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在用戶想要的地方出現(xiàn)
產品的意義于真實的場景使用中得以體現(xiàn),本篇文章告訴大家對于產品來說場景的重要性,并教大家如何通過場景進行設計。
一、引子
“怕上火,喝加多寶”、“餓貨,來顆士力架”、“累了困了,東鵬特飲”。就像藥品什么時候吃,我們需要詢問醫(yī)生,而此種產品文案自帶了引導的屬性。
比如去吃火鍋,自然的和加多寶聯(lián)系起來。文案自帶了觸發(fā)某個事件的場景,是具有視覺化的文案。比如李叫獸為某個U型枕寫的文案:僅次于床上的睡眠體驗。
不僅僅有畫面,還可以讓我們喚起我們在床上睡眠的感覺,比說極致舒適這樣的文案要強。
場景是讓用戶知道并想起使用產品的重要要素。
正如付款的時候自然的打開支付寶或者微信。那什么樣的功能或產品就是有場景了呢?手機語音助手撥通電話的功能,是有場景的功能么?想一下你都在什么地方用過這個功能,你在大街用過這個功能么?
走在街上,拿著手機對他說:打電話給張三。這樣的畫風下,用戶都覺得自己做了一件蠢蠢的事。我不認為在這個情景下這個功能考慮到了場景。
對應的,錘子手機類似的功能,把手機貼到耳邊,然后直接喊名字,電話直接撥出去,就像我們正在通話一樣的自然。
二、定義
場景這個詞,大家都在用,但是轉念問你,什么是場景,你該如何清晰的向別人講明白呢?
梁寧老師在《產品思維30講》定義到:
把場景拆開,場和景?!皥觥笔菚r間和空間的概念,一個場就是時間加空間。用戶可以在這個空間里停留和消費,如果一個人不能在某個空間里去停留和消費,這個場就是不存在的?!熬啊笔鞘裁匆馑??景就是情景和互動。當用戶停留在這個空間里的時間里,要有情景和互動讓用戶的情緒觸發(fā),并且裹挾用戶的意見,這就是場景。
就在三四個月前,滴滴和美團展開了一次大戰(zhàn),大戰(zhàn)源于美團做了美團打車及收購摩拜單車。用場景的角度的去看美團做出行領域這件事的可行性。
通常用戶使用美團的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是約飯、約電影等行為,進而因美團下單產生的任務就是到達這個地點,然后根據(jù)路途遠近選擇對應的出行方式(美團打車或摩拜),所以,從場景的驗證上,這個業(yè)務的存在是成立的,行為的發(fā)生也是流暢的。用戶會在這樣的場景中產生對應的行為且進行消費。但這并不可以解釋兩家公司誰更有優(yōu)勢,那一定很復雜。
簡單的把消費行為當成消費的產品是不全面的。用戶同時還為其(產品)所能帶來的服務進行了消費,或者說我們是在為場景進行消費。
這可能是為何學不了海底撈的原因。海底撈的裝修并不比某些飯店更高端,他提供的并不是簡單的燈光和桌子,他還提供了用戶在當下空間中停留和消費時的情景和互動。比如等餐的時間提供小游戲贏取優(yōu)惠券,比如吃飯的時候可以提供直播的服務(另一種的團圓餐)。再或者有遲到的情形,我們可以讓服務員幫我們提前醒好紅酒等。
三、要素
故而,場景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任務、行為、載體、情緒。
場景具有周期性、連接性、邊界性和流動性。因為移動社交和支付的場景(周期性)出現(xiàn),使得人與人之間可以在線上下單訂餐,并通過打車到達消費目的地(人的連接,場景與場景的邊界和連接),然后從等待到點餐到就餐到結賬的整個用餐過程的服務。(流動性)
四、實操
現(xiàn)在,我們大體的知道了場景的定義和屬性,基于此,我們想該怎么運用場景進行設計呢?阿里的一位產品經理曾寫過相關的文章,這里給出自己在其框架里的理解:
1. 描述場景來明確需求
按照梁寧老師的定義,場景應包含的元素:干系人、時間、空間、因何停留(目的)、行為、情景。 整理成一句話便是,誰,在什么情況下(時間和地點),想要做什么(目的或者行為后的情景),而做了什么(行為)。
2. 突破用戶原有的解決方案
意即在當下的場景下,用戶可能會產生什么問題?用戶原有的解決方案是什么,我們是否有機會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呢(效率或者更好的體驗)?
比如IOS針對手機來電時手機是否在兜里而設計的滑動接聽和觸摸接聽兩種方式(因為用戶在兜里掏出手機時,觸摸接聽可能會誤觸而掛斷)。
比如你在一個你已經很難忍受想要離開的飯局(用戶的方案可能是忍受或者微信通知一個靠譜的朋友求助),但錘子的模擬來電(充當你靠譜的朋友)提供了一個可以嘗試的選擇。
3. 行為中的不連續(xù)性
在公交站我們大賽可能有支撐東西的需求,但是當我們到達目的地或者某個大廳,我們要干什么了呢?放傘。所以很多的時候我們收起來就靠在了墻角(這里墻角充當了傘架的功能)。
我們要尋求的是當前的場景的設計點(用戶的行為在下意識中產生的不連貫性),我們通過列舉并分析當下的場景用戶的目標和任務,猜想用戶下一步可能要采取的行動或者當下行動的心理預期,然后主動的設計出來給到用戶,供其應用。
比如當我們截圖后到微信聊天窗口,會彈出你可能想要發(fā)送該張圖片的提示。
如何來思考用戶的下一步預期,阿里的產品經理同樣提供給我們三個角度:
- 通過成組的動作進行預期:比如復制 – 粘貼;分享 – 朋友圈等;
- 通過用戶的認知流程進行預期:瀏覽時反向滑動 – 結束瀏覽;
- 通過產品的使用流程進行預期:登陸 – 輸入賬戶密碼;
總結一下,產品的意義于真實的場景使用中得以體現(xiàn),場景是檢驗需求(功能)真?zhèn)蔚恼胬怼?/p>
思考題:依靠微信小程序的群相關能力(獲取群ID和群名稱),你可以為你的產品(或者你想做的)在微信群這樣的場景中怎么發(fā)揮其價值呢?
我是404,這是本系列的第一篇。我們下一篇《需求-你有一把錘子,不要看什么都是釘》再見。
本文由 @404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