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學習方法:產品經(jīng)理如何提升自我?

4 評論 10916 瀏覽 33 收藏 16 分鐘

老文新讀,常讀常新,閱歷增長,從同樣的東西里學習到的東西也會不一樣。產品經(jīng)理需要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己。

關于這個問題,有篇文章是對俞軍的采訪交流,深度對話俞軍:關于產品經(jīng)理的價值、天賦、能力、成長及未來,最系統(tǒng)的分享

我覺得這篇文章是對于這個問題最好的詮釋了。在微信收藏里待了兩年多,每過段時間又重新查閱,仍然覺得干貨滿滿。算是一篇很好的產品經(jīng)理自我檢查對照文了,通過文章講解會產生自己新的思考,從而指導自己工作的方法論。

里邊談到如何成為頂尖產品經(jīng)理?一個人需要同時具備天賦、努力和機遇三大要素,才有可能成為頂尖的產品經(jīng)理。

天賦機遇真的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

天賦這東西真的是無敵,而且很多成就都跟天賦有關。有些人就洞察力和邏輯比較強;有些人天生覺少還整天精神滿滿;有些人專注力和自律能力就是很強;有些人就是對某些事情無比興趣……

機遇跟大環(huán)境有關也跟自己有關。有些人就在互聯(lián)網(wǎng)爆發(fā)時代,各種產品還都在探索試錯中;有些人實習時候能遇到個好領導,能夠指導更快成長;校招時候能被公司分配到一個好的項目,正好參與了0-1甚至1-100的產品,資源傾斜容錯性強。

天賦和機遇都很特殊,不具備普遍性,可遇不可求,這種也沒什么好討論的,因為指導性不強。

我們就談努力。凡事靠自己,當自己沒有在好時代、好項目和好老大的情況下,如何成長?

當然上面這篇文章已經(jīng)夠干貨了,建議可以收藏起來。但我還不敢說我能真的讀懂,所以才會每隔一段時間又重新翻出來讀。

正因為我會在不同時間去閱讀,因而產生了不同感受,我在琢磨這個過程才會有以下思考。

自己沉淀不外乎看產品書籍、產品文章,自己拆解產品功能,跟同行討論思考?前提是自學產品書籍文章,才能拆解和討論。

就拿通過文章學習這件事來說。

我們在看產品書籍和文章時候,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文章說得好像都挺對,但一旦關掉文章,其中說了什么觀點自己解釋一下,好像又不太能說得通。甚至一到自己做產品時候,總覺得所看到的應用不上。

就會有種懷疑,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產品文章,自己做產品時候還是無從下手或者是總覺得做不好產品?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在產品領域,其他領域都一樣??吹臅r候好像懂了,但脫離了文章具體例子又不能進行運用。

看了學不會不外乎兩個原因,內因和外因——即自己沒看懂和作者沒講明白。

在解釋那兩個原因之前,想談一下對于寫文章和讀文章的一些感受。

隨著認知的不斷提高,對待一些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樣。關于輸入和輸出文章有三個層級心態(tài)的改變吧:第一層以前覺得能寫出來很厲害;第二層后來覺得能看懂很厲害;第三層到現(xiàn)在覺得能寫明白很厲害。

這三層區(qū)別具體解釋一下:

  1. 一開始你以為你懂的只是你所認為的懂的,你通過看到別人怎么寫,你覺得是那樣理解然后你就那樣寫。
  2. 有些話不是說給你聽的,或者有些話需要聽懂需要一定的認知,沒有相關經(jīng)歷的人是根本聽不懂的。為什么都說姜文的電影很難看懂,拿《邪不壓正》來說,沒有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就很難看得懂姜文想表達的東西。
  3. 能夠將一個事物能自由表達本來就是件不易的事。輸出需要將一個東西理解透了,才能夠面對不同認知的人可以講得明白。如何深入淺出讓人理解,類比又不失原意。

其實上面這三點也是作者與讀者產生分歧的原因吧。有時候沒看懂可以先懷疑自己,其次才懷疑作者的水平。

理解上面我說的三個意思,可能就會比較容易理解下面我想表達的東西了。

就拿產品經(jīng)理學習舉例,也可以推廣到其他工作學習,從個人感受談下為什么看完文章還是沒感覺到提升?以下四點是個人的思考。

一、有些理論適合解釋,有些理論適合應用,還有些理論真的就只是理論

這可能就處于第一層的情況,你會看到有些文章都是在對著某些理論進行闡釋。

記得當年實習時候,產品群里發(fā)了一篇文章,我當時看著覺得寫得很好,但是我老大看完只說了一句“正確的廢話”。起初不理解,隨著參與的事情和閱歷多了,就慢慢理解了。

就拿需求分析來說吧。

對于什么是產品需求?舉那個老掉牙福特汽車的例子。

用戶需求是更快的馬,產品需求是一輛汽車;

不要關注用戶的want,要深究用戶的need;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看到挺多文章反倒是舉例強行去解釋理論,而不是理論支持現(xiàn)實。

還有羅胖在今年的跨年演講舉了個例子挺有意思。說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的區(qū)別。

一個姑娘認真地問你:我和你媽同時掉到水里,你先救誰?你就說這個問題,難不難?燒腦不燒腦?好答不好答?想不想死?

如果我們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你站岸上三天三夜,也得不出一個讓姑娘滿意的答案。但是如果她倆真掉水里了,那問題就具體化了:是掉到游泳池里,還是掉到海里了?你離誰近?誰會游泳?旁邊還有沒有別人……所有在岸上討論的假設馬上會具體為硬邦邦的現(xiàn)實,這時候選擇有什么難的?你會立即作出反應。而且你還會發(fā)現(xiàn),讓你做決定的那些因素,和你沒事瞎討論的那些因素沒什么關系。

等看的東西夠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有些理論就會存在不同作用。但這其實并不影響著作者的分享,因為微信群體里讀者分層千差萬別,分享者的目的就會各異。持有不同意見,僅僅是有些文章的受眾群體不是你而已。

二、有些干貨理論是很通透的結論,理解需要背景

這個就是第二層意思,有些話聽懂需要一定的門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聽懂。

就比如倆醫(yī)生在交流的時候,肯定很簡單。比如他說,一個闌尾炎,去割一下。這么幾個字就完成了對話。因為他們已經(jīng)有專業(yè)的背景知識溝通起來才會簡單。

擱一外行人甚至剛實習的醫(yī)學生,就得懵圈,不知道手術咋進行。

還有些大佬總結的就是很純度干活。比如楊濤總結出來的運營心得就是“人流”和“留人”。

你看完覺得好像是這么個道理。但是呢,對于你做運營立馬有什么幫助?

你知道“人流”什么意思么,怎么吸引人流,如何提高曝光等等,是在哪些渠道和場景下才能適用?!傲羧恕笔裁匆馑?,怎么才能夠留人?沒有特定的經(jīng)歷是不太明白原義的。

就像我開頭推薦的那篇文章,兩年前我以為我看懂了,兩年后我又發(fā)現(xiàn)又引發(fā)出了不同的思考,其實離明白差遠了。所以遇到有些文章持有不同觀點先不急著去證明反駁,并不是他們說的不對,而是聽懂了是要有些差距。

三、結論的定義域問題

就像我在產品經(jīng)理漫談獨立思考時候說過,所有的結論都會有一定的定義域。

時間可真的是驗證真理的最佳選擇。

特別是在投資市場上,這點更為明顯。因為你的策略代表著你的收益率,你說的對不對,收益率直接證明反饋。

從去年幣圈到今年A股,都開始入場交學費,就更理解定義域這個問題。

特別是受了西風的影響,開始注意到時間這個維度。如果把時間拉長,沒有哪個投資策略就一直是對的。比如有些人覺得房價就一直會漲,因為他只看到這20年。但如果把時間拉長100年,那就明顯不是了。

有句經(jīng)典的話就是“憑運氣掙的錢最終都會憑本事賠回去”。意思就是有些人剛入場可能自己的策略剛好踩對了趨勢,誤以為自己手法高才不斷盈利。

還有,一件事為什么能夠辯論,往往是因為這個觀點的存在往往都會有定義域,而定義域上的東西只能在某個環(huán)境下才能夠成立。而跳脫出這個定義域,往往就會是不成立。所以你才會看到一場辯論往往是在不同立場來對說辭。

同理,有些人給你結論的時候,它沒有給你定義域,甚至連他都不知道定義域,那他真的是沒有理解,或者說對這個事沒有太大的體會。

回到問題本身,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也沒多少年,產品經(jīng)理這個崗位的興起也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之后的事。

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太快了,有些總結出來的東西沒有經(jīng)過論證。而且市場周期大大縮短,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擴充迅速,用戶群體分層增多,都在影響著結論的有效性。

很多結論都還需要市場不斷驗證,可能有些在當年有效的理論,時代一過就不使用了。不過有些干貨文真的可以經(jīng)得住歲月的洗禮,就像一開始推薦的文章。

以前也談過一個有意思規(guī)律,發(fā)現(xiàn)越原始越低級的物質存在形態(tài),它的存在度越高。同理,越是往基礎的理論,定義域越長。比如社會學科經(jīng)濟學這種,那些理論都是經(jīng)過大幾十年上百年的沉淀,經(jīng)得住歲月的推敲。

四、有時候講的是方法論,不是具體的做事辦法

方法論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的。

就像跟你說炒股就是要高拋低吸一樣,但這種理念是沒辦法知道你怎么操作的。就像產品要做到簡單可依賴,但具體原型和文檔還是由你自己來寫。

現(xiàn)在也很少能夠指導做具體產品的文章,只有通用的思考方法。可能兩個原因吧:

  1. 因為文章是面向大眾的,不是面向你具體個人處境的;
  2. 因為即使作者能夠單獨寫給你看,但是他畢竟不是你們團隊的,團隊所面對的問題他也不清楚,很難做到給出具體的操作指導規(guī)范。

但是,你是能學習到一種產品思維的,而這種思維不是讓你能夠馬上就對你手頭上的產品設計有幫助,而是在你遇到問題的時候,想著解決方案時能夠參考那些方法論,慢慢地影響著你的思考問題角度。

你不停解決問題,然后復盤再解決問題,終究會有著對于自己熟悉行業(yè)的“問題坑”和解決方案,去探尋本質和思考,歸納總結也會有自己的方法論。終有一天能夠理解和感悟到所謂的進步,這時間會很長,而不是一看完就立馬能夠操刀。

回到題目存在的問題,再去找解決方案,那么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認知和學習方法?以下是曾經(jīng)摘錄的句子(忘了出處了,如侵權麻煩聯(lián)系刪除)。

是先了解了基本原則,然后學習和積累思維方式,再在兩者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問題,經(jīng)過嘗試和實踐,提煉、歸納出自己的「方法論」。

所以,我希望,你不要僅僅止步于搜集和應用「方法」,而是要不斷去思考背后的思維方式和原理,結合自己的實踐,不斷試錯、復盤、優(yōu)化,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誠然,產品經(jīng)理最主要的還是解決問題。先要了解產品經(jīng)理的工作內容,知道范圍以及積累的方向;遇到理論可以先懷疑性相信,帶到工作中去驗證;通用性解決方案進行總結歸納,指導新工作;形成自己的方法論,不斷驗證迭代,盡可能總結的方法論適用性更廣。

以上就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對你有用。

 

作者:拾貳,文藝心沒文藝范產品新人。微信公眾號:拾貳漫談

本文由 @拾貳漫談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認知&學習方法:學習方法只是認知當中的一小部分。
    產品經(jīng)理如何提升自我:你既沒有講如何提升認知,也沒講如何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
    天賦、努力和機遇:算是認同吧,但這三點也有相關。沒有絕對的“天賦”一說,邏輯思維能力,溝通能力都是可以后天提高的。通過“努力”。但努力要方向對,要提高自己的認知。只有認知高了。才能把握住機遇。
    以下四點是個人的思考:你這四點講的全都是一點:要結合實際需求/業(yè)務場景考慮問題,不要光想著理論。
    還需要再打磨,加油

    來自上海 回復
    1. 1、那你恐怕是沒體驗到天賦的差距。有沒想過努力也是一種天賦?別人的自律是習慣和愛好,你的自律是堅持。堅持能多久?有多少個人能自律。
      2、你可能就屬于沒看懂的。那如何結合實際需求考慮?存在問題會有哪些?怎么解決? 每個人看待事情得到的方法論是不一樣的。

      來自上海 回復
    2. 行吧 我沒看懂~加油吧 祝你越來越好

      來自上海 回復
  2. 常讀常新,此為六經(jīng)注我的境界!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