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需求變更是“原罪”?

阿成
4 評論 7709 瀏覽 31 收藏 14 分鐘
B端产品经理要负责对目标行业和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痛点、期望和行为,找到产品的价值主张 🔗

產品經理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常常會面臨一個重大考驗:改需求!這也是產品經理經常被攻擊的地方。為什么要改?不同階段的問題是什么?這些都是擺在產品經理面前的一道道難題,本文作者就這些難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產品從需求出發(fā),經過了原型設計、開發(fā)排期到測試驗收、灰度后上線的過程,可以說經過了較長的一段時間。根據需求的復雜程度,產品開發(fā)時間可能需要1天、1周甚至1個月的情況。在游戲行業(yè),產品開發(fā)周期則更長,多達幾個月。

我們可以把產品經理完成的PRD原型,作為需求的集合。UI設計、開發(fā)、測試等部門的同事會根據原型所呈現(xiàn)的效果進行落實。

可以說,產品經理把原型做出來并在評審通過后,就成為了一份“綱領性”文件。每個人都會圍繞它為中心進行工作。

一旦涉及到需求原型的變更,往往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例如:在原型評審后,增加了一個列表排序的工作。這部分的需求變更(增加)會造成怎樣的后果呢?

  • 首先:UI要根據功能進行重新設計UI圖;
  • 技術經理要評估該功能所要開發(fā)的時間、難度、成本、可行情況;
  • 測試要根據原型進行測試用例的寫作和測試的準備工作;
  • 如果功能聯(lián)動到其他業(yè)務情況,牽扯出來的情況就更多了。

毫不夸張的是,需求變更更像是一種“原罪”。

每次產品經理在進行需求變更后,往往開發(fā)同事是一臉懵逼的,表現(xiàn)出“一開始,我是拒絕的”的態(tài)度,除非你能說服利益相關方。

原型的變更往往不都是產品經理背的鍋。雖然需求變更可能導致開發(fā)效率的落后、產品的延期、工作氣氛的負面影響、團隊和諧程度下降等等,這不意味著需求變更就是錯誤的。

有某些情況下,需求變更意味著產品通過接受市場環(huán)境變化的不確定性,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讓產品跟得上市場的變化,這是一種“利”,而不是“害”。

一、需求變更的原因

明確了這點,我們再來討論:需求變更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需求變更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1. 產品經理原因
  2. 開發(fā)或其他部門的原因
  3. 公司的原因
  4. 市場/用戶的原因
  5. 客觀原因(或者不可抗拒原因)

下面逐一解釋:

1. 產品經理原因

這部分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產品經理本身想不清楚需求、定義不清楚需求,導致了需求在開發(fā)過程中出現(xiàn)許多問題。

例如:比如,筆者所做過的一個項目中,涉及到針對某些渠道的掃碼關注情況的統(tǒng)計,需使用一個概念把所有相關渠道進行概括。當時我會把所有的相關的渠道都一一列出來。

如果我在產品原型里,對需求的定義模糊其詞,僅定義為“把涉及到這部分的相關掃碼渠道都進行統(tǒng)計”,但并不列舉是哪些渠道。開發(fā)自然會懵逼。如果開發(fā)工程師把你的表述理解為了其中一個渠道,那么造成的后果是統(tǒng)計有缺漏,反應的數(shù)據情況自然是不準確的。

再舉個反面例子:

例如:當用戶購買了某電商產品并支付完成后跳轉頁面,彈出了二維碼。用戶掃碼進入該電商平臺公眾號-點擊關注,產品經理在用戶關注后并不做任何的公眾號彈出的提示操作。這就是定義不清晰、想不全面。

最后的結果就是:用戶關注了你的公眾號,但實際上最后一步的漏斗轉化就缺失了,白白流失了這部分用戶的進一步轉化。

2. 開發(fā)或其他部門的原因

這里更偏向于開發(fā)部門,其他部門則指客服、運營、銷售、財務等部門。開發(fā)部門導致的需求變更一般會比其他部門的多,但這塊也要根據公司業(yè)務重點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產品制定了原型并進行了評審后,進入了開發(fā)階段。有些情況下,需求的變更不是在評審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而是在開發(fā)時。

例如:不斷數(shù)據表之間的多層嵌套、異步特征導致數(shù)據加載延遲等情況,這些在產品體驗層面是致命傷。當然也不可能進行開發(fā)落實。

例如:某個數(shù)據頁面加載的時間,按照原型的不同數(shù)據方案(同步或異步讀取混合),導致用戶能在頁面上看到的時間為15s,雖然可以進行前端的提示,實際上會嚇跑用戶。我們在使用各種不同app,在等待頁面過程中大概10s左右就會不會有不耐煩的表現(xiàn)呢?15s?20s呢?

因此,開發(fā)上能實現(xiàn)但造成產品體驗的問題,也會導致需求的變更。上述案例中,變更后的需求,對異步的數(shù)據分開統(tǒng)計,并加強產品提示,弱化數(shù)據入口等方式,從而減少用戶等待的期待。這樣的變更就是可以接受的。

除了開發(fā)部門之外,諸如運營部在準備活動、臨時通知、運營功能臨時增加等情況下,就會造成需求變更。

測試部的變更情況,在筆者的實踐看來,更多的是從測試難易程度的角度給出的產品優(yōu)化建議。注意:測試本身是懂技術的,這部分的變更實際上如果測試能提供較好的方案,產品的需求變更也在考慮的范圍了。

3. 財務部門的原因

這個筆者也跟財務打過交道,財務部門所提出的優(yōu)化建議往往涉及到有效的對資金進行處理的效率,這部分也需要進行特別的考慮和評估。有時候你所做的優(yōu)化往往是財務比價迫切的,對需求進行變更,其實帶來的是財務、財務對客戶等方面更高的效率。

由于財務并非專業(yè)于產品的設計,在開發(fā)成本和需求之間,產品經理仍然要做好需求的把控。

當然,還有其他情況,例如客服部門、新媒體部門等,這些都有可能會給產品提出一些優(yōu)化建議,導致需求變更的情況。

4. 公司的原因

這可能是公司策略的改變,所以需要對產品進行修正、甚至重構的過程,也可能是上級領導根據其意愿所安排的需求變更。

總而言之,這往往意味著命令的特性。我們需要對此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溝通。

5. 市場/用戶的原因

例如:產品經理要針對某個社區(qū)功能進行排行榜的設計,用戶要增加積分功能、要發(fā)放獎品、要每日的打卡行為特征…要知道,排行榜所能承載的功能非常多,不可能把所有的功能都進行設計。

而用戶的建議則是根據其本身需求進行的判斷,更有誘惑性。人是需求的集合體,而我們所做的產品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要一旦用戶提出了這個需求,我們恨不得馬上幫他們解決,滿足了這部分用戶的需求,就能滿足了用戶,提升滿意度。這里也是產生需求變更的地方。

其他的:競品、市場動態(tài)、政策趨勢等方面,都有可能造成需求變更

6. 客觀原因(或者不可抗拒原因)

這里往往是因為底層技術的限制、服務器、開發(fā)成本、資源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導致需求變更(比如砍需求、對需求進行成本分析,找成本少的先實現(xiàn))

以上列舉的6個方面產品需求變更的原因,但是秉持這“ 先內因后外因”的處理角度,筆者建議在需求變更的原因產生時,要經常從內因、從自我本身的角度,對產生需求變更進行反思和分析。

二、產生需求變更的時間階段

我們進行對需求變更的原因的分析,其實還可以從需求的不同時間階段角度進行分析。

我把產生需求變更的時間階段分為以下幾個:

  1. 產品規(guī)劃階段
  2. 原型階段
  3. 評審階段
  4. 開發(fā)前階段
  5. 開發(fā)階段(初期)
  6. 開發(fā)階段(中期)
  7. 開發(fā)階段(后期)
  8. 測試階段
  9. 灰度階段
  10. 上線后

前2個時間階段是由產品經理定奪,算不上需求的變更,但涉及到其他角色的參與,也算在內。

根據不同階段所產生的需求變更,其應對的行動自然也會不同。產品經理要推動需求變更后的落實,往往由于開發(fā)、測試、UI或者利益相關方的反對而失敗。

也就是說,如果需求變更是科學的、合理的,產品經理以解決問題為己任,因此,推動變更成為了產品經理所必須背負的一個“鍋”。

如果需求變更后,產品經理如何進行推動和落實呢?這里有一份筆者總結的“需求變更落實難度”的模型,僅供參考。

需求變更落實難度模型

從圖中可以看出,星級越少,則變更后的需求的落實難度越小,而星級越少的大部分是在產品還沒有開始開發(fā)之前。

因此,產品經理如何把需求變更的可控范圍縮小到開發(fā)前,自然會減少了需求的落實壓力。

三、建議

事情往往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么順暢。無論是在哪里階段進行的需求變更,筆者有以下的一些建議:

  1. 提升產品能力。要把產品想清楚,邏輯、產品設計、需求定義等能力;
  2. 提升項目把控能力。把產品當做項目,那么,就需要你對項目進行有效的把控;
  3. 提高眼界。充分吸收外界優(yōu)秀的需求管理思想,提升對需求的處理能力、提高自己對產品的構造力,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在良好的產品架構下,會減少很多的無用功。

注意,我們要做的不是避免變更,而是科學的變更;把“原罪”減低到最小,充分理解并踐行需求變更后的優(yōu)勢,提高需求變更后的落地能力。

需求變更是無止境的,但只有充分保存自我的”定力“,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立于不敗之地。

 

本文由 @阿藝師傅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專欄作家

產品光年,微信公眾號:鋅產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曾擔任國內某top知識付費平臺B端產品經理,負責過億級用戶平臺的產品設計的工作。對系統(tǒng)設計、系統(tǒng)思考等方面較感興趣。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1,老板認為需求不可能開始就都想到,從而允許產品經理無限次增加或變更需求,并且還不允許延長計劃的開發(fā)和上線時間,如何應對?
    2,因為#1導致產品經理更不會去重視需求的完整輸出,因為有無數(shù)次補充和變更的機會,最后將時間壓縮在研發(fā)和測試環(huán)節(jié)?如何應對?
    3,老板認為,研發(fā)人員也應該有產品思路,產品想不到的研發(fā)開發(fā)過程中應該想到,因此,所有產品隨意的工作疏漏,最終都是研發(fā)背鍋,如何應對?

    來自上海 回復
    1. 很真實的場景。確實如此,前期規(guī)劃時如果遇到時間倉促,后面就容易產生背鍋的后果。1、3是事前、2事中。針對1,我的建議是,要充分溝通產品的需求,前期最好落實下來,減少后期的變更;3、這個思路并沒有錯,但也要考慮到實際的時間和成本。2既然結果產生了,就要去補救了。
      這些問題復盤下來,其實就是系統(tǒng)性層面的問題。

      來自廣東 回復
  2. 感謝

    回復
  3. 作者寫的太棒了,本人是產品新人,感謝作者的分享

    來自北京 回復
专题
12483人已学习16篇文章
栅格系统在页面排版布局、尺寸设定方面给了设计者直观的参考,它让页面设计变得有规律,从而减少了设计决策成本。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浅析栅格系统。
专题
13467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对企业而言,计费管理系统是相对基础和重要的一个系统,那么,怎么搭建计费管理系统呢?你了解计费系统的主要功能吗?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计费系统设计指南。
专题
12290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精细化运营、抓住老用户、提升用户复购,则将是品牌需要着重留意的地方。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提升复购率的N种方法。
专题
1351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增长模型是产品增长的通用思维框架。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构建增长模型。
专题
16264人已学习16篇文章
企业服务(2B)公司的创业有8个阶段,所有SaaS公司或2B公司不可能跳过这些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SaaS创业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