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應該如何通過競品,分析成本及研發(fā)能力?

作為產品經理該如何科學的估算成本以及研發(fā)能力呢?文章對此展開分享。
為什么我們要了解軟件定價規(guī)則?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我們一直被一些直接影響結果的事情。
“為什么我們的產品和其他公司的競品是一樣的功能,對方的競價竟然比我們低,而且低的恰到好處?”
“為什么我們的軟件設計完,項目經理的成本核算完成后發(fā)現,我們做的東西比買一個還貴?”
事實上這并非是產品經理職能上的失誤,只能說陷入了一種誤區(qū),就是對于軟件價值估算以及自身效能估算部分的缺失罷了,所以了解如何通過競品的售價反向分析競品的研發(fā)能力和構成,就成了讓產品經理在軟件制作之初就能更好的掌握項目整體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產品的價格一般包含什么影響價格
如果一款軟件的價格是100萬的話,那么他的真實投入成本應該是多少呢?
我們在這里進行一個拆解:
首先要理解軟件在研發(fā)階段需要哪些投入:
- 調研投入
- 設計投入
- 研發(fā)投入
- 維護投入
- 管理投入
以上5點可以認為是一款軟件產品的真實價值,所以我們一般會將費用進行拆分拋離掉稅收等附屬費用后再進行細化。
那么附屬費用分別會占有以上的軟件金額的多少呢?
- 稅金:其中包括營業(yè)稅和交易稅,一般在8%~15%
- 預期盈利:是指整個公司規(guī)劃希望每售出一款這樣的軟件所產生的利潤一般是10%~20%左右,具體視軟件壟斷程度而定
- 團隊獎勵分擔:當軟件團隊完成驗收后,一般會發(fā)布獎勵,發(fā)布獎勵一般在軟件定價的4~7%左右給予團隊
那么我們做出如下計算:
100*15%=15萬(稅收)
85/(1+10%)=77.27萬(去除收益)
77.27*5%=3.86萬(團隊獎勵分攤)
77.27-3.86=73.41萬(軟件實際成本)
那么我們繼續(xù)進行那五種投入的計算和分析。
現在軟件真實成本計為73.41萬元,那么首先可以拋除的就是管理成本,因為在整個產品項目計劃中,是不含有管理內容的。
按照行業(yè)習慣,我們一般將管理費用設定為20%。
那么軟件的項目研發(fā)總費用是:
73.41/(1+20%)=61.175萬
現在我們如果有這個公司的平均工資的話,我們就可以算出,這個軟件是由多少工時完成的。
例如某單位,研發(fā)及產品崗位平均工資為0.8萬/月,共有4人參加,我們可以通過計算得到:
61.175/0.8/4=19.11個月
然后按照平均工作日22.5進行計算可以得出:
19.11*22.5=430.14天
然后按照一天8小時計算:
430.14*8*4=13764.375工時
有人會問這個工時有什么用啊,首先可以用以上的辦法拆分競品,分析對方產品研發(fā)價值和投入成本,用以定位自己的產品內容和覆蓋,用以標定研發(fā)周期,擬定成本,。而且也是在整個項目中最重要的數值,它直接關系到整個軟件在研發(fā)過程中的進度和質量評估,因此意義重大。
那么這個工時是如何和產品質量及進度進行掛鉤的呢?
事實上真的有一個突入口,那就是成本核算監(jiān)控。
這里需要涉及到一些專業(yè)概念,我會一一進行詳細描述:
ETC:完工尚需估算,一般包括兩種可能:
假設工作可以按照計劃進行,那么剩下的工作所需要的成本。
對于剩下的工作進行反向評估(復盤)。
當處于第一種情況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完工估算EAC減掉已經投入的成本AC(工時)得出結果,即:
ETC=EAC-AC
那么這其中的完工估算EAC又是如何得到的呢?
這里就涉及到了剛才我們計算過的軟件成本了,如果成本低于或要求與其持平的話,那么個極具EAC可能存在的4種狀態(tài)我們將得到如下:
如果剩余工作的CPI與當前的一致,則 EAC=BAC/CPI
如果剩余工作將以計劃效率完成,則 EAC=BAC+AC-EV
如果原定計劃不再有效,則EAC=AC+剩余工作復盤倒推工時
如果CPI和SPI同時影響剩余工作(即效率和質量都存在問題導致整體指標偏離嚴重),則EAC=AC=(BAC-EV)/(CPI*SPI)
看了一腦袋公式,想來大家都已經蒙了其中涉及到的英文到底是什么吧,那么我將一一介紹,并介紹各自關聯的一些元素
- PV:計劃價值,一般定義為軟件預計的價值,一般直接表現為預計投入的成本
- EV:掙值,一般定義為當前完成的任務總數的價值成本(計劃完成分區(qū)功能部分的工時總和)
- AC:實際成本,較于EV進行關聯,代表完成當前任務的實際時間,用以進行比較生成成本偏差
- BAC:完工預算,就是我們之前估算并通過審核的成本(工時估值)
- CV:成本偏差,用于計算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之間的差值,公式為:CV=EV-AC
- SV:進度偏差,用于計算軟件當前進度差距,公式為:SV=EV-PV
- VAC:完工偏差,用于計算項目完工時的差異成本(工時),在項目進行中也用于估算完工階段及程度的可行性,公式為:VAC=BAC-EAC
- CPI:成本績效指數,用于預算資源的成本效率,與掙值直接掛鉤,用以反應整個項目的成本績效,公式為:CPI=EV/AC
- SPI:進度績效指數,用于預算當前進度是否符合進度要求,公式為:SPI=EV/PV
當然這里還有一個可以評估當前績效實際差距化的公式,由于屬于QA和QM工作,這里便不進行詳述。
那么說了這么多,究竟這些對我們來說有什么用呢?
那么我們現在將要通過模擬案例來進行整個算法的描述及應用:
項目名稱:XXX寶P2P平臺研發(fā)項目
競品:XXX金服,XXX金融,XXX工廠
競品研發(fā)報價:30萬,45萬,90萬
涉及功能模塊:7個,15個,33個
我方軟件設計模塊數:17個
首先需要判斷軟件價格是否受其他因素影響,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軟件自身功能模塊數量會嚴重影響研發(fā)周期,從而造成成本的不同,因此在考慮平均成本時,也應將這部分影響進行加權,因此計算方法如下
平均估價=(最高值+常見值*4+最低值)/6=(90+45*4+30)/6=300/6=50萬
模塊數量平均值=(7+15*4+33)/6=16.7
我方模塊數量17,因此權重系數=17/16.7=1.017
因此我方預計成本應為50*1.017=50.85萬元售價即可盈利。
然后開始計算對應的實際研發(fā)成本:
508500*15%=76275(稅)
(508500-76275)/(1+10%)=392931(去除收益預期)
392931*5%=19646.55(團隊獎勵回值)
392931-19646.55=373284.45(成本)
去除管理費用:
373284.45/(1+20%管理成本)=311070.375(真實研發(fā)成本)
研發(fā)部門平均工資預計為8000,則:
311070.375/8000*22.5*8=6999.08(真實工時)
一般來說我們經常聽到的業(yè)務方(客戶)的要求都是,一個月之內必須完成。
那么我們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呢?
人力=真實工時*(預留安全工期)/月系數/真實每天工作小時數(需要項目經理評估自己的團隊)=6999.08*(1+20%)/22.5/6.5=57.42
那么也就意味著,如果這么大的軟件需要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完全完工,至少需要58個人才能完成,那么就意味著,每個階段必須嚴格把控,并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對于項目經理也是極具挑戰(zhàn)的
于是,通過審批,確定調用如此高的人力進行開工于是產生了如下數據:
透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到如評估:
根據上面的反應我們分析出如下結果:
- 當前項目完成時,總消耗工時應該在7563.5064到8971.40768之間項目
- 完成風險一直減少,但依舊存在不能如期完成風險
- 當前效率可以完成任務
- 應盡量避免突發(fā)性風險,避免完工風險
- 當前效率符合要求,可以最高降低0.1個百分點的產出
如果你還有其余時間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計算出現在剩余的工作還需要進行多少個工作日。
以最后一天(2017-7-9)日為例,工作如果按照計劃進行的話:
6397.486133/8/57=14.029
那么也就是說這個項目應該在15個工作日左右就可以完成了。
事實上,我們在整個項目的運作和研發(fā)過程中,通過一些數據的檢索,就可以大體上看出一個項目產品的走向,是否可能延期,是否存在異常風險,都為我們做一個延展性的預判,幫助我們在整個項目中更好的把控項目進度及質量,方便分配資源,調配人力,避免突擊加班,增加工作效率和容錯性,促進產品在行業(yè)中擁有更強的生存性。
本文由 @第十四人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的是項目管理-成本管理章節(jié)的內容,這個給老板看的意義比較大,太多假設在里面了,變量非常多。合理的話是應該給出一個范圍,而不是一個定值
沒有辦法給出一個范圍,每個項目的項目獎金,未來值的定義,以及企業(yè)盈利基數的要求不同;甚至賣了幾首都在參考的范圍值內進行相關參考;這篇文章主要就是通過一些數理化模型來告訴產品經理如何分割競品價值,思考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更好的確定明確優(yōu)勢,而不是大排檔式的設計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