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智能座艙的同質化和創(chuàng)新
編輯導語:近期朋友圈里總能看到關于智能座艙產品話題的討論,既有對智能座艙創(chuàng)新現狀的不滿和調侃,也有對新產品發(fā)布的期許。本文將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來聊聊智能座艙的產品創(chuàng)新,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就一起來讀讀看吧!
怎么看智能座艙的產品創(chuàng)新?在朋友圈看。
最近朋友圈里的三個熱點內容:一鍵超車、車圈呼喚羅永浩、理想L9座艙官透。
這三放在一起很有意思:一個是創(chuàng)新的笑話,一個是對智能座艙創(chuàng)新現狀的不滿和調侃,一個則是在發(fā)布創(chuàng)新的成果。
我們今天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也來聊聊智能座艙的產品創(chuàng)新,本文有以下幾部分:
- 創(chuàng)新是手段,不是目的
- 智能座艙的同質化
- 配置的同質化VS體驗的差異化
- 座艙智能化體驗的兩個抓手
- 座艙產品如何創(chuàng)新
- 落地即守正,守正即出奇
一、創(chuàng)新是手段,不是目的
首先咱們得明白,創(chuàng)新是手段,不是目的。盲目的創(chuàng)新,非但沒有價值,還會浪費資源,甚至鬧笑話。
產品經理的工作目標是構建產品的競爭力。
二、智能座艙的同質化
最近行業(yè)一些朋友談到智能座艙,不像從前那么興奮了,甚至有點迷茫。好像座艙做來做去就那么些東西,屏顯、AI語音、AI視覺、HUD…已經玩遍了,很難搞出新花樣。產品開始同質化,創(chuàng)新壓力巨大。
在各大論壇、發(fā)布會上,大家講的東西已經是大同小異,觀眾和媒體也快審美疲勞了。甚至把一些媒體老師急的要呼喚老羅同志進入車圈…要知道,羅老師可是著名的行業(yè)冥燈啊。我覺得有必要說兩句提氣的話,要不然羅老師真會來。
關于座艙產品同質化的論斷有一定的道理,但行業(yè)人士做這種論斷那就太表面了。在討論同質化之前,我們先把同質化的現狀和背后的原因搞明白,然后再判斷這種同質化是不是就意味著座艙智能化受阻、創(chuàng)新停滯了。
關于座艙產品同質化的現狀,以理想最新發(fā)布的旗艦L9為例,我發(fā)幾張圖大家感受下。
理想的官透:
上圖是理想汽車官透的新一代旗艦車型L9的座艙智能化三個方向。下面的兩張圖,這是我在去年的產品規(guī)劃和需求分析。
對比理想L9和我的去年規(guī)劃,雖然大家對功能的叫法不一樣,但重合度幾乎100%了。
[三維空間交互]與[震撼的5屏交互],即手勢交互和后排增加了娛樂屏;[超強的計算平臺]這屬于旗艦車型的標配,都是往高了堆都是8155平臺。
所以,在看到L9的官透當天,我在朋友圈也表達了想法。
我給大家看我的規(guī)劃和L9的對比,是想說我有前瞻性,說理想創(chuàng)新不足嗎?
當然不是!我想告訴你,如果你覺得現在座艙同質化了,那通過這幾張圖,再感受同質化到了什么程度。
但是,這種“同質化”,它是一個問題嗎?
三、配置的同質化VS體驗的差異化
在進入汽車行業(yè)之前,我在手機行業(yè)做產品經理。至少在我看來,不管是對于企業(yè)還是產品經理個人,產品同質化是一個回避不了也不需要糾結的問題。這是因為復雜的硬件產品,其發(fā)展需要依賴上下游的供應體系。
產品進步是由供應端的產品和技術推動。
現在最主流的高端芯片是8155,旗艦車型的座艙配置8155也是常態(tài)。用了8155就不能浪費芯片的能力,按照上限堆配置,很容易配置就相似了。另一方面,配置上來了也不能浪費呀,功能繼續(xù)要跟上,結果大家把功能整的也都差不多。這不就很快同質化了嘛。
這種現象,存在即合理。再說對于對于產品經理而言,如果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有足夠的用戶價值,用戶支持你,那同質化與否又有什么要緊呢?
像座艙產品,配置的同質化無法拉開產品競爭力,那體驗的差異化便是產品競爭的主戰(zhàn)場。而座艙產品體驗的差異化,就集中在智能化方向。如果你是座艙的產品經理,負責座艙產品的智能化體驗,那么配置同質化的環(huán)境里,恰恰是需要你在體驗差異化上發(fā)光發(fā)熱。
四、座艙智能化體驗的兩個抓手
座艙產品的智能化有兩個抓手,智能化技術和智能化交互。智能化技術是里子,智能化交互是面子,二者并重去落地完成產品的智能化體驗。
通過智能化技術完成相關的產品開發(fā),再通過智能化的交互設計去表達出來。而座艙的智能化技術和智能交互,是有邊界的,這就意味著今天座艙智能化也是有邊界,在邊界內也可以進要素組合玩創(chuàng)新。當新的智能技術或交互技術出現,又可以更新要素重新組合,座艙智能化的邊界亦隨之擴展。
那么,今天座艙智能化的邊界在哪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整理座艙智能化的關鍵技術。座艙智能化的關鍵技術,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有介紹,這里再重復一遍。
其中智能座艙的核心技術,主要有以下16類:
智能車聯相關的核心技術主要是以下8類:
智能座艙和智能網聯是高度耦合的,所以座艙和網聯的智能化關鍵技術,我放在一起了。說了智能化的關鍵技術,我們再看智能化的交互。
我們知道人機交互的本質是信息的【輸入】和【輸出】。交互設計的目標則是提升人機溝通過程中,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效率。智能座艙的交互方式和媒介是多樣性(多模態(tài))的。人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注意力和雙手常常被高度占用,而開發(fā)基于非視覺感官的信息媒介、無需用手互動的交互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多模態(tài)的交互構建起來并不難,還是牢牢把握人機之間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在輸入和輸出的形式上做擴展。
首先,在信息輸入方面,座艙內有豐富的傳感器可以加以利用。
其次,在信息輸出方面,座艙內除了HU屏幕和儀表上的GUI,通過聽覺、溫控、震動等形式與用戶進行感官交互。
而輸入和輸出之間是數據和計算,融合場景和算法,識別用戶需求并通過定義好的交互形態(tài),呈現出對應的功能和服務。這個流程的設計,便是智能化交互體驗設計的核心。
有人把這塊的數據計算和場景融合的工作,開發(fā)成一個座艙產品,叫AI場景引擎。這種做法是非常棒的。我們把上面關鍵的智能化技術和交互模態(tài)做組合和分析,大致上可以推導出座艙的技術、交互趨勢,而技術和交互的融合,又構成了產品形態(tài)的發(fā)展趨勢。
所以,我說智能座艙的產品發(fā)展趨勢是明牌。那么如何通過創(chuàng)新去構建產品的競爭力?
五、座艙產品如何創(chuàng)新
座艙產品創(chuàng)新,首先在于對用戶需求的動態(tài)理解。
過去多年,汽車發(fā)展是由供應端的產品和技術推動的,這樣的結果就是產品的同質化。但是今天,汽車發(fā)展和產品的設計由消費者的需求推動,尤其是基于場景的個性化體驗的需求在不斷提高,這就給了我們創(chuàng)新的機會,雖然硬件的配置是同質化的,但用戶群體不同,用戶特征不同,我們再滿足自己的用戶需求時,創(chuàng)造的用戶體驗是有差異的。
為什么要強調對用戶需求的動態(tài)理解呢?這是因為座艙智能化還處于早期,用戶的某些細分領域的需求并不明顯,但是結合你真正的用戶去進行分析,你會發(fā)現一些需求是動態(tài)和變化的。所以別輕易“Say NO——”這是個非剛性的需求”、“這是個偽需求”。
否則你會因為沒有深度思考而錯過一些創(chuàng)新。比如像小鵬G3的車載KTV,很多人一開始覺得這是個偽需求、低頻。有人說“喜歡KTV的用戶對音質效果要求太高,我們滿足不了,做了討罵;對音質效果沒有要求的用戶不喜歡KTV,在車里搞個KTV很雞肋。所以車載KTV對兩端的用戶都沒有價值。”
然而,這個功能上線之后,很多車友非常喜歡,到現在不少車企開始跟進開發(fā)這個功能。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非靜態(tài)需求的例子。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部分人開車時候想唱幾句歌,G3能否提供了這個功能和服務。作為產品經理,你肯定不能說這個需求不存在。但如果只做靜態(tài)的需求分析,很容易得出結論:這個功能在專業(yè)用戶和小白用戶兩端都不討喜。這個需求如果只分析到這里就下結論,就不會有G3車載KTV后面的產品了。
G3的用戶是誰?全是年輕人,在當時能買G3的就是喜歡折騰、嘗試,好奇心爆棚的一部分人。如果G3提供了車內K歌的功能,會激發(fā)多少人的好奇心和體驗欲?沒有人反對年輕人的好奇心是剛需吧,這樣切換一個角度看需求,貼近自己的用戶特征去思考,車內K歌功能如果是滿足年輕人的好奇心和體驗欲,那么這種需求夠剛夠廣泛嗎?
再進一步分析。對于熱愛新體驗的年輕人,體驗之后是不是會分享?如果是,那么再看看這個需求的變動:它從用戶在車內“唱歌的需求”變成在車內唱歌的“好奇心需求”,后面變成了一個分享體驗的“社交需求”。那么G3上搭載KTV這個功能,K歌的音質就不再是核心功能,夠好玩、能分享才是。那這個產品設計的側重點就在好玩和分享方向。
再看反例。因為小鵬G3的KTV功能被其車主欣然接受,有公司開始跟進模仿,不過在模仿時,他們對車內KTV功能的用戶需求理解還只是唱歌。我知道有款高端定位的SUV,目標用戶是35歲左右的高收入家庭男性。該車型的產品規(guī)劃經理就要求一定要在座艙里加KTV功能,理由是小鵬上了KTV功能,用戶很歡迎。這種不考慮用戶差異性,不考慮需求差異性,一股腦去跟進,東施效顰的讓人哭笑不得。
我再拿理想L9的后排增加娛樂屏,來聊聊理想的用戶和需求以及決策邏輯。先貼一張和前同事的聊天截圖:
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疑惑?畢竟我們做產品,第一個問題就是搞清楚需求在哪嘛。
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如果只是去靜態(tài)理解后排屏幕的需求,那很難說服自己和團隊接受因此而抬高的BOM成本。因為在靜態(tài)的需求理解上,這個功能的費效比不高。我們不妨簡單看下:
1. 功能價值和需求
后排娛樂屏,功能價值主要有2個。
- 滿足不同成員的個性化娛樂需求;
- 主駕人員駕駛時不便操作HU時讓渡操作權給乘員,從而提高駕駛安全性。
2. CPV成本
后排屏幕的總成加開發(fā)費用大概在4000元左右
3. 用戶滿意度
按照【價值/成本】模型預測【價值/成本 】模型里,注意兩點:價值受功能使用頻率影響,使用頻率越高,價值越大。成本雖然是固定值,但是不同的用戶對于成本的敏感度是不同的,高收入群體相對敏感度低。
既然用戶對于這個功能的滿意度,受使用受后排頻率和價格敏感度影響。這個分析模型就要結合自己的用戶真實特征才有效。
如果按照普通SUV的極低后排使用頻率,用戶滿意度極低。但是理想L9是家庭定位,后排的親子落座率非常高,同時這款車的戶群體對于4000元的價格敏感度并不高。
從情感上,奶爸車主會從后排家人對屏幕興奮中,獲得滿足感,進而很容易對口碑形成溢出效應。
所以,我可以得出結論,L9的五屏設計口碑會不錯。
同樣增額成本的5屏幕設計,在我去年的產品規(guī)劃中,我把它定位是一個雞肋需求也沒有問題,因為我們的用戶和L9不一樣。與其他品牌和定位的車型相比,理想L9的五屏會因為其用戶需求的差異,形成口碑的差異。
(這里我需要提醒大家在實際的產品決策過程中,能在團隊內部把用戶的需求統一、明朗起來并不容易)
我們從需求的非靜態(tài)層面分析了L9的五屏沒有問題,那我們再看產品方案。
從官透的信息上看,L9用兩個8155的芯片補償性能風險。但兩顆芯片,前后屏是相互獨立,后排和可能只是個娛樂屏,前后屏互動、互控的管理支持有限。在跨屏互動上的體驗不如一拖五(一個芯片支持五個屏幕)的方案順滑和便捷。所以,L9的兩個8155芯片是一個退步和折衷的方案。為什么愿意折衷?
我想大概是因為高通最強的8295的芯片即將上市,可以支持一拖五。8295支持的首款車型不是理想,而是極度。
隨著8295的上市,會有多個車型搭載5屏對于L9來說,搶先官透,搶先量產,所有人會記住第一個座艙5屏的車型,它屬于理想L9。我們從理想L9的五屏需求分析和產品方案、發(fā)布策略,我們可以感受的到理想汽車在理解自己用戶方面非常強,在產品方案上采用兩個8155芯片一定是個曲折的過程,我們做過產品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個給過過程,從各種方案搜尋、評估、討論,以及決策的勇氣。
實際上這里都是創(chuàng)新的成本。這個過程如果沒有李想本人參與拍板,可想而知有多么艱難。所以看理想汽車能產品團隊還是比較靠譜的。
關于座艙的產品創(chuàng)新,我剛剛講的通過對需求的動態(tài)理解而創(chuàng)新,這工作中這是一個向內思考的方式。
我再講另一種向外發(fā)散的創(chuàng)新方式——整合。智能座艙是多學科知識交叉的領域,從技術上來講,整合車輛相關的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從產品形態(tài)上,要整合軟件產品和硬件產品;從服務上,要整合本地服務和在線服務;從研發(fā)策略上,要整合上下游供應商的研發(fā)優(yōu)勢和自研的能力。整合和落地,受到到主客觀環(huán)境和資源約束。
我們還拿理想L9的兩個8155芯片來說,這個決策并不是一般的產品經理有資源、有能力搞定。所以說整合創(chuàng)新是自上而下的。座艙的產品管理者,是產品團隊資源能力最多的人,必須既要承擔整合創(chuàng)新的主體責任,又要嚴控產品落地的質量。這對座艙的產品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座艙的產品管理者,沒有頭緒,便會盯在功能型的微創(chuàng)新上,向下傳導焦慮。
像下圖對話中,我的一位剛入行的座艙產品學員,遇到的情況就很典型。
智能座艙產品團隊,既得有高質量的想法,還能有高質量的落地。
六、落地即守正,守正即出奇
因為智能座艙興起沒有多久,不少產品經理和產品管理人都半路出家。
從業(yè)者專業(yè)良莠不齊,水準的方差非常大。大多數企業(yè)的產品設計還是抄襲模仿為主,那么在這么一個行業(yè)背景下,我們能做的除了上文講的創(chuàng)新方法之外,我們更該關注的是落地層面更要做深、做細、做到位。
落地質量,是產品和研發(fā)團隊的內功。像iPhone,每個功能你都可以抄襲模仿,但就是沒有人家做的好,而這背后的細節(jié)、深度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如果說好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是出奇,那么好的落地則是守正,能落地別人落地不了的守正即是出奇。
本文由 @賽博七號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在實習階段有緣進入這個行業(yè),在博主這里學到非常多,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