筑物一般聳立的蜘蛛,強力、恐怖、不可撼動,她保護我們,也囚禁我們。
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是因為布爾喬亞生在一個詭異的家庭格局里,母親、父親和父親的情人常年共處一室。父親和情人無所顧忌,母親則忍氣吞聲,整個家庭始終處在背叛與縱容、出離與彌合的張力里。
母親又是一位壁毯編織工,終日像蜘蛛一樣紡織勞作,補貼家用,盡力彌合著支離破碎的家庭關系。所以布爾喬亞終其一生憎恨父親。蜘蛛在交配完成之后,雌蜘蛛會吃掉雄性。也表達了怨恨父親作為雄性的不忠??梢娭┲氲袼芩囆g作品是布爾喬亞設計出來表達情緒的一種展現(xiàn)形式。
這兩個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母親》的雕塑和蜘蛛人榨汁機在形式表達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了解兩個作品的人會不自覺地會將兩者放在一起來定奪,但榨汁機的設計早于雕塑《母親》。他們創(chuàng)作的點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榨汁機是為了打造酷炫藝術為前提進行設計的,而雕塑《母親》是作者為了表達內心設計的作品。所以說藝術和設計互為前后關系。
四、折射影響不同
藝術承載著人文和人性,是自由的,是精神層面的交流,原則上是一個主觀的自我過程,帶有很強個人色彩的表達,甚至是不以展示或審美為目的,這種過程中是沒有第二者(有時甚至沒有第一者)的存在,當然也是絕對沒有客觀評價方法或標準的。所以說,好的藝術需要去演繹,是拋出問題,用來啟發(fā)別人去思考但卻不回答,只能為少數(shù)人所接受。
比如,國外藝術家Stephanie把各種廢舊的物件利用極致的手法還原出大自然生物任其生長的狀態(tài)。鐵罐,玻璃瓶,塑料瓶,摔破了的碗碟,都將成為她創(chuàng)作的可能。藝術家讓這些本來沒價值的廢物身價突然上漲幾百倍,廢舊也可以變成藝術,讓人看了以后不禁嘆為觀止,啟發(fā)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行動起來將廢品變廢為寶。
設計有具體的服務對象,有嚴謹?shù)牟邉澓皖A謀,反映的是商業(yè)戰(zhàn)略。因為設計原則上是一個客觀過程,是產品或服務更貼合用戶的過程(這種貼合體現(xiàn)在審美、體驗、改進等方面)。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個人訴求,而是社會性質的表達。設計是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去溝通,不斷改變并解決問題,讓人們從中獲得體驗和實際功能。所以說,好的設計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是用來激勵別人的,需要被理解。
比如,下圖中iPod設計剛上市就火爆全球,消費者對產品喜愛的狂熱程度,證明了這樣簡潔創(chuàng)新的設計有多么符合用戶。
五、寫在最后
通過這三塊的對比,我們可以輕松看出,藝術會在作者和觀眾之間建起情感紐帶, 而設計則是為了達成特定的目標,傳遞某種信息給用戶。
兩者在創(chuàng)作上都帶著各自的不同目的展開,產出的結果注定也是截然不同,藝術是主觀精神層面的交流,設計是客觀的商業(yè)行為。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藝術需要用設計的方式來打造,可結果卻不一定為用戶帶來實用的價值。設計的方式可以兼顧藝術氣息,但結果卻可以為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
專欄作家
VV體驗,微信公眾號:VV體驗,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專欄作家?!逗迷O計,有方法》作者?;燠E于互聯(lián)網(wǎng)圈,致力于研究用戶體驗設計,著力打造極致的體驗設計,主導和參與設計過多款熱門的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遍及多個領域。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