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數據分析給出運營建議?

1 評論 12326 瀏覽 118 收藏 12 分鐘

對運營人來說,我們也常常做數據分析并做出運營策略與玩法的改動。不過當被問及運營建議時,不少運營同學還是會陷入錯誤的思路與建議中。那么如何找到正確答案呢?請詳見本文。

有同學問:“如何基于數據分析提出運營建議”,今天我們拿個簡單的題目來舉例。這個題目陳老師之前講過,有印象的同學應該還記得。再舉一次,是因為每到招聘季都有人把它搬出來,而且有關它的大部分講解,都是錯的。

已知,下圖是某個電商一周銷售金額走勢(具體數據都差不多,總之曲線長這樣),問:數據反映什么問題,怎么提運營建議?

很多同學一看這個數據,本能的回答就是:最后兩天低了,要搞高

問題就從這里開始……

為什么不能寫要搞高?

因為如果面試官多問一句:你準備搞到多高?就能把“要搞高”三個字干廢了,無論怎么后續(xù)怎么解釋都解釋不清(如下圖)。

這就是:“說話的一張嘴,做事的跑斷腿”的直觀體驗。

“要搞高”三個字說起來輕松,可做起來一堆問題:

  • 為什么非要搞高?
  • 要搞到多高才算高?
  • 市場搞高還是銷售搞高?
  • 用什么型號的產品搞高?
  • 啥時候開始搞到啥時候?

所以說做數據分析的,要對業(yè)務常存敬畏之心,不然光空口白話,會被人笑話的。

真要提建議,當然得從第一個問題開始——為什么非要搞高是最初的判斷,也是最重要的判斷。判斷錯誤會把整個方向帶歪,搞得大家興師動眾勞而無功,所以一定要慎重。

第一個建議是要不要搞

為什么不是低了要搞高?

是因為很多業(yè)務都是周期性波動的,比如休閑類消費就是周末高,平時低;B2B交易就是工作日高,節(jié)假日低。

碰上小長假之類的,除了吃喝玩樂大部分其他交易都會停。所以得多看幾周數據,看過往趨勢。

有些商品交易有明顯生命周期性,比如手機都是新上市的賣的好,過一段時間性能落后淘汰了就自然會差。

題目僅給了一張圖什么條件都沒說,所以有可能這是某個(或者某些類)商品的生命周期末尾,因此還得看具體品類。

我們還不知道,到底這一周交易的目標是多少,如果目標已達成,那即使低一點又有啥問題,所以還得看任務目標。

綜上,想說:要搞高,前提是先判定這個數是低。這樣就得先找標準。我們得綜合趨勢、品類生命周期、任務目標,綜合下結論(如下圖)

很多同學說,這一步看起來很簡單呀,不就是把曲線拉長嗎。實際上情況可能很復雜。請注意,簡單是建立在:

  1. 銷售金額是個很直觀的、數值型的、結果性指標,高就是好,低就是不好。
  2. 上邊舉例的三種情況,都是嚴格符合趨勢,且前后走勢一致。

如果情況1不成立:比如是閱讀量、用戶數這種過程指標,判定就變得復雜。

你得看這些過程指標的漲跌,和銷售金額、毛利這種結果指標間有沒有直接關系。如果是轉化率這種比率型指標,就得先看是分子小了還是分母小了。

如果情況2不成立:往往意味著一種特定的業(yè)務行為。比如下邊兩種很常見的場景,在整體達標的前提下,內部結構發(fā)生了有趣的變化,這種變化到底是好還是壞,會不會眼前看著達標,后邊幾期數據就不達標,都有可能,這時候就得更深入的分析。

第二個建議是要搞多高

如果經過判斷有問題,真的要搞高,那第二步的判斷就是:要搞多高?

很多人會說:不是越高越好嗎?

顯然不是!

應該是:在投入一定的情況下,越高越好。

你的商品主管、用戶運營、產品經理、網站開發(fā)在短期內的投入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得定個合理的小目標。

如果上一步做的很扎實,那么這一步就非常好做:

  • 參考標準1:KPI。可以計算做多多少才能補齊KPI
  • 參考標準2:自然周期。可以計算看多做多少才能讓業(yè)績曲線保持過往周期性運轉,至少止住持續(xù)下跌的態(tài)勢。
  • 參考標準3:生命周期??梢钥窗茨壳吧芷?,預計商品還有多少周銷量,再看要做多少才能趕上節(jié)奏,避免后期積壓。

當然,以上都得和具體品類結合。如果題目沒講清楚,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假設情況進行深入。不深入,越到細節(jié)討論,可能性就越多,越難講清楚。

第三個建議是誰來搞

再往下建議,先定干活的人,再講具體怎么干。注意,不同部門可以干的事是有區(qū)別的。

  • 流量運營:為全站引流,分配流量
  • 商品運營:商品選款、上下架、補貨
  • 活動運營:促銷活動、宣傳活動
  • 用戶運營:給制定用戶發(fā)券
  • 產品經理:調整購買路徑

因此想提有用的建議,得先明確是提給誰的。

這里就需要拆解問題,落實到具體產品品類、用戶等級上。

但在拆解之前注意:先區(qū)分是整體性問題,還是局部性問題:

  • 如果是整體性問題,比如整體上流量不足,競爭對手爭搶用戶太厲害,產品線整體老化,這時候就得出殺招,考慮整體流量,出爆款。
  • 要是只是個別產品的問題,可以再具體考慮。因此看結構性變化,就是個重要的參考數值。

第四到第N步建議

再往下繼續(xù)提建議,會涉及到具體怎么做。

請注意,“怎么做”是不能直接從數據層面推導的。比如在上例一中,我們看到了A產品銷量下降是引發(fā)問題的關鍵,但是是選擇C產品替代A,還是基于A重新做活動,還是全站導流呢?這里需要業(yè)務的專業(yè)判斷。

數據可以做的分兩種:

  1. 上次出現(xiàn)類似情況,是如何處理的,最后效果如何
  2. 常規(guī)措施,促銷、新品、用戶活動,大概投入產出多少

基于這兩點,先判斷整體策略方向:到底用什么手段,用多少投入。

之后才是細節(jié):具體哪天上什么產品、優(yōu)惠力度是多少、發(fā)券面向多少人……

在更細節(jié)層面,比如券面額,活動形式上,可能還得配合一些ABtest才能得到最后結果。

這樣層層深入,每一步都基于之前獲得共識的判斷,能非常有效的助力業(yè)務思考,也不容易被推翻。

既不是一上來拋個宏大的話題:“要搞高”,也不是一下踩到很細的細節(jié):“老夫掐指一算,只要在2月5日派200張面額50滿200減50全場通用的券,定可逢兇化吉扭虧為盈”。

這才是數據分析真正發(fā)揮作用的方法。

小結

很多同學覺得提建議很難,總覺得提的不夠細,其實主要是思考的不夠細導致的。如果一上來只有一根曲線,沒有走勢分析,沒有結構分析,沒有標桿,肯定建議也細不下去。甚至連“要不要搞高”這么簡單地建議都會提的毫無依據,很容易被挑戰(zhàn)。

運營、產品、銷售、營銷做事情都是很具體的5w2h:

  1. 應對什么問題
  2. 面對什么人
  3. 在什么時間
  4. 什么渠道
  5. 以何種形式
  6. 用什么力度
  7. 得什么效果

這里每一個點其實攤開來都是數據分析可以解釋、驗證的話題。但是如果直接插入這些細節(jié),就會陷入:“為什么非得是A不是B”的各種論戰(zhàn)里無法脫身。

因此我們建議用剝洋蔥的方法:

  • 從最簡單的:“是不是”搞起
  • 先問是不是這個問題
  • 再問是多大的問題
  • 再問是哪里搞出來的問題
  • 再問能怎么整這個問題
  • 再問這次可以選哪個手段

逐步深入,思路很清楚,也能越想越細,最后提的建議自然是很好的了。

這次結束留個思考題:

如果曲線是同樣形狀,把問題換成:

  • 交易轉化率
  • 用戶留存率
  • 活躍用戶量
  • 文章閱讀量
  • 用戶滿意度

你會怎么答?

有興趣的同學看可以下來練練,在練之前先思考,這五個指標和銷售金額有什么區(qū)別,這種區(qū)別會導致的差異是什么?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lián)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yè)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滿滿干貨,??!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