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創(chuàng)始人黃崢自述+演講+采訪稿匯總17篇 | 系列1
41歲的黃崢在2021年度致股東信中,宣布辭任拼多多董事長。同期披露的財報顯示,拼多多年活躍買家數(shù)達7.884億,成為中國用戶規(guī)模最大的電商平臺。創(chuàng)始人黃崢究竟走過了一條什么樣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滋養(yǎng)了他并驅動他作出如此大開大合的人生選擇?作者特意搜集了黃崢的公開發(fā)言。對于所有行進在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以及對商業(yè)感興趣的朋友們來說,可能不無啟發(fā)。歡迎閱讀。
以下1-8篇整理自黃崢公眾號,其它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公開資料。本文為篇1-篇4。
- 我的中學和大學
- 我的第一份工作
- 為什么要再次創(chuàng)業(yè)?
- 讀羅素:幸福與對自由的貪婪
- 如創(chuàng)業(yè)的投資和如投資的創(chuàng)業(yè)
- 測不準的愛情 — 佛、量子力學、邏輯和AI
- 劣幣驅逐良幣,電影院現(xiàn)象及其他
- 把“資本主義”倒過來
- 2018年6月30日致股東信
- 2019年4月25日致股東信
- 2020年4月25日致股東信
- 2020年7月1日黃崢致全員信:拼多多的一小步
- 央視《對話》拼多多黃崢:如果我是張一鳴 我會怎么做
- 電商界“黑馬”拼多多回應劉強東:我們不一樣
- 在寒冬中逆流而上,獨角獸拼多多CEO黃崢的生意經(jīng)
- 央視專訪拼多多黃崢:還把人當流量你就輸了
- 黃崢 —— 《云九資本》采訪全文字記錄
我的中學和大學
我的小學在杭州市郊,應該算是很一般的,但是我非常狗屎運地考進了杭州有點特別的一所中學,杭州外國語學校。據(jù)我小學老師說,我是我們小學前后9年里唯一一個考進這所中學的。人生有時候是比較戲劇性的,我當時是因為奧數(shù)得了個獎,然后老師讓我去考的。去考之前,我?guī)缀醪恢肋@所中學是干嘛的,更沒有什么復習、準備、做模擬題什么的。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后,我還和老師說,我不想去,讀名字以為它是一所完全學外語的學校。我說我想要進另外數(shù)理化強的中學。后來,被小學校長叫去,勸我去讀,我才去了。后來回想起來,還好去了!
杭外是所好中學。老師同學都很好。在90年代初,我們就有外教,有國外的中學生來交流,還有出國做home stay的機會。它是當時浙江省唯一一所在小學升初中時就可以全省自主招生的學校,其他初中都是就近入學的,所以它能夠在省內(nèi)壟斷性地挑選小學畢業(yè)生。另外,它是六年一貫制,初中升高中是只出不進的。它保送大學的比例也非常高,每年都是在80%以上,所以進了這個中學也就幾乎等于進了大學。老師的教學受高考的影響也就相對較小,很多時候,老師都是”自己發(fā)揮”。記得我們還有好些節(jié)課在看美國大片(當時好像美國大片是鮮有在國內(nèi)影院上映的)。
我們中學當時一年大概是160個學生,絕大部分是統(tǒng)一考試按分數(shù)錄取的。也有小部份考分差一點,交贊助費進來的。160人里也有不少是官二代和富二代。初一開始就是強制住校的,每天從晨跑到晚自習,到睡覺都在一起。大家的交流和互相影響比其他中學要大得多,互相之間的關系也比較close。12歲到18歲這6年,讓我們這一小群人互相影響形成了和其他中學的人不太一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相比于其他中學,我們接受西方文化影響更早,程度也更深,比例更大。我們中的相當部分,比其他同齡人要更為liberal一些。
杭外畢業(yè)我被保送進了浙大混合班?;旌习嗍钦愦篌每蓸E學院的前身,算是高校精英教育的一個試驗。每年保送進浙大的人和高考考分比較高的人可以參加一次混合班的選拔考試(含筆試和面試)。有大概200個人能進到這個班,然后”享受”和其他直接進到系里的學生不太一樣的”待遇”。這個班前兩年不分系,學理工科的基礎課程,用較難的教材,很好的老師。但是,每個學期結束會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被淘汰到系里。如果兩年中你沒被淘汰,那么兩年結束時你可以選導師、進實驗室。根據(jù)你導師的專業(yè),你自然也就定了專業(yè)。
浙大雖然在整體資源和實力上和清華還不能比,但混合班所享有的資源、機會和自由度還是非常可以的了。一方面,導師制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很好的借口來刪掉一些浪費時間,或是無聊的課程。另一方面,整個學校有一些不太好分的資源和機會,常常會落在混合班。
比方說,大一我有幸入選的Melton Foundation就是一個例子。這個Foundation由POS機的領導者Verifone的創(chuàng)始人在90年代初創(chuàng)立。他當時已經(jīng)成功出售了Verifone,還投資了AOL和PayPal。當看到柏林墻倒掉,他意識到世界將發(fā)生很大的改變,于是他有了一個想法,就是在當時全世界有代表性的emerging area選一些年輕學生,讓他們長期互相交流,共同成長,也許未來他們就能一起為世界帶來一些正面的改變。
浙大的混合班是Melton Foundation在中國唯一選拔fellow的一個地方。另外的四個地方是,印度,東德,智利和美國的黑人地區(qū)。每個地區(qū)每年5個人,入選后就會送你一臺電腦和全年的免費上網(wǎng),讓你和其他地區(qū)的同齡人先用郵件IM在網(wǎng)上建立聯(lián)系,然后每年大家飛到一個成員國,呆在一起10天左右開年會,一起討論一起玩。每年一次的聚會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其他國家的同齡人的起居習慣。一個副產(chǎn)品就是讓我很早就習慣了印度英語。這對我后來到美國讀研究生,工作,聽印度老師上課,和印度同事溝通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
這個基金會,在整個社會上影響不大,但是對我以及和我一起的那些fellow們影響是很大的。它讓我深刻地意識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文化是如此的不同。他們的出發(fā)點,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做事情的方式,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也很難想象的。我們這個基金會人不多,大家形成的關系也相對緊密,這里面不光在中國同學間成了很多對夫妻,還成了很多對跨國的夫妻。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和同齡人相比,我中學大學的經(jīng)歷是非常非常幸運的,甚至都可以說是有點特殊的。這個經(jīng)歷,讓我對幾個事情在很早的時候就形成了挺深的印象:
山溝溝里飛出金鳳凰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富二代,特別是官二代是非常優(yōu)秀的。
田忌賽馬,能在整體資源劣勢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局部的優(yōu)勢,進而有機會獲得整個”戰(zhàn)役”的勝利。由此,平凡人可以成就非凡事。
錢是工具,不是目的。
我的中學和大學總體來說是幸運而充實的,但也有一個不小的遺憾,那就是自己目標導向太明確,在追求第一上,在努力做一個好學生上浪費了過多的時間,損失了很多逆反,搗蛋,純粹享受青春的時光。”60分萬歲是個好哲學” 是我在很多年后才慢慢悟到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
第一個給我工資的公司是微軟,但是作為實習生。我在微軟北京研究院和微軟美國雷德蒙研究院都實習了(兩邊工資差很多:))。我畢業(yè)時沒有選擇留在微軟,一是因為當時我覺得我在微軟能看到我十年后怎么樣,二是因為當時問了我的”人生導師”,他說“Google看起來是一家挺牛的公司,值得去看看。對你想要未來創(chuàng)業(yè)也是有好處的。去的話至少呆三年,因為一兩年是沒法真正進入重要的崗位真正了解這個公司的?!?/p>
所以,2004年研究生畢業(yè),我去了硅谷,Google成了我一份正式的工作,做碼農(nóng)、產(chǎn)品經(jīng)理。后來又恰逢Google進中國,我有幸作為第一批回中國的員工參與了Google中國的初創(chuàng)階段。
我在Google呆滿了三年(不過沒等四年的股票全部兌現(xiàn)就離職創(chuàng)業(yè)了)。這三年對我說是非常值得的三年。Google給予我的遠比我給Google做的貢獻要多。
首先,現(xiàn)實地講,Google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基本上給了我財務上的自由。我進Google是在Google上市前半年左右,剛畢業(yè)懵懵懂懂地進了公司做廣告后臺系統(tǒng)開發(fā)的工作。那時的人還不太多,工程師也就幾百人。但,很快公司就上市了,公司的營業(yè)額利潤的增長和人員的增長都是飛速的。我印象中當時剛進Google的時候公司每小時的營收是十幾萬美元,后來就變成了幾百萬美元。員工數(shù)也很快從千到了萬。我的銀行賬戶里的錢也瞬間多了很多。這種天上掉餡餅的感覺,說實話,當時是不強烈的,因為它是我第一份工作,沒有任何感性的經(jīng)歷上的比較。我是在離開Google三四年以后,才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Google這樣的公司是多么難得,有機會在那樣一個時間點進那樣一家公司是多么的難得。從概率上來說,人一生能碰上一次也算是很幸運的了。至少至少也是十年二十年一遇的機會。
其次,Google讓我看到人一夜爆富帶來的副作用。好像佛教里面講,得多少財是要有對應的福報的,沒有足夠的福報得了意外之財可能未必是好事。這點在Google早期員工的歷程中部分的有些驗證。因為瞬間有了太多的錢,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的動力,開始去尋找新的樂趣和事業(yè),但是往往那些新的東西他其實不擅長也未必喜歡(開飛機未必行,搞望遠鏡搞不來,創(chuàng)業(yè)不適合做老板但又在了老板的位置上)。就這樣林林總總耽誤了好些年,耽誤了他最有可能做出更杰出成就的時光。
第三,Google讓我有機會近距離的體會和理解國外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在中國的難,以及和國內(nèi)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競爭。一方面,跨越空間和文化的障礙,獲得公司總部的100%的信任和授權就是一件很難的事;在沒有足夠信任和授權的情況下要去面對跟進市場的快速迭代,應對各種商業(yè)的非商業(yè)的,規(guī)則的潛規(guī)則的競爭更是不容易。一個極端的情形是,以當時Google的號召力,開一個招聘會可以站滿一個足球場的人,但招聘的實際情況卻是有點叫好不叫座的,要找到一個踏實肯干,有經(jīng)驗有潛力又有良好價值觀的人其實依然是極其不容易的,和普通外表看到的相反,要形成一個有戰(zhàn)斗力的團隊往往是比本土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要難很多的。
除了以上這些,因為Google的成功,外界對Google的關注和討論也增加了我對Google以及企業(yè)的思考。當然,書店里和網(wǎng)上講Google的書已經(jīng)實在太多了。我不太可能比他們寫得更詳實更好。有幾個個人的觀察,我還是想記錄一下,以后可以再回過來看。
Google 在有些方面其實挺像以前的中國,比方說”工人階級”地位高,重意識形態(tài)。所以當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沖突的時候,Google的反應也超出一般的商業(yè)公司。
Google在管理上也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有些類似的地方,鼓勵基層創(chuàng)新,敢闖敢試,同時在核心權力上高度集中,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
Google的“Do No Evil”我覺得是深入到Google基因里的,不是隨便說說的。Google是真的把mission,價值觀放在利潤之前的,如《基業(yè)長青》里描述的優(yōu)秀公司,Google的利潤是隨著做正確的事帶來的副產(chǎn)品。同時”Do No Evil”其實也是Google對自身可作惡能力的一種警醒。越深入Google內(nèi)部,越能意識到Google有很強的通過作惡來牟利的能力,所以向所有的人申明不作惡,讓大家一起來監(jiān)督是很智慧的。
我在Google的那幾年,Google的大部分收購很成功。這些成功的案例大部分是收購了一個擁有很好團隊的小公司,這個小公司能融入Google的文化,然后在Google的土壤上長成大樹。這個和為了消滅一個競爭對手產(chǎn)生的并購是有很大差別的。
也有好些事兒是Google沒怎么搞定或想改變而無力改變的。比方說Google想用在廣告上成功的競價模式來做自己的IPO進而一定程度上改變股票發(fā)行這個古老的效率未見高的行業(yè),但是結果一般。Google的創(chuàng)始人一直試圖避免Google步入層層職業(yè)經(jīng)理人的管理模式,但好像也沒有逃脫。還有,Google在社交上做了很多嘗試也做了巨大的投入,但在這點上的命運和微軟做搜索好像是一樣的。有些客觀規(guī)律和現(xiàn)狀,不是一個簡單的愿望可以的,往往需要比你想象多得多的能量,這和人總是要死的一樣,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為什么要再次創(chuàng)業(yè)?
最近好些人問我這個問題,你為什么要再次創(chuàng)業(yè)??偨Y下來,我覺得主要就下面兩點:
- 我喜歡當前的事和團隊,再次創(chuàng)業(yè)能讓我自己更幸福或者說更快樂
- 自己還有一些野心,還有一些能力和能量沒有釋放,隱約覺得當前的機會有可能讓自己做出一個影響面更大,自己成就感更強的事。
歸根究底,這第二點其實也是第一點,再次創(chuàng)業(yè)能讓自己更快樂,同時我當然也希望它能由近及遠,帶給我周圍的人以及更多不認識的人多一點點快樂。
當然,我也知道,我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開心,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這也不是我的目標。尤其是現(xiàn)在的這次創(chuàng)業(yè),它更加社會化,接觸的人涉及的人也較之前的創(chuàng)業(yè)更多,這注定了我得去面對一些不那么快樂的事,以及一些不那么喜歡我的人。但回歸本心,我希望每天我都能坦然地面對自己,自己覺得心安,自己覺得盡了本分。如果我還能逐步擁有選擇性記憶的能力,記住快樂的,忘記焦慮憂傷的那就更好了:)
前陣子接受了李志剛老師的采訪,他問了我好些和創(chuàng)業(yè)相關的問題。志剛老師的文章比我自己寫的好得多,所以這里也就“偷”幾段來用一下,作為對為什么要再次創(chuàng)業(yè)的進一步的回答。
你覺得你創(chuàng)業(yè)是為了什么?
黃崢:一開始的時候,從小受的教育覺得創(chuàng)業(yè)是個不錯的事,所以一開始就想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業(yè)一開始就是說想做成一家公司,公司能夠賺錢,同時自己能夠更牛一點,在做拼好貨之前有九、十個月在家休息,對人生的思考也更多一些,就是說人活著,最重要是講我追求自身的幸福,我發(fā)現(xiàn)兩個事情對我是帶來深層次的幸福感:
第一個就是很深度的和一幫自己喜歡的小伙伴披荊斬棘創(chuàng)造一個什么東西,這個過程是對我確實是有幸福感的,一起歡笑流眼淚,一起渡過難關,團隊的感覺,和家庭的感覺是一樣的,這個我覺得我享受這個過程,并且我期待大家能夠有個美滿的未來,這個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是說,對拼好貨這件事情來講,我是希望能夠做一件跟原來相比社會影響力更大一些,就是說對自己有用,對別人也有用,就是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良幣驅逐劣幣種的發(fā)生,以前跟我們同事舉過例子,三聚氰氨為什么會出現(xiàn)?它其實本質(zhì)上是一個消費者倒逼的過程,它是劣幣驅逐良幣,就是說因為其實一開始這些奶制品廠一定有很大量不用三聚氰氨,但是那些都死了。
我覺得在整個中國的商業(yè)形態(tài)里,不光是中國,世界也一樣,就是它有的循環(huán)是劣幣驅逐良幣。我們今天做水果這件事情,我覺得我們是有一點機會,做到是說讓那些不是自然熟的進凍庫的又大量要的這些有劣勢,我們一定程度上是說讓這個果子是自然熟的,用藥少的,或者不用藥的這些,它反而能夠賣出高價。我覺得這是一件有社會價值的事情,就相當于是說我為社會做了貢獻。
如何評價你的團隊?
黃崢:我跟我團隊打的比方是說,人生是個過程,然后呢,我們就好象農(nóng)民工進上海打工,我一開始水平差,我就搬磚頭,到后來洗碗,洗碗過了之后做廚師,廚師做好了之后就開飯店,我們的過程是這樣的,并不意味著說我之前的事情跟現(xiàn)在沒有關系,甚至有一天我開了餐廳之后,我回過頭去,我也會去洗碗,我也會去做廚師,整個東西就串起來了。所以你看我們今天這個團隊,看起來拼好貨是個新公司,但是你看都是老人,創(chuàng)業(yè)好多年了。
你未來的夢想是什么?
黃崢:我們這個團隊可能跟阿里團隊差了20年,我覺得我們也許有機會在新的流量分布形式,新的用戶交互形式,和新的國際化的情況下,能夠做出一個不一樣的阿里,當然這句話可能當前看起來有點太大了,但是一步一步走過去,也不見得沒有機會。
我不光是夢想,我也分析過,就是第一你去看,就是說整個電商市場,它的形式其實在發(fā)生很多改變,今天阿里成功的形式未必是明天成功的形式,但是人的需求是依然存在,而且會進一步被放大的,所以潛在的市場很大。第二,老一輩總是要老的,年輕一代或者我們逐漸步入中年的這部分人總會走到那一步的,不是我,也是跟我同齡的另外一些人,所以我該做的事情是說有平常心,踏踏實實做好我該做的事情,努力成為我同一代人里面最靠譜的那一個。
讀羅素:幸福與對自由的貪婪
我從小到大受的教育是一直要我學先進,立志做個有用的人的。所以,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對人生楷模、人生目標,甚至是人生意義的思考都是非常早的。
初中開始,我就設想過自己做科學家、政治家、企業(yè)家之類的。讀人物傳記,想自己最想成為誰。然后又開始很喜歡看一些哲學書,思考諸如”我思故我在”之類的問題??傊?,感覺從我識字開始,好像我就是在不停地給自己設立目標,然后找優(yōu)化路徑去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以及我理解的人生大目標。
直到很久以后,我已經(jīng)創(chuàng)業(yè)幾年了以后,我才開始意識到目標達成和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我對幸福的思考、理解和探索是非常晚的。
最開始,我讀過本.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據(jù)說這是哈佛很有名的一門課程。它對我短期有一些影響,不過不太持久。對這個話題我經(jīng)歷了好一陣的琢磨和一些不容易的實踐,感覺慢慢有點明白了。
然后讀到了羅素的《幸福之路》,按英文名直譯可能應該叫《征服幸?!罚═he conquest of Happiness)。這本書不厚,但把事情講得很透,還都是平易近人的語句。它把我對這個話題的思考已經(jīng)都講完了,而且好像一百年前不同職業(yè)階層遇到的幸福的問題和今天沒有一點不一樣。用Charlie Munger的經(jīng)典的回答來說,就是”I have nothing to add”。
那我為什么還要接著寫呢?主要是兩點:一是想憑記憶做一個書中內(nèi)容的”摘抄”,供以后自己review,或是再讀這本書的時候的對比。二是想寫一點點我看到的羅素生平的實踐和他自己的幸福理論的對比,因為這是羅素自己的書基本上無法涵蓋的。以上兩點也就是本文標題的組成。
一、羅素的“幸?!?/h3>
讀完《幸福之路》,我自己的總結大概就是下面幾句話:
- 要有勇氣去面對常識,用常識做理性的判斷,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動。
- 要把對成就一個無限完美的自己的興趣,轉移為對外部客觀事物的興趣。
- 對不可改變,不可能征服的事要會放棄。
這里第一句是核心,因為后兩句其實是第一句實踐的自然結果。對于第一句,兩個關鍵詞是“理性”和“常識”。下面就請容忍我很不嚴謹?shù)膹臅弦约拔姨碛图哟椎挠洃浝铩罢币恍@兩個詞的解讀吧。
常識 common sense
人是宇宙中非常非常渺小的存在,人生的時間又是無比的短暫,能做的能改變的都是極其有限的。這應該是我們時時都應該清楚的背景。
人的思維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出身,年幼時受的教育以及當前自身的利益角色。所以當判斷一個權威的觀點,或者判斷一個世俗通行的看法,一個父母的期望的時候要能知道他的背景,結合他的背景利益角色來看。在結合了這些背景事實的基礎上需要的往往只是常識去判斷,更多的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對事實時是否有勇氣依然追尋理性。(常識其實是顯而易見,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我們各種繼承的偏見和個人利益導致的偏見蒙蔽了我們,讓我們對這些常識視而不見。這個是不是和佛經(jīng)里講的很像?)
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圈子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一個地方的非主流很有可能是另一個地方的主流。在當時英國的羅素看來,美國的主流價值觀是比拼財富。而在英國有貴族階層的時候,貴族階層的比的更多的是非財富的東西,如藝術。
“普通人性中最令人遺憾的一種人性就是嫉妒,因為嫉妒的人不會從自己擁有的東西中尋找快樂,而會從其他人擁有的東西中找尋痛苦”。嫉妒是不同階級,國家,性別之間趨于公平的主要動力。同時,期望通過嫉妒來獲得那種公平也會是最糟糕的公平。它在削減幸運者的快樂,而不是增加不幸者的快樂。
“人性的一個特點是總是更樂于給不太需要愛的人愛,就像銀行更愿意借錢給不太需要錢的人錢一樣?!?/p>
“你的動機并不總像你想的那樣無私”
“不要過高估計你的價值”
“不要指望別人也像你一樣那么看重你”
“所有的不快樂都是由某種分裂或不一致造成的。意識和無意識不協(xié)調(diào)就會造成自我分裂。不能靠客觀興趣和愛的力量將自己和社會連在一起,就會造成兩者不一致。”
理性
“激發(fā)情感不是理性該干的事,盡管理性的一部分作用就是找出可以阻止會危害福祉的情感的方法”。
同時,“理性是不希望減少任何炙熱的情感的。有理性的人在干到了全部或部分的這些情感是,會為自己能感受到它們而高興,并不會加以節(jié)制”。
二、對自由的貪婪
羅素自己說,”我的一生始終為一下三種激情所支配:對真理不可遏止的探究;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同情;對愛情不可遏止的追求”。他的這些不可遏止的追求不但給我們帶來了《數(shù)學原理》這樣對數(shù)學和哲學有著巨大影響的著作,還給我們帶來了”多樣且重要”的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幸福之路》是其中之一。
同時他的這些不可遏止的追求也給他帶去了四段婚姻。我有點沒有想明白的是,他的四段婚姻以及當時他”過于開放”的行為,應該也給一些人帶去了痛苦。這種痛苦應該也會反過來作用于他本人。這應該是不利于快樂抑或幸福的吧。這三個不可遏止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對自由的貪婪呢?
羅素自己在《幸福之路》的《論努力與放棄》一節(jié)中說,”中庸之道,是一種乏味的學說,但很多事情都能證明它的確是真理”。所以,對知識對自由的追求是否也應該有所放棄呢?比方說,放棄對上帝是否存在的無盡探求,而只是篤信他存在,這樣會不會更幸福?如果能心甘情愿的放棄部分自由,篤信自己在一國一地和一個人在一起是好的,會不會更幸福?
當然,羅素的長壽一定程度上也讓我質(zhì)疑我對他人生的揣測是缺乏足夠事實基礎的。畢竟我是很難相信一個非常不快樂的人或是一個一生都極度放縱的人能活到九十八的。
作者:走馬的漢子;公眾號:走馬財經(jīng)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IjamGHAbZncnMaL3kyZGXA
本文由 @走馬財經(jīng)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